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 > 正文

吉布提,為什麼成外國駐軍最多的國家?

吉布提外國駐軍 作者|嘉陵
責編|Thomas
蘇伊士運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它提供了歐亞兩大洲的最近航線。從地中海駛出的船隻要進入印度洋,首先得穿過紅海.
而位于紅海盡頭的曼德海峽,最窄處僅26公裡,擁有極高的戰略價值,扼守着這裡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吉布提

▲吉布提扼守蘇伊士運河最窄:處曼德海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吉布提位于非洲東北部的亞丁灣西岸,領土面積2.32萬平方公裡,人口約100萬,對于非洲乃至全世界來說都算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袖珍國家。
可就是在這個彈丸之地,港口卻異常繁忙,随處可見懸挂着各國國旗的軍事基地,不時還有戰機起降。

▲吉布提的外國駐軍
包括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在内,還有日本、德國、西班牙、意大利、沙特阿拉伯等超過十個國家都有派遣部隊駐紮于此。放眼世界,從本土的駐軍國數量來說,這是獨一無二的。外國合計的駐軍數量約兩萬多人,甚至比吉布提本國的軍隊人數要多。
吉布提共和國能夠吸引這麼多國家争先前來的原因是什麼?它又為何允許這些國家的部隊進駐自己領土呢?

▲吉布提市港口随處可見的外國軍事基地



一、索阿的融合與變遷
在非洲東端與阿拉伯半島隔海相望的位置,是被稱為“非洲之角”的地帶,上面有着包括吉布提、埃塞俄比亞、厄立特裡亞和索馬裡等國家,在古代又以索馬裡人為主要族群。

▲索馬裡人的分布範圍(粉色區域)
由于非洲之角氣候炎熱幹燥,大部分土地被熱帶沙漠覆蓋,給農業發展帶來了很大不便,所以即使古索馬裡人有着沿海的超長海岸線,但也并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統一政權,世代都以遊牧部落形式居住在此。

▲非洲之角的衛星地圖
公元七世紀,在與北非一水之隔的西亞地帶形成了一個巨無霸式的強權,由先知穆罕默德建立的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人的對外擴張使得他們渡過了紅海來到索馬裡地區,并控制了紅海沿岸貿易,在這個非洲之角沿海建立起了商業據點和城市。
彼時,在曼德海峽的非洲一側生活着人和人兩個族群,他們分别活動于南方和北方,其中前者屬于索馬裡人的重要分支,後者則是從古埃塞高原遷徙而來。
阿拉伯人與兩大族群都有通婚,并傳播伊斯蘭教義,從而形成文化混合的社會。奠定了後世這片土地上的宗教信仰與民族構成。

▲伊斯蘭文化在非洲的傳播,形成獨特的阿拉伯-非洲文明
13世紀,阿拉伯帝國已進入衰落期,這時有一支來自阿拉伯半島的穆斯林後裔在索馬裡地區建立了伊法特蘇丹國,并迅速進入擴張時期。
然而伊斯蘭教并不是這片土地上唯一的信仰,在毗鄰伊法特蘇丹國的非洲高原,還有着以基督教為國教的所羅門王埃塞俄比亞帝國

▲所羅門王朝:“奉上帝旨意”統治埃塞俄比亞帝國
基督教 是在公元1世紀時由巴勒斯坦傳播到的北非地區,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已有一定規模。但伴随着阿拉伯人的擴張,加上基督教在相當多國家内對本土宗教包容性不強,基督教在北非逐漸被伊斯蘭教取代。
但隻有一個國家除外,那就是埃塞俄比亞帝國,其前身阿克蘇姆帝國曾為了避免改換宗教引發社會騷亂,主動采用了一些方法來淡化基督教和本地宗教間的差異與沖突,所以埃塞俄比亞成為了這一時期基督教在非洲的“孤島”。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在非洲的劃分,吉布提-索馬裡處于紛争前線
在14到15世紀的時間裡,歐洲基督教世界都将這裡視作“非洲僅存的上帝之光”。這其中,葡萄牙與埃塞俄比亞帝國更是來往密切,裡斯本宮廷還朝這裡派遣大使,建立起了外交關系。
宗教上的矛盾讓伊法特蘇丹國與埃塞俄比亞帝國在接觸中不可避免發生戰事,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國家沖突,而是兩個世界級宗教的戰争。
由于埃塞俄比亞帝國與葡萄牙關系密切,這次戰争得到了後者在軍事上的支持。1543年,埃塞俄比亞皇帝加拉維德沃斯在葡萄牙人的先進火器部隊幫助下,以少勝多,大敗并滅亡了伊法特蘇丹國。
此後,雖然索馬裡人又在帝國的幫助下建立了新的阿達爾蘇丹國,但卻再也沒有實力去完成複仇,直到更加強大的歐洲殖民者到來。

