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百姓、庶民黎民平民布衣”的區别

縱觀古代不同時期對一般民衆的稱呼,實質上就是一部文化發展史,它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制度、宗法、習俗的形成與變遷,也是古代社會等級、地位、聲望在民衆身上的具體标記,具有較高的文化和曆史價值。下面我們就分别介紹一下這些稱呼的文化來源及其深刻内涵。

我們先看看“百姓”到底是什麼意思?

百姓,最初是對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貴族總稱。《尚書·堯典》:“平章百姓”,其中百姓就指貴族。遠古是指有姓之人,因為那時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貴族,《詩·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鄭玄箋:'百姓,百官族姓也。“百姓”也就是“百官”。 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媽媽在哪裡住的,老祖宗又無權無勢,夠不上稱'百姓',隻能說是'黎民'或'庶民'。

這個也好理解,因為最早姓氏來源于自己所擁有的“地”或哪裡的河流,沒有土地哪來“姓”?有土地的都是部落首領或官員,進入奴隸社會又成了奴隸主,都屬于貴族階級,所以庶民就沒有姓,自然就不在“百姓”之列了。看來,在遠古時期還不能随意做“百姓”呢。

春秋後期,宗族制度逐漸破壞,随着土地的私有化,地主階級代替土地嫡子世襲的領主階級,百姓逐漸失去貴族的意義,社會地位與黎民相似,戰國以後“百姓”也就泛指平民了。現今指人民,民衆,大衆。

我們再看庶民、庶人、黎民又是怎麼回事吧!

所謂庶民,指一般的民衆;平民。在遠古夠不上稱“百姓”,隻能說是“黎民”,或者被稱為“庶民”。 秦漢前對身份比奴隸高的農民和小商人也稱“庶民”。《論語·子路》:“庶衆也。”庶民、庶人,就是衆人,即普通的民衆。周代宗法制,在宗族内部,還有身份低的含義。秦漢後泛指一般平民。

所謂“庶人”,泛指無官爵的平民。在周代指除了卿、大夫、士以下的“國人”和具有自由身份的勞動者及免除人身依附關系的奴隸,後世無官爵的人也稱庶人。按宗法制,還包含嫡長子(即大宗)繼承父爵,嫡妻的餘子和衆妾的兒子(即小宗)則獲得較低的爵位,或因無爵便淪為庶人。

所謂“黎民”,就是指庶民,泛指普通平民、平民百姓。《尚書·堯典》:“黎,衆也”。相傳炎、黃兩大部落聯盟後,打敗了蚩尤九黎部落,為了區分聯盟部落的“百姓”,便将被俘的九黎人稱作“黎民”,後來随着黎民與百姓之間的區别逐漸縮小,又與百姓合稱為“黎民百姓”。

我們再看看下面幾個對民衆的稱呼!

平民,本義指平善之人,後泛指普通老百姓。古時指不是貴族或官員的人,現指普通民衆、公民。

草民,古代平民的自稱,指草野小民;古代無官職者在皇帝或官員面前的“謙稱”,表示卑賤之意。現在帶有小人物自嘲之義的“草根”一詞,也賦予了基層民衆的内涵。

黔首,是戰國時期和秦代對平民的稱呼。秦人尚黑色,其平民常用黑布包頭,秦統一天下後也将全國的平民統一改稱“黔首”,《史記·秦始皇本紀》:更名民曰“黔首”。

布衣,本義指廉價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代富人穿绫羅綢緞與絲綿織物,平民穿麻、葛織布,故稱平民為“布衣”。後也以布衣稱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你知道了嗎?請在**區留下你的意見。

我是“南山老李”。關注我,我們一起品文化。

“百姓、庶民黎民平民布衣”的區别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