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 熱
是詢問患者惡寒發熱的證狀。寒與熱是臨床上常見的證狀,是問診的重點内容之一。
惡寒發熱是患者在發熱的同時,必伴有怕冷的感覺,雖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一般發熱為中等程度,體溫多在38-39℃之間。
惡寒發熱多見于外感病初期的衛分證,風、寒、暑、濕、燥、火、溫毒等淫邪侵襲機體,外犯肌表,損傷衛陽之氣,衛陽失其溫分肉的作用則惡寒。體内正氣(陽氣)奮起抗邪,邪正相争,郁于肌表,不得外出則熱。因此說: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
惡寒發熱的臨床辨證
*惡寒重發熱輕,身痛,無汗,多發于冬季,是傷寒病傷寒(麻黃湯證)。因患者體質偏于陰盛,外邪束表,遏抑衛陽,則發熱無汗。營陰郁滞,經氣不暢,則身體疼痛。
*發熱惡風,自汗,多發于冬春二季,此是傷寒病中風(桂枝湯證)。患者體質偏于陽勝,外邪束表,衛陽起而抗争。陽性開洩,故自汗。
*發熱重,微惡風寒,兼有咳嗽,口渴。發于春季者,是風溫表證。風溫乃陽熱之邪,客于肌表,衛氣被郁,故發熱重而惡寒輕,衛陽郁于肌表,累及于肺,宣降失職,故咳嗽。溫熱之邪損耗津液,故口渴。
*惡寒發熱,身重疼痛,脈弦細芤遲。發自夏暑之季,此是太陽傷暑證。因感受暑熱之邪,傷于太陽之表,故惡寒發熱。暑傷氣,熱傷陰,氣陰兩傷,經絡之氣空虛不暢,故周身重痛。
*惡寒發熱,身形拘急,兼有無汗,胸悶,發自夏季者,是暑溫病暑兼寒濕證。夏季傷暑,複因納涼飲冷,以緻暑為寒濕之邪所遏而發病。寒郁肌表,則發熱惡寒,無汗,身形拘急。濕邪内阻則胸悶。
*惡寒發熱,身熱不揚,午後熱甚,多發于夏末雨濕之季,此是濕溫病的濕遏衛氣證。兼有頭身重痛,胸悶不饑等證。濕熱之邪郁遏衛表,衛氣不得宣散,故惡寒發熱,身熱不揚。午後屬陰,濕為陰邪旺于陰分,故午後熱甚。濕邪阻抑,清陽之氣不得外宣,故頭身重痛。氣機不暢,則胸悶不饑。
*發熱重,微惡風寒,兼少汗,咳嗽,痰少而黏,鼻燥,咽幹,口渴。發于秋季,此是秋燥病的溫燥證。燥熱在表,衛陽之氣不得宣暢,故發熱,微惡風寒。燥熱耗津傷肺,故鼻燥,咽幹,口渴,咳嗽,痰少而黏。
*如症見惡寒重,發熱輕,兼無汗,咳嗽痰稀,鼻塞流涕,唇燥,發于晚秋,此是涼燥證。涼燥屬寒,侵襲肺衛,則發熱輕,惡寒重,無汗,咳嗽痰稀,鼻塞流涕,燥邪傷津,則咽幹,唇燥。
*惡寒發熱,兼無汗,心煩,口渴,尿短赤,脘悶。發于秋冬二季,起病急,此是伏暑病。暑濕内蘊,複感新涼而發。寒邪在于衛表,則惡寒發熱,頭痛,無汗。暑熱内郁,耗津傷神,則心煩,口渴,尿短赤。濕邪内蘊,則脘悶。
*惡寒輕,發熱重,兼有無汗,口渴,鼻幹,咳嗽氣逆。發于冬季者,是冬溫病的初起階段。腎精不足,溫熱之邪乘襲,邪郁肌表,則發熱,微惡寒,頭痛,無汗。肺氣受損,則咳嗽氣逆。溫熱傷津,則鼻幹,口渴。
*初起惡寒發熱,兼咳嗽,痰多而黏,胸痛,咳時尤甚,繼之咳吐膿痰腥臭,此是肺癰。毒熱久郁于肺,腐敗潰爛成膿。
*惡寒發熱,兼頭痛身楚,咽喉紅腫疼痛,或有點狀糜爛,肌膚隐有丹痧,。多發冬春兩季,此是爛喉痧。溫毒侵犯肺衛,則惡寒發熱,頭痛身楚。毒熱上攻,則咽喉紅腫疼痛,糜爛。毒熱人營,則肌膚隐有丹痧。
*惡寒發熱,兼有少腹痛,拘急拒按,痛連右足,屈身不利,發病無明顯季節性,此是腸癰初起。腸中熱聚不散,氣血凝滞不通,故少腹疼痛,拘急拒按。熱邪累及全身,營衛不和,則發熱惡寒。
*惡寒發熱,局部皮膚有紅、腫、熱、痛,兼有頭暈,食欲不振,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脈滑數,此是瘡癰初起。毒邪侵襲,局部氣血凝滞,某一局部皮膚紅、腫、熱、痛,累及全身,營衛不和,則發熱惡寒。
惡寒發熱的辨證要點
以上幾種病證均有惡寒發熱症狀,但在惡寒發熱的過程中,其臨床表現各有特點。