▲埃塞俄比亞帝國與伊法特蘇丹國,分别信仰基督教與伊斯蘭教


二、埃厄分家成就“難兄難弟”
十九世紀上半葉,英法等歐洲列強率先完成工業革命,開始對全世界的瘋狂瓜分。185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鑿,讓索馬裡地區更是成為了一塊兵家必争之地。
短短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内,殖民者将索馬裡一分為三,分别為意大利英國法國所占有,其中法屬部分就是吉布提的雛形。

▲索馬裡地區在近代曆史上受到法國、英國及意大利的殖民統治
不過,這時候的吉布提(法屬索馬裡)還沒有充分将自身位置的優渥性利用起來,真正帶來改變的,是埃塞俄比亞(以下簡稱“埃國”)。彼時,殖民者對非洲的侵略如火如荼,這個法屬索馬裡的老鄰居也同樣面臨被殖民的命運。
埃國于1889年遭到意大利的入侵,雖然後來在埃皇孟利尼克二世的帶領下大敗意軍,成為非洲為數不多能在列強瓜分狂潮中保持獨立的國家,但沿海地區卻被迫割讓給了意大利,後者将這些地區合并為統一的殖民地,命名為“厄立特裡亞”。

▲厄立特裡亞于埃塞俄比亞的重要位置
失去了對出海口的控制,商業運輸能力就會變得低下,在經濟發展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埃國隻好将目光投向法屬索馬裡。一心想要在非洲擴大影響力的法國對此十分熱衷,因為一旦幫埃國解決了出海口的問題,就等于控制了它的經濟命脈。
所以在20世紀初,經法國主持修建的從首都連接到吉布提市的鐵路通車,由此,兩個在曆史上因宗教問題鬥得你死我活的地區開始走到了一起。
這不僅在當時極大促進了雙方在貿易上的發展,也為吉布提日後建成國際港口提供了經驗與契機。

▲百年前法國人修建的吉布提鐵路,如今已經荒廢


三、非洲之角的“風雲變幻”
在二戰中,隸屬軸心國陣營的意大利被盟軍打出了北非,厄立特裡亞與意屬索馬裡這兩塊地被暫時轉交給了英國。前者經聯合國決議回歸了母國埃塞俄比亞成為聯邦自治體,而後者則與英屬索馬裡進行了合并。
在非洲國家的獨立浪潮中,索馬裡人對英國率先發難,他們以“泛索馬裡主義”為旗幟,建立起各種政治團體。1960年,英屬索馬裡宣布獨立,索馬裡民主共和國誕生。

▲1960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在這一年裡有17個非洲國家獲得獨立
在此影響下,法屬索馬裡也開始追求獨立建國的目标,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這片土地上埋藏已久的民族矛盾卻不合時宜的凸顯出來。
伊薩 族(索馬裡人的一支)和阿法族兩大民族在吉布提未來國家的領導權和議會中議席分配問題上存在嚴重對立,兩族分别為占總人口數60%與35%,獨立問題變的相當複雜。
在1967年的多次全民公決中,仍然有相當大部分的人贊成作為“海外”留在法國而不是獨立建國。
直到70年代,非洲大大小小的國家已經從殖民者手中獨立得差不多了,彼時索馬裡民主共和國的領導人西亞德·巴雷想要在非洲之角建立一個“泛索馬裡國家”。就這樣,扼守戰略要沖卻仍處于法國統治下的吉布提就成為了眼中釘。

▲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時任索馬裡共和國總統
在他的支持下,索馬裡解放陣線(簡稱“索解陣”)綁架了法國駐索馬裡大使,想要脅迫法國從吉布提撤出,恢複吉布提的獨立。
此時,吉布提也抓住機會開始向法國采取各種武裝威脅,譴責法國的殖民主義。最終法國不得不妥協,同意了吉布提的獨立。

