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出汗
由外感時邪或内傷雜病等不同因素,均可導緻全身出汗。外感風、熱、暑、濕等淫邪,而緻機體陰陽失調,氣血津液運化失職則全身汗出。内傷的陽虛、陰虛、亡陰、亡陽等因所造成的病理變化而形成的自汗、盜汗、絕汗等全身汗出,是陽虛不固,陰虛不斂所緻。故外感者多實,内傷者多虛,但亦有虛實相兼的複雜病理反映。
全身出汗的臨床辨證
*全身出汗,汗量較少,兼有發熱、惡風、鼻鳴幹嘔,脈浮緩者,是太陽中風傷衛證候。中風者陽氣盛于内,精氣外出抗邪,玄府開張,津液外洩,而汗出。
*全身出汗,有自汗,亦有盜汗,一般無明顯證狀,體質較弱,或病後恢複期,有時可見微熱、脈浮。此多屬營衛不和之汗出。
*全身大汗,汗量多,兼有高熱,惡熱,煩渴引飲,面紅赤,脈洪大者,是熱病陽明病白虎湯證。陽明病熱邪内盛,蒸津外洩,故汗液大出。
*全身出汗,汗量較多,頻頻不斷,兼有煩渴,胸膈痞悶,發于夏暑之季者,是暑溫病的暑汗。暑邪性熱,熱則皮膚緩,腠理開,開則大汗出。
*全身出汗,手足心部及頭部汗量較多,或自汗,或盜汗,肢體重着,麻木,頭暈頭脹,或關節沉重疼痛,浮腫,小便黃赤短少,是感受濕邪,或濕從中生的因濕熱而汗,濕邪重濁黏膩,阻滞衛陽之氣,外不能固密肌膚,内不能促進津液環流,内外轉輸失職,故津液旁達,外洩則汗出。
*汗出以胸背為多,頭面四肢較少,汗質稠粘,此為因痰濁留滞引起的汗證。多見于年老體胖之人及素有咳喘、眩暈之人。
*自汗,伴有精神抑郁,胸脅脹痛等證。此屬肝郁自汗。氣郁不舒,導緻營衛開阖失司而自汗。
*自汗陣作,汗出前自感心煩懊憹,面部升火烘熱,隨即汗出溱溱,大如豆粒。此多屬氣陰兩虛之自汗。氣虛則衛陽不守,陰虛則内熱逼津外出,故汗出。
*一身冷汗,動則汗多喘甚,兼心悸、乏力、氣短、畏寒肢冷,是内科雜病的心氣虛與心陽虛。汗為心之液,心之氣(陽)虛則心液走洩于外而成自汗,若大汗淋漓兼有面色蒼白、四肢厥冷、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脈微欲絕者,是心陽欲脫,或亡陽危證。
*全身汗出,兼有氣短咳嗽、痰清稀、面色咣白,是肺氣虛的自汗證。肺主一身之氣,外合皮毛,肺氣虛則衛陽虛,弱則肌表不固,腠理不密,故津液外洩而自汗出。
*全身出汗,頻頻不斷,兼有肢倦乏力、氣短懶言、腹滿便溏,是脾氣虛衰,中氣不足的自汗證。脾氣虛衰則肌肉失養,腠理不密,津液外洩則自汗頻出。
*睡時全身汗出,醒則汗止,心煩、多夢、手足心熱,是心陰虛的盜汗證。心陰虧損化熱,迫津外洩,則心液不藏,走洩于外而成盜汗。
*睡時全身汗出,醒則汗止,兼有咳嗽、氣短、痰少而黏、五心煩熱,是肺陰虛所緻的盜汗證。肺主諸氣,外合皮毛,肺陰不足,必然化熱,熱則迫津外洩而汗出。
*睡時全身汗出,醒則汗止,兼有腰膝酸軟,腰痛,五心煩熱,是腎陰虛的盜汗證。腎主五液,蓄藏陰精。精少陰虛則陽盛化熱,熱迫津液外洩則盜汗多。
*睡時全身出汗,醒則汗止,顴紅,骨蒸潮熱,不見某髒特征證狀。是屬于全身性的陰虛火旺所緻盜汗證。
*小兒身體機能尚未發育成熟,較諸成人更易出汗。小兒自汗、盜汗,多責脾肺氣虛,陰虛熱蒸,營衛不和,飲食積滞等。
*戰汗:患者先惡寒戰栗,表情痛苦,幾經掙紮,而後汗出者,稱為戰汗。見于外感病邪正相争劇烈之時,是疾病發展的轉折點。
戰汗者多屬邪盛正餒,邪伏不去。一旦正氣來複,邪正劇争,則發戰汗。如汗出後熱退脈緩,則是邪去正安、疾病好轉的表現;如汗出後仍身發高熱,脈來急疾,則是邪盛正衰、疾病惡化的表現,故戰汗為疾病好轉或惡化的轉折點。
全身出汗的辨證要點
太陽中風傷衛而自汗出者,以惡風,脈浮緩為主。陽明病白虎湯證的出汗,是以大汗,身熱蒸蒸,口渴引飲,脈洪大為特點。暑汗者,必以夏暑之季發病為要點,脈虛與白虎湯證不同。濕汗者,必兼頭暈脹,體沉重痛,肢麻,浮腫,便溏,舌胖齒痕多,脈濡等特點。