傷寒病是惡寒重、發熱輕、口中和,其中太陽傷寒證是脈浮緊,無汗而喘,多發于冬季。太陽中風證是脈浮緩,自汗出,冬春兩季皆可發病。
溫病是發熱重、惡寒輕、口渴,一年四季都有發病,發于春季名風溫,發于夏季名傷暑,發于秋季名秋躁,發于冬季名冬溫。發病季節不同,見證稍有差異,春季在冬令收藏之餘,風溫初起僅見口渴;秋冬在夏令發洩之後,秋躁冬溫初起口渴而鼻燥咽幹。夏季發洩司令,易傷氣陰,故傷暑有身重痛,自汗,兼有怔忡,其脈弦細芤遲。
外感病而兼有濕邪者有三:暑溫病暑兼寒濕證,身形拘急,無汗,似傷寒,但其發自夏暑之季與傷寒不同。其證無汗與傷暑有别;無身熱不揚,無胸悶不饑,與濕溫相異;無咽幹、鼻燥等,與涼燥不同。濕溫病濕遏衛氣證,頭身重痛,脈濡緩,其發熱特點是身熱不揚,午後熱甚,與傷暑,暑兼寒濕、伏暑皆不同。伏暑起病急,有脘悶、尿赤、苔膩等濕熱内蘊之象,與秋燥、冬溫,傷寒不同。病發于秋冬甚或春季,與濕溫或暑兼寒濕不同。
風溫有發熱重,微惡風寒,口渴,與太陽中風不同;其衛分證狀明顯,與春溫病初起即見氣分證狀但熱無寒不同。
秋燥有溫燥、涼燥之别,涼屬次寒,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近似太陽傷寒,但口渴鼻燥咽幹,與傷寒不同。
冬溫初起,有頭痛、無汗,與太陽中風不同;有口渴、鼻幹,與太陽傷寒不同;無心煩、無尿短赤,與伏暑不同。其病發于冬季,與風溫、秋燥等病相異。
癰腫瘡毒初起亦有惡寒發熱等相似于外感的證狀,但必見身體局部有紅腫熱痛。如肺癰初起,咳嗽較劇,必有胸痛,咳時尤甚,此為本證的要點,與其他證候顯然不同。爛喉痧,以咽喉腫痛或有點狀糜爛為特點,多發小兒,是疫毒緻病,互相染疫,常有直接或間接的接觸史,一般在發熱的第二天即可發現舌及皮膚丹痧隐隐。腸癰必兼有腹痛拒按症狀,可與他證鑒别。瘡癰初起,可在局部皮膚發現紅、腫、熱、痛的表現。
《傷寒論》條文選錄: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13)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35)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31)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38)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98)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讨論 發熱、惡寒(或惡風)有汗的是桂枝湯證;無汗的是麻黃湯證;無汗而項背強幾幾的是葛根湯證;無汗而煩躁的是大青龍湯證;又寒熱往來的是小柴胡湯證;發熱、惡寒又兼見心下有水氣的各種或見證狀的是小青龍湯證。
醫案選錄:
案一:丁君(裘吉生臨證醫案)
脈浮數,惡寒發熱,咳痰骨酸,屬風溫,宜疏解。
處方:霜桑葉二錢 薄荷一錢 大力子一錢 光杏仁三錢 白前一錢半 金佛草三錢 陳皮一錢 焦山栀二錢 連翹三錢 淡竹茹三錢 枇杷葉三錢
讨論:本案未錄時間,當屬春月。脈浮數,惡寒發熱,骨酸為風溫在表,咳痰為肺氣不宣,故宜疏解。寥寥數語,證與治都交代得很明白。
案二:馮左(上海名醫醫案選粹*郭柏良先生醫案)
濕邪溫熱,困于中宮,身熱形寒,熱勢不揚,胸痞,舌白,脈濡。症重,防生變遷。
處方:蘇藿梗各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大腹皮三錢 佩蘭梗一錢五分 陣皮一錢五分 赤白苓各三錢 白蔻仁一錢八分 佛手片一錢五分 澤瀉三錢 炒米仁三錢 焦六曲三錢 光杏仁三錢 淡幹姜八分
讨論:身熱形寒,熱勢不揚,這是濕溫發熱特征。再加胸痞,舌白,脈濡。濕邪溫熱,困于中宮明矣。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