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病性辨證:辨寒證與熱證

前言:病性是病證的基本性質,也就是疾病或證候的臨床表現的抽象。如将面色潮紅、舌色紅绛、口幹欲飲、心煩惡熱、咯痰黃稠等症歸屬于熱;将面色蒼白、舌色淡白、涎多不欲飲、畏寒怯冷、咯痰清稀等症歸屬于寒;将神疲乏力、短氣音低、隐痛喜按、脈虛無力、 舌苔光剝等歸屬于虛;而将狂躁不安、聲高氣粗、疼痛拒按、脈實有力、舌苔厚膩等歸屬于實。病性由多方面的因素綜合而成,如病邪的多少,病邪的性質(屬陰、屬陽、屬寒、屬熱),患者正氣的強弱,體質的偏陰、偏陽,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以及地理環境的高燥、卑 濕、發病季節的寒暑陰晴、風燥雨濕。在這些因素中,以病邪性質與正氣強弱最為重要。病性辨證包括辨寒熱,辨虛實與辨陰陽三個方面,是中醫辨證體系中最基本的綱領性的辨證内容。


辨寒适與熱證


證候的臨床表現屬于寒性的為寒證,屬熱性的為熱證。寒證與熱證的形成主要決定于病邪的性質和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與地理環境、發病季節、患者體質有一定關系,而與正氣強弱,病邪多 少關系不大。寒證與熱證是一大類證候共有的基本特性。例如痰熱塞肺證,熱結腸胃證,膀胱濕熱證等等都是具體的證候,而熱證則是這些證候所共有的基本屬性。寒征與熱證不是相互排斥的,在同一個病人身上可以既有寒證,又有熱證,稱為寒熱夾雜。寒證與熱證不是固定不變的。在病證發展過程中,在一定條件下,寒證與熱證可以互相轉化。

一、寒證

寒證是指人體受陰邪(寒邪或濕邪〉侵襲,或人體陽氣不足所導緻的證候的總稱。這些證候的臨床表現雖各有不同, 但都表現為寒性,因此總稱為寒證。


(一) 臨床表現:畏寒怯冷或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出惡風,頭痛,支節疼痛,面色蒼白或㿠白,四肢欠溫或逆冷,喜靜,踡卧,口潤不渴或渴喜熱飲,咯痰清稀,嘔吐清涎,小便清長,大便稀溏甚則完谷不化或便秘,腹痛喜溫,舌苔白而潤滑,脈或遲或紫或數。


(二) 症情分析:陽氣不足,陽虛則寒;陰邪外襲,陰盛則寒,這是形成寒證的最基本的病機。

仔細分析則陽氣不足,溫煦功能減退,則畏寒怯冷,喜熱飲,四肢欠溫,嚴重者出現四肢逆冷;陽氣不足,固攝功能減退則小便清長,汗出惡風,或出現數脈;陽氣不足推動血液運行的能力減退則面色㿠白,出現遲脈;陽氣不足,氣化功能減退,水氣停留,則出現咯痰、吐涎、不渴或渴不欲飲、苔白而潤滑;陽虛不能養神,則見喜靜踡卧;陽虛不能運脾,則見便溏、完谷不化或便秘;陰邪侵襲,衛氣被遏,則見惡寒或惡寒發熱;陰邪侵襲,血脈收縮,可見面色蒼白或四肢欠溫,或頭痛,支節疼痛,豚緊;陰邪侵襲,腠理閉塞則無汗;陰邪入裡,可見腹痛喜溫,或腹瀉;陰邪阻遏陽氣,氣化功能減退,可見水氣停留的各種症狀體證。陽氣不足,則陰邪容易入侵;陰邪侵襲,則損傷陽氣,二者常互為因果。


(三) 本證的發展及影響:寒證的發展有五個方面:

1.寒邪損傷陽氣,嚴重者可以導緻亡陽。

2.由陰邪侵襲以及陽氣不足從而産生新的病邪,如因寒凝而導緻血瘀,因陽虛氣化失司而導緻水濕痰飲,因寒邪而導緻蛔蟲擾動。

3.寒邪侵襲或陽氣不足,往往損傷髒腑陽氣,而出現各髒腑的寒證,如寒凝肝脈證、胃氣虛寒證、風寒犯肺證等等。

4.寒邪郁遏陽氣,氣郁可以化熱;陽氣不足可以進一步陽損及陰。從而使寒證向寒熱夾雜證或熱證轉化。這是證情發展中最常現的一種轉化。

5.陽氣虛衰,内寒嚴重,可以格陽于外,從而出現真寒假熱證。


(四) 本證與相關證候的鑒别:寒證與熱證是基本性質對立的兩類證型,應明确加以鑒别。詳見熱證一節。


(五) 辨證要點:本證是許多寒證的概括,以臨床表現屬于寒性為其特征,因此本證的辨證不應隻掌握幾個主症,而應掌握寒性的幾種共同表現:

1.寒冷的感覺,包括患者自覺惡寒或怯冷以及醫生檢査時感覺到病人四肢不溫等;

2 .面色、舌色和分泌物的顔色淡白;

3.分泌物、排洩物清稀濕潤;

4.神情活動表現得淡漠緩慢等等。 但也有少數例外,如寒邪束表、胰理閉塞可見無汗,陽虛對心髒活動失于控制而出現脈數等等。

二、熱證

熱證是指人體受陽邪(熱邪,風邪,暑邪,火邪)侵襲,或人體陰液不足所導緻的證候的總稱。返些證候的臨床表現 雖各有不同,但都表現為熱性,因此總稱為熱證。


(一) 臨床表現:惡熱、煩熱、發熱不惡寒、汗出熱不退,或潮熱起伏、皮膚灼熱,面色潮紅、顴紅、目赤,揚手擲足、煩躁不安,咽幹口燥、渴喜冷飲、痰黃粘稠、小便短赤、大便熱臭或幹結便秘,舌質紅绛,苔或黃,或白而幹,脈洪大滑數。


(二) 證情分析:陰液不足,陰虛則熱;陽邪外襲,陽盛則熱,這是形成熱證的最基本的病機。

仔細分析其機理約有以下四個方面:

1.陰虛或陽盛均能産生熱象,如發熱、惡熱、煩熱、潮熱等,一般無惡寒;

2.陽盛則氣血流行加速,出現面紅、顴紅、目赤、脈洪大滑數;

3.陰虛陽盛則動多靜少,而出現煩躁不安、揚手擲足,脈數等症;

4.陰虛津液不足,熱邪灼傷津液,出現幹燥之象,如口幹咽燥、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痰黃粘稠等症。


(三) 本證的發展及影響:熱證的發展有五個方面:

1.陰虛産生熱象,陽盛又損傷陰液,使證情加重,嚴重者可導緻脫液亡陰的危 象。

2.熱盛陰傷影響各髒腑功能而出現各髒腑的熱證,如肝火上炎證、心火亢盛證、胃火上炎證、痰熱壅肺證等等。

3.熱邪内閉陽氣受阻,出現真熱假寒,内閉外脫的危象;

4.熱則氣血流行加速,甚則迫血妄行而出血;

5.熱邪熾盛,由傷津脫液進而耗氣傷陽,從而出現熱證向寒證或寒熱夾雜證的轉化;熱邪久留,逐漸傷陰,日久陰損及陽亦可導緻熱證向寒熱夾雜證或寒證的轉化。

(四) 本證與相關證候的鑒别:寒證與熱證是基本性質對立的兩類證型,臨證時必須首先辨清。主要從口渴與不渴,渴欲飲水與不欲飲,欲熱飲與飲冷;便秘,腹痛拒按還是大便清稀、隐痛喜按;小便短赤還是清長;舌淡苔白潤還是舌紅苔黃;無熱惡寒、畏寒怯冷還是身熱惡熱、潮熱等各方面綜合分析。這是辨證的最基本的内容。


(五) 辨證要點:本證是許多熱證的概括,臨床表現為熱是其共同特性,因此本證的辨證不應隻掌握幾個主症,而應掌握熱性的幾種表現:

1.炎熱的感覺,包括發熱、惡熱、煩熱、皮膚灼熱等症;

2. 面色、舌色、分泌物的顔色加深;

3.排洩物、分泌物粘稠熱臭;

4.津液減少,各孔竅幹澀枯燥;

5.神情活動表現為煩躁不安,靜少動多。

三、寒熱錯雜證

寒熱錯雜證在臨床上極為多見,常在以下幾種情況下出現:

1.寒邪郁遏陽氣,逐步化熱而寒邪未罷;

2.熱邪逐步耗氣傷陽,出現寒象而邪熱未罷;

3.陰性與陽性兩種病邪(如風寒、濕熱)同時緻病;

4.已患熱證或寒證,重複感染與原有證候性質不同的病邪,如原有痰熱壅肺,再感寒邪,或原有濕困脾胃,再受暑熱;

5.原有陽虛内寒之證,逐步陽損及陰,或原有陰虛内熱之證逐步陰損及陽,出現陰陽兩虛而寒熱錯雜;

