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複“幹部”,了解更多幹部管理智慧
作者/ Florla近年來,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加入“搶人大戰”,以吸引更多像顔甯一樣的頂尖科學家。對于企業來說同樣如此,正如《華為基本法》中提出——人力資源增值優于财務資本增值。
一個企業要想在市場競争中立于不敗之地,吸引和留住人才是關鍵。
因此,轉變傳統觀念,深刻認識到人才建設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意義,探索、研究新形勢下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策略,已成為當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戰略性任務。
那麼,企業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本篇文章,我們結合華為的人才管理體系,以及馬斯克、張一鳴等商業巨頭的實操經驗,分享人才管理中的“選育用留”四部曲。
嚴格把關,精準“選”才選人是人才管理中最核心的環節。因為一旦選錯人,對企業而言,不僅會讓前期投入的精力和資源付之東流,最為緻命的是浪費大量的機會成本,這一筆費用,遠遠大于招聘這個人的金錢費用。
縱觀中外企業家,每一個成熟的CEO都是一名優秀的HR,早早練就一雙選人“慧眼”。
張一鳴,外界稱其為頭條第一HR,親自面試字節跳動前100名員工,連公司前台都親自把關;
雷軍,創辦小米第一年,80%的時間用在招聘上,2個月和同一候選人聊十多次,有時一聊就是10個小時;
馬斯克,在創立特斯拉至今,每個員工的錄用都由他親自審批。要知道,如今的特斯拉每年大約收到将近100萬份簡曆,錄用率小于0.5%,遠低于美國衆多常春藤名校的錄取率。
這些企業家在挑選人才時,都會有自己的一把“尺子”,用來衡量崗位人才是否符合用人标準。這把尺子通常有兩個維度,一是該崗位的能力素質要求,二是個人的價值觀是否與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一緻。
正如華為的核心用人觀——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因為如果優秀的人到不合适的位置上,其實是一種人力資源浪費。
華為對“合适”的定義是,看目前企業和崗位各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前者側重人才的價值觀,後者側重于人才的素質和能力。
長期來看,價值觀的重要性要遠遠超過能力素質。與其在價值觀不符的人身上耗費時間和精力,不如選擇那些雖然能力有限,但既具有成長空間,又對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持認同态度的人。
通常情況下,價值觀一緻的人才往往會成為企業的中堅力量,長期陪伴企業成長。
為了跳出選人的陷阱,許多企業在面試時就借助一些工具層層把關,已達到甄别人才的效果。
比如,大部分外企比較多使用 STAR行為面試法 ,這是精準度最高的面試方法之一,其中:R代表result(結果),指面試者過去曾經做出的成績。
行為面試顧名思義,就是收集候選人在過往典型事件的具體行為,來判斷他的能力素質。
正如馬斯克面試“超凡能力人才”的秘訣,問候選人:最挑戰性事件、棘手的問題、在最艱難時刻他是怎麼處理的,如何決策的。通過候選人過往的行為,來判斷他的能力情況,預測未來的行為表現。
經過大浪淘沙式的選拔之後,接下來,企業還需對人才進行 “育”,簡言之,就是員工培訓。
華為素有業内“黃埔軍校”之稱,其員工培訓體系一直也享有盛名。
華為的員工培訓體系,不僅為自身創造出“爆炸式”高速增長奇迹,也成為其他企業競相追逐學習模仿的對象。
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與完善,華為的培訓體系更加系統化,除了創辦華為大學,還成立了華為ICT學院,總體而言具有以下幾大特點:
培訓規模大,系統日益完善
華為建立了遍布全球的培訓中心網絡,對全球數萬名員工進行培訓。
海外培訓中心已達31個,覆蓋拉美、亞太、中東北非、獨聯體等地區。在國内,除了位于深圳的培訓總部外,華為在北京、廣州、南京、昆明、杭州和重慶等地都建立了區域培訓中心。
華為培訓體系是個“分類分層、系統完善”的體系,包括新員工培訓、管理培訓、技術培訓、營銷培訓、專業培訓和生産培訓6大系統。
以系統運行的方式保證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建立全面的人才培養資源庫(針對培養方式),即培訓課程、學習資源庫、專業工具包。制定統一培養計劃、專人跟蹤實踐、定期測評效果,使人才資源池的培養得到有效落實。
培訓方式多元,講究“訓戰結合”
在培訓模式上,華為的方法和手段較為靈活多變,既有線下面對面的講授與案例研讨,也有線上人機相互、視頻/網上遠程教學等模式,使員工不管何時何地都能得到公司系統化的培訓。
華為的培訓講究“訓戰結合”模式,遵循“721法則”,即70%通過實踐學習,20%通過導師幫助,10%通過課堂學習。
以新員工培訓為例,為了幫助新員工盡快适應工作,華為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全員導師制度。在新員工成為正式員工的前3個月裡,導師要對新員工的績效負責,新員工的績效也會影響導師的考核。
導師不僅要負責指導新員工的工作,還要定期與新員工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思想狀況,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幫助和指導,同時還要做好新員工的思想工作,為其答疑解惑。
培訓内容兼備廣度和深度
華為的培訓内容涉及衆多領域,兼備廣度和深度,包括通用技能培訓、管理技能培訓、公司知識培訓、産品知識培訓、專業技能培訓等等。
以上全方位的培訓課程,既有對不同潛質的員工進行專門的培訓,也有對不同崗位的員工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這種目的明确的培訓使企業員工自己能夠更客觀地認識自己,從而據此對自己進行新的規劃。
保證培訓質量,做好閉環
為保證培訓質量,華為培訓體系聚集了一流的教資團隊、教學技術和教學環境,擁有專、兼職培訓教師千餘名。
這些培訓導師都經過嚴苛的評估和篩選,他們中既有業内權威專家以及知名大學教授,還有具有豐富實際操盤經營、打過勝仗的華為專家。
培訓之後,華為有一套完整的評估體系,要求所有培訓的效果均應進行相應的評估和追蹤,原則上要求根據培訓内容結合崗位,制定切實的員工行為轉變計劃,做好培訓閉環。
需要注意的是,員工培訓一方面要服務于企業發展戰略,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企業文化建設,因為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會生生不息。
“世上沒有絕對的垃圾,隻有放錯位置的資源”,隻有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崗位上,做到精準用人,人崗匹配,善其能,才能釋其才。
正常情況下,大部分企業是以實踐見真知,以實幹論英雄,以實績用人才。
為了實現合理“用”才,頭部企業更加注重制度的建設。
人才盤點
企業要想打勝仗,首先要知道自己手上有哪些人,手裡有什麼牌,之後才能有的放矢地把手裡的牌打好。
盤點人才的首要動作是盤業務,為什麼第一步是盤業務?
因為所有的人才發展都是圍繞着業務來做。所以,我們先得了解今年的業務發展戰略是什麼,核心的業務是什麼。之後才能清楚,在核心的戰役上,需要什麼樣的将軍,需要什麼樣的士兵,這樣才能知道用人的标準。
其次,在做人才盤點時,通常會進行員工的信息收集,包括:要通過哪些方面的輔導才能晉升,适合做什麼樣子的業務?