▲吉布提國旗:寓意團結、平等、和平
1977年6月27日,吉布提共和國正式成立,成為了非洲最後一塊獨立的前法國殖民地。然而就在這一年,也成為了索馬裡分裂、苦難的開始。
同年7月,在“泛索馬裡主義”的影響下,索馬裡向埃塞俄比亞的歐加登地區發起戰争,企圖以武力占領這個埃國控制下的索馬裡人聚集地。不過這場戰争最終卻以失敗告終,導緻索馬裡國内局勢動蕩。

▲“大索馬裡主義”是一種尋求将所有索馬裡人統一在同一個國家内的思潮
直到1991年1月,部族軍閥為各自利益聯合起來推翻了索馬裡巴雷政府,但在這之後,他們也因為争奪國家控制權展開混戰。軍閥之一的阿裡·邁赫迪·穆罕默德在首都摩加迪沙自封總統,并改國名為索馬裡共和國。
又僅過了幾個月,索馬裡西北部地區宣布“獨立”,成立“索馬裡蘭共和國”,索馬裡就此陷入分裂。

▲自巴雷政府被推翻後,軍閥混戰讓索馬裡陷入内亂與分裂
索馬裡内亂的同時,之前赢得戰争的埃塞俄比亞也不好過,埃國曾憑借二戰戰勝國的身份,如願以償拿回被意大利占領的厄立特裡亞,但後者卻被聯合國“欽定”為了與中央政府平級的聯邦自治體。後來,埃國采用了強硬手段取消了這個自治,由此爆發了兩地持久的武裝沖突。

▲脫離的厄立特裡亞
20世紀末,這場沖突愈演愈烈,埃國恰逢此時又發生了史上最嚴重的饑荒。内憂外患之下,“厄獨”勢力聯合埃國反政府武裝推翻了埃國政府。1993年5月24日,厄立特裡亞正式公投獨立。至此以後,埃國徹底喪失出海口,淪為内陸國。
随着鄰邦接連出事,建國後的吉布提也沒有獨善其身,之前因獨立而短暫結盟的兩大民族再次就執政問題産生矛盾。
主體為索馬裡人的伊薩族自國家獨立後就處于政治高位,并在“泛索馬裡主義”思想影響下,不斷排擠北方的阿法爾。就在鄰邦索馬裡發生政變的當,吉國内也爆發了阿法爾族武裝起義,吉布提内戰打響。
吉布提内戰一共持續了三年,期間給國家經濟帶來了毀滅性影響,直到1994年,内戰各方才在法國壓力下簽署了和平協議。随着新憲法的通過,吉布提在政治制度上開始引入了多黨制,阿爾法族獲得了與伊薩族平等的政治權利,可以參與總統選舉。

▲吉布提人主要由伊薩族和阿法爾族構成



四、夾縫中的小國智慧
發生在二十世紀末的吉布提内戰是至今為止該國境内最後一次大型紛争,在此過後,吉布提人開始走向團結與發展的路線。
吉布提國内以荒漠居多,隻有1%的土地可以耕種,9%的土地能夠放牧,其他的多有沙漠和山地,并不适合農業發展,所以政府還是将目标率先瞄向了資源出口

▲吉布提
但資源生意也不是随便哪個國家都能做的,非洲雖然自然資源很豐富,不過到了吉布提這兒卻一沒有石油,二沒有金屬。在吉布提,最大的礦産資源是鹽礦,根據估算總儲量約為20億噸。

▲吉布提資源匮乏,最多産的是鹽礦
鹽礦不如金銀值錢,但好歹也能賣出去,所以在吉布提内戰結束後,便着重對制鹽工業進行開發。于此同時,吉布提國内的“老本行”畜牧業也沒有閑着,盡管适合放牧的土地稀缺,但吉布提全國仍然發展起超過20萬公頃牧場,主要飼養牛羊和駱駝。
不過由于工業底子薄弱加上土地狹小,吉布提鹽礦和農牧在整個國家的産值占比中不到20%,它真正的經濟命脈是服務業,而這其中又以港口服務為主。
許多非洲内陸國家都将吉布提作為極為重要的出海口使用,這其中依賴最嚴重是埃塞俄比亞,自失去出海口以後,現在的埃國每年有超過75%的對外貿易,都需要通過吉布提進行。