内傷雜病多虛,陽虛自汗,陰虛盜汗,兩者多為全身出汗,汗量較少為特點。畏寒肢冷者為陽虛自汗,無畏寒肢冷者為氣虛自汗。氣虛與陽虛多發生在心肺脾三髒,心氣虛、心陽虛或心陽欲脫的自汗者,必兼心悸、心慌、易驚,乏力的表現。肺虛自汗,則有咳嗽,痰稀的兼症。脾虛自汗則以腹滿便溏,肢倦乏力,氣短懶言為特征。
陰虛盜汗是以睡時汗出,醒則汗止為特點。盜汗多與心肺腎三髒陰虛有關,其鑒别要點主要是看其兼證。三髒共有必備的兼證是五心煩熱,舌紅,脈細數。心陰虛見心悸,心煩多夢;肺陰虛見咳嗽,痰少而黏;腎陰虛見腰痛,腰膝酸軟。這是心肺腎三髒陰虛盜汗的要領。另外,自汗雖多為氣虛、陽虛,盜汗雖多為陰虛,但臨床上亦有見陽虛盜汗、陰虛自汗的案例,所以臨證者要注意四診合參。
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王清任《醫林改錯》曰:“醒後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盜汗,盜散人之氣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論。竟有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
《傷寒論》條文選錄: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2)
問曰:陽明病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187)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63)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73)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268)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180)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120)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複吐利。(283)
讨論 太陽病中風有發熱汗出,如第2條所示,這是表有熱而汗出。裡有熱能迫汗液外出,如187條之陽明病胃家熱汗出,63條之肺熱汗出,73條之水熱互結之汗出,268條裡熱陰虛之盜汗等。還有風濕在表亦有汗出,如180條所示。又外感病自解者,必先有汗出,如120條。少陰病不應有汗,有汗出就是亡陽了。
醫案選錄:
案一:章右(裘吉生臨證醫案)
患肺痨日久,曾在當地醫治未愈,今來杭診治。近日咳嗽稠痰,盜汗浸被,日晡潮熱,脈細數,形神衰脫,用清養斂汗法。
處方:大生地六錢 玄參三錢 穞豆衣三錢 破麥冬三錢 甜杏仁三錢 地骨皮三錢 黛蛤散四錢(包) 百合三錢 茯苓三錢 煅牡蛎四錢 煅龍骨四錢炙龜闆四錢 川貝一錢半 钗石斛一錢半
讨論:這是肺痨陰虛盜汗,有日晡潮熱,脈細數,形神衰脫作為佐證。
案二:王君(上海名醫醫案選粹*祝味菊先生醫案)
傷寒已達二候,自汗氣促,鼻煽,脈息虛緩,舌潤無苔。心腎水虛,真陽洩越,與攝胃潛陽為主。
處方:烏附塊五錢 朱茯神五錢 仙半夏四錢 生龍齒一兩 炒白術四錢 雞子黃一枚 生牡蛎一兩 炮姜三錢 黑錫丹五錢
讨論:這是陽虛自汗,有氣促鼻煽,脈息虛緩,舌潤無苔作為佐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