6.原有陰虛内塞證複感陽邪,或原有陰虛内熱證複感陰邪,宿疾與新病同時出現。

可見本證的複雜性,臨床辨證時必須仔細慎重。這裡歸納為四類基本證候, 作簡要叙述。


(一)表寒裡熱證:表寒裡熱證又可分三種不同類型。
1.外感風寒病邪,部分入裡化熱,出現咯痰黃稠、口渴煩躁、便秘尿赤等症(裡熱),面寒邪在表未罷,仍有惡寒發熱、無汗,體痛骨楚,脈浮緊等症(表寒),又稱“寒包火”,是臨床最常見的表寒裡熱證,這種證候必須與單純表寒證或單純裡熱證相鑒别。
2.原有裡熱證,如痰熱壅肺證,胃有郁熱證,如陰虛内熱證等,臨床有咯痰黃稠,痰中帶血,或嘔吐酸苦,便秘苔黃等症(宿疾屬裡熱),又外感風寒〈新感為表寒),這種病人往往因表寒證輕微而漏辨,應加注意。
3.主要為裡熱證,如胃有郁熱(心下痞,按之濡,口苦,吐酸,舌紅,苔黃)或肺有痰熱(咳吐膿痰,咯血,胸痛),同時又有表陽虛證候存在(惡風汗出、四肢欠溫、面色淡白)。這種輕度陽虛見證可以是病久正氣不足的一種表現,也可能是郁熱,痰熱内阻,氣機運行不暢所斂。如陽虛嚴重,寒象明嚴,四肢逆冷,則不稱表寒裡熱證,而為“厥熱勝複”證。


(二) 表熱裡寒證:臨床上常見的表熱裡寒證,有以下兩種類型:

1.素有裡寒性質的慢性病,如脾胃有寒濕(腹脹,隐痛,納呆,便溏)或肺有寒飲(咳嗽,痰稀白,形寒,短氣),在此基礎上又外感風熱(咽痛,發熱等)。

2.嚴重的裡虛寒證,體表卻出現一些熱象,即真寒假熱證,也可稱為表熱裡寒證。


(三) 上熱下寒證:上熱下寒證有三種類型:

1.表現于脾胃疾病,胃熱腸寒,如上為嘔吐嗳腐吞酸,胃脘灼痛,下為腹痛腸鳴洩瀉清稀;

2.表現于腎陰腎陽俱虛的疾病,腎陽虛則足跗浮腫,小便清長,腰腿冷痛等下寒見症,由腎陰虛而導緻心火旺或肝陽亢則可見,頭暈、目眩、口苦舌紅、紅目赤、失眠、心煩等上熱見症;

3.嚴重的裡虛寒證,出現真寒假熱,假熱大多表現于上部如顴紅如妝、咽幹、心煩等,因此亦可稱為上熱下寒正。


(四) 上寒下熱證:上寒下熱證比較少見,因為熱性炎上,熱象多見于上部;熱象隻見于下部者,隻有濕熱下注。因此上寒下熱證可見于下焦有濕熱,如小便短赤,刺痛,小腹脹痛,白帶粘稠等症, 同時上、中焦有寒濕的表現,如脘痞、納少、渴欲喜飲、背寒、呃逆等症。

四、辨寒熱真假

病證嚴重,發展到熱極或寒極的時候,臨床上會出現一些症狀,其性質與病證本質相反,這種假象或者為寒極似熱,即真寒假熟,或者為熱極似寒,即真熱假寒。對這種情況必須詳加觀察,切勿為假象所迷惑。


(一)真寒假熱證:

嚴重的陽虛内寒證,出現四肢逆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脈微欲絕等嚴重寒象,而同吋又見身不惡寒而惡熱,或心煩,或顴紅升火,或咽幹咽痛(一般隻見一二個症狀)等假象。 這就是真寒假熱,也可稱為“内寒外熱”或 “裡寒外熱”(見《傷寒論》)。這是由于陰寒之邪太盛,将十分虛衰的陽氣格拒于外所緻,因此亦稱陰盛格陽。
辨别假病應掌握以下5點:

1.熱症隻有一二個,程度較輕,而寒象多而嚴重:

2.這些熱症是在寒症已很嚴重之後才出現的;

3.這些熱症的産生,難以用其他病機解釋;

4.脈象符合虛寒征,如微細沉數,或虛大無力等;

5.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二)真熱假寒證:

嚴重的裡實熱證,出現高熱,口渴飲冷、煩躁、汗多、便秘、腹脹痛等症,同時又有背微惡寒,時時惡風,或四肢欠溫,甚至四肢逆冷等症,一般将寒象看作是假象,稱為真熱假寒。所以産生這些寒象的機理是熱郁于裡,阻礙陽氣的宣通,陽氣不達于外,不達于四肢,因而出現寒象。真熱假寒證的寒象,并非完全是假,在病機上,反映了陽氣的失于宣通,或陽氣已有不足。這些寒象往往是實熱證向内閉外脫證急劇轉化的征兆。

本文選自柯雪帆《中醫辨證學》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