▲失去出海口對埃塞俄比亞經濟影響巨大,吉布提無疑是“救命稻草”
另外,從吉布提向北就是中東地區,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等石油大國的三條石油海洋運輸路線,其中一條就經過了曼德海峽,每天通過的石油就足足有50萬噸之巨。
無論通過蘇伊士運河與紅海進入印度洋,還是通過亞丁灣與曼德海峽前往地中海的船隻,都必須通過吉布提,所以這裡也被稱作“石油通道上的哨兵”。
但有哨兵,就意味着這條路并不安全。

▲吉布提扼守紅海,連接亞丁灣,地理位置非常險要
自索馬裡内亂以來,戰争和幹旱導緻連年的饑貧,讓索馬裡海域的海盜力量迅速龐大。越來越多的難民、軍閥、反政府武裝加入到海盜隊伍,由于索馬裡的海岸線很長,導緻亞丁灣一帶成為海盜泛濫區。

▲受索馬裡海盜影響,船隻遠離索馬裡海岸航行
據世界海事局統計,在亞丁灣,各國每年由于海盜産生的損失就高達數千萬美元。不僅這樣,海盜活動還與走私偷渡等犯罪行為聯合,成為了一種成熟“産業”。

▲因戰亂而産生的索馬裡海盜
所以從21世紀伊始,聯合國就開始呼籲各國派出遠洋軍事船隻在當地海域進行護航,吉布提政府也因此嗅到了“商機”。雖然面積不大,但吉國的臨海港口卻擁有13個深水泊位,非常适合大噸位軍艦停泊。
法國 人作為原宗主國,基于《安全和防務聯盟條約》,作為保護國與吉布提保持着密切聯系,在當地駐有一支永久性軍事特遣隊,這也是法國最大的海外軍事基地。
2002年,美國通過談判獲得了法國的一塊基地,正式進駐吉布提,如今這裡已成為美國對非洲印度洋海域及周邊地區進行軍事行動的最重要的“前沿陣地”。同年,德國聯邦國防軍為在阿富汗開展“持久自由”行動,也建立了一個海軍後勤基地。

▲吉布提美軍基地
日本 《和平憲法》曾規定“禁止向海外派駐武裝力量”,但在2010年,日本租下了吉布提12萬平方米的軍事設施用地,并投入4000萬美元用于基地建設,這也是日本戰後擁有的一個海外軍事基地。
随着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國家出于打擊海盜與護航後勤保障的因素都開始入駐軍隊到吉布提。
2017年7月11日,中國在吉布提建立保障基地。至此,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已全部到齊。

▲各主要國家駐吉布提基地分布
據統計,現在的吉布提已有來自超過十個國家兩萬餘外國駐軍,相比之下,吉布提本國自有軍隊僅五千餘人。被這麼多的外國駐軍,換作一般國家可能會覺得十分恥辱,但對吉布提政府來說卻是“好事”。
首先,各國在吉布提的基地建設并不是以侵略占領殖民為目的,相反的,每年都要付給吉布提政府一筆錢作為港口的租借。以美國為例,向吉布提支付的基地年租金高達6400萬美元。
其它國家也都每年按時交納租金,吉布提政府每年靠收租獲得的直接收入就高達1.78億美元,占到吉布提全國GDP的5%以上。

▲各國駐軍需每年給吉布提政府繳納租金
此外,外國駐軍還帶動了港口服務業的發展,各國競相投資吉布提,并為其國内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法國 每十年會向吉布提提供各類援助,總額高達3.8億美元,而美國每年都會通過聯合國的“世界糧食計劃”向吉布提提供300萬美元的食品援助。中國則直接援建了一條連接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的鐵路,該鐵路于2017年通車。

▲由中國援建的連通埃塞俄比亞與吉布提的亞吉鐵路
所以就經濟來說,吉布提雖然目前仍面臨自然資源貧乏,工農業基礎薄弱等困難,但得益于自己的地理優勢與周邊環境,人均GDP已經從本世紀開始的700美元,在2021年達到了3300美元,放在非洲也算是不錯了。

▲吉布提的城市與港口
另外,從國家安全上看,由于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都有駐紮,所以吉布提又有“世界兵營”的稱呼,很多人都認為它是非洲最安全的國家。
的确,就安全來說,吉布提比起非洲其它動亂國家相對穩定,并且也看似不用擔心鄰國入侵。但須知,任何一個國家的國防安全永遠不能完全寄托于外部,因外國駐軍帶來的“安全”也可能隻是暫時的。

▲吉布提的人均GDP近年來穩步上升
作者|嘉陵 重慶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畢業生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環球情報員」原創内容

未經授權,禁止随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