比如,阿裡巴巴是自下往上做人才盤點,會做一個動作叫跨兩級,經理盤的是包括主管和核心的員工50-60人。
同時HR要進行各個結構和數據的分布,通過基礎的信息把團隊當中的信息收集上來,做一個團隊健康度的分析。
賽馬機制
賽馬機制是激發員工自驅力的土壤。
在騰訊将近20年的發展史上,有過幾次決定命運的重大産品創新,如QQ秀、QQ空間及微信,這幾次轉折點的決策皆不是來自高層調研的結果,而是出自中基層的自主突破,這得益于馬化騰一直推崇的内部賽馬機制。
包括阿裡,從淘寶開始,之後的許多好項目,都是通過賽馬做出來的。我們會發現,賽馬機制能最大程度激發員工自驅力,員工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輪崗制
阿裡現任CPO以前是阿裡巴巴最基層的前台。像這樣的通才,阿裡巴巴裡非常多,一個總裁級别的人,要在阿裡巴巴做過将近10個崗位。
除了阿裡之外,華為、西門子、愛立信、柯達、海爾等公司都在公司内部或跨國分公司之間進行了成功的輪崗制,它已經成為企業培養人才的一種有效方式。
總體而言,對企業,輪崗不僅可以培養出大批優秀的複合型人才,而且成本低、風險小。對員工來說,輪崗無疑是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方式。通過輪崗,員工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發展的位置,激發潛能,提升價值。
末位淘汰制
華為推行10%的末位淘汰制,基本上遵循了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前CEO傑克·韋爾奇推崇的“活力曲線”——“2-7-1法則”:
即把20%的績優員工定義為A類員工,把70%的業績中等的員工定義為B類員工,把餘下10%的業績較差的員工定義為C類員工,C類員工必須走人。
華為幹部末位淘汰的導向非常清晰,可以總結為三個關鍵詞:不進則退,功過不相抵,重回将軍之路。
關于華為末位淘汰制詳情内容,可參考往期文章——
企業要想留住人才,就要思考:人才需要什麼?
不管企業還是人,誰都不想做賠本的買賣,人才需要的肯定是高回報。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現實比這個還難,不是肯撒錢就能招到人才,高回報不僅包含現金回報,想要吸引并留住優秀人才,需要我們企業做很多很多。
2010年,張一鳴還在做九九房的時候,就極其關注人才質量,并對如何吸引人才作出了如下的結論:
“我總結(總結不表示我做好了,而是認識到要做好)吸引人才的四個要素:短期回報、長期回報、個人成長、精神生活。從左到右,從易到難,其中豐富不一般的人生體驗和精神生活是最綜合要求最高的,要不斷反思追求。”
6年過去後,關于如何吸引人才,2016年,張一鳴又闡述了一次:“人才機制主要包括三個要點:一是回報,包含短期回報長期回報;第二是成長,他在這個公司能得到成長;第三,他在這個公司精神生活很愉快,他幹起事來覺得有趣。”
經過多年的驗證,字節跳動發展得越來越大而穩定,說明從目前看來,這個激勵體系是站得住腳的。
無獨有偶,任正非曾說:“我不懂财務,不懂技術,不懂管理,我隻有靠利益分享機制把18萬人粘在一起。”這背後是華為系統化、完善的人才激勵政策。
華為人才激勵的整體框架主要分為物質激勵層面和非物質激勵層面。
物質激勵層面
華為成功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分錢分得好”。
高收入是第一推動力,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比起全球同行業企業,華為的工資定位較高,但對華為員工來說,工資隻是零花錢,高額的獎金和分紅才是大頭。
作為世界500強中唯一沒有上市的企業,華為在内部推行虛拟股權制度,實行全員持股,員工持股比例超九成。
在華為員工的收入中,除了工資和獎金之外,股份分紅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不少員工一年能獲得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股份分紅。
非物質激勵層面
一方面,華為設計了任職資格雙向晉升通道,解決技術和管理兩個領域人才的晉升問題。
另一方面,華為通過向員工頒發榮譽獎、報道先進典型事件、邀請專家對員工進行輔導等方式,不斷地使員工融入企業文化、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
正是華為懂得與員工分享企業的發展成果,才能聚集各路英才,并最大程度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源源不斷地給華為注入強大的生命力,大家“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将華為推上世界之巅。
縱觀華為高增長曆程會發現,業務發展的背後是人才發展,而人才發展的背後則是管理機制的不斷完善。
不斷完善企業管理機制不僅是所有管理者的必修課,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緻勝法寶。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