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保胃氣”七法,蒲輔周用了幾十年

導讀:“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蒲老結合他數十年之臨證經驗,對保胃氣法作了全面的總結,共有七點。這七點之中,有一點叫飲食适度,“很多人片面理解食物的營養價值,認為什麼食物營養價值高,就多吃一些,身體就會好,結果飲食無度反傷胃氣”,這點是不是現代人的通病呢?(編輯/張亞娟)

論“保胃氣”諸法

作者/蒲輔周,整理/蒲志孝

談到保胃氣,人們往往一下就考慮到砂、蔻、姜、術;不過濕困中陽,胃氣升降受阻,用砂、蔻、姜、術助陽氣以強升降之機亦不是不可。但胃陰受損者用之,則反傷胃氣,因此時需助津液以保氣化,所以用辛溫則适得其反。葉天士用甘寒益胃陰案最多。對于餘熱未盡,而胃陰又傷者,當宗《傷寒論》竹葉石膏湯法。

記得我在成都行醫時,曾治兩例患麻疹後陰傷的小孩,一例患兒素體陽盛,一例系常人體質。陽盛患兒麻疹後幹咳不止,不思飲食,解黑色溏糞便,極臭,舌質紅而無苔,用竹葉石膏湯加蘆根、黃連小劑量進。每劑生石膏最多不超過15克,黃連每劑不超過2克,進退五劑,患兒能進飲食,大便轉正常,又兩劑後飲食基本正常,停藥調理而愈。另一患兒則現低熱,鼻中流淺紅色血水,不食,舌紅無苔,囑用冬桑葉、白茅根煎湯代茶頻飲,症狀逐日減輕,七日後接近正常。兩例患兒皆系麻疹後陰傷不思食,熱重者甘寒佐苦寒為治;熱輕者純用甘寒,頻飲代茶,使其水津四布而不至形成停飲,達到開胃進食的作用。這是生津以益氣。

在此同時,有一業餘中醫愛好者的兩個孩子,亦出麻疹。麻疹後低熱不退,不思飲食。他用苦寒清熱法無效,以為是真陽外越,決定采用引火歸元法,一日之内兩個小孩相繼殉亡。此人大哭說:“醫書誤我!”其實醫書何嘗誤他,錯在不知辨證,張冠李戴而自誤。麻疹後傷陰,苦寒本非所宜,又用桂附溫陽,何異抱薪救火。還有熱結陽明,用苦寒急下存陰,亦是保胃氣的法則之一。《傷寒論》、《溫病條辨》、《溫熱經緯》言之最詳,這裡就不再冗述了。

四十多年前,梓潼黃某,胸悶、脘脹半月餘,砂、蔻、楂、曲等消導,參、術等溫補叠進無效,連夜派人至成都接我回梓救治。到後方知郭先生已先我一日而到,并處小承氣湯。富貴之家畏硝黃如虎狼,遲疑不敢服藥,要我決斷。我見其舌苔黃厚,脈雖沉但有力,知系平日營養過豐,膏粱厚味蘊郁化熱,積于腸胃所緻,理應滌蕩,力主照郭先生方服用,黃某猶豫之下,勉進半茶杯,半日後腹中轉動矢氣,又進半杯,解下黑色稠糞少許,味極臭,胸脘頓覺豁然,納谷知香。

事後黃某問:“何以消導不效,非用攻下不可?”我說:“病重藥輕如隔靴搔癢,隻能養患爾。”《徐洄溪醫案》中楊某外感停飲案,與此大緻相同。這是内傷病,熱積腸胃用苦寒通降,保胃氣之通暢,《内經》說“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後世的“六腑以通為用”即是此意。不過使用此法一定要中病即止,切勿太過。

中陽不足,用溫補法是人所共曉,不過在使用時,應分清究竟是外邪所傷,還是内傷勞倦,還是禀賦不足。若傷于寒濕,則應以辛熱溫散為主,重在驅邪;若系勞倦内傷、禀賦不足,則應以甘溫為主,重在溫補。何以辨别呢?傷于寒濕多與季節、環境有關,發病急驟,不但厭食而且脘腹悶滿脹痛,脈多沉緊有力,苔多白厚,舌質改變不大。若勞倦内傷,禀賦不足而緻中陽虛者以滿悶居多,不但苔白,舌質亦淡,脈多虛無力。這類病人即或舌上夾黃苔或薄白苔,也概以溫中為主治療。當然也應細辨有無虛中夾實之象。

飲食适度,是保胃氣的一個重要方面。很多人片面理解食物的營養價值,認為什麼食物營養價值高,就多吃一些,身體就會好,結果飲食無度反傷胃氣。同道某君的女兒,經常腹瀉,胃納欠佳,面色不華,反複檢査也無結果,求治于我,我用溫中健脾藥治療亦無甚進展,舌上白膩苔始終不退。于是留心觀察,發現患兒飯後總要拿蘋果或梨吃,據說飯後吃水果可以幫助消化,由此方知此兒乃過食生冷,中陽受損所緻,勸其改飯後吃水果的習慣,七天後果見好轉,一月後與常人無異,其間偶爾進藥一劑立見效果。

另有一處于恢複期的肝炎患兒,家長偏執高糖、高蛋白之說,每天雞蛋三至五個,牛奶半斤至一斤,高級奶糖不斷。休息治療三月,患兒始終腹脹,精神欠佳,嗳氣,偶爾腹瀉嘔吐,口臭,舌苔黃而厚膩,特别突出的是厭食,每餐都是在家長威逼之下勉強進食。我勸家長減食,每天給雞蛋一個,吃雞蛋則停牛奶,如患兒不想食,幹脆聽其自然,并處以加味保和丸服用。如此三日後患兒食量漸增,七、八天後嘔、脹、洩俱好轉,一月後完全正常。

不但小孩如此,成人也是如此。1957年漆某腦炎後期消化不好,頻頻反胃腹瀉,治不奏效。患者舌苔極其穢膩,通過詢問,才知牛奶、雞蛋等高營養物日進五餐,于是建議改為四餐。患者欣然同意,并說:“我早就想減少了,吃後心中實在難受!”旋即又改為三餐,嘔逆大大減少,稍用藥物調整即愈。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宿食未去,新谷又增,胃氣很難正常運化。《傷寒論》中有“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這十分清楚地說明,在胃氣不強的情況下,損谷是保胃氣的最好方法,而節食則是損谷的最好辦法。适當減少食量,使胃氣運轉遊刃有餘,方能“以通為用”。

除了上述各方面,注意六淫、七情亦是保胃氣所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六淫之邪尚可用藥物治療,七情則藥物難于見功。七情傷人必見心胸、脅肋滿悶,不思飲食,即使是平日胃氣很強的人,一旦經受精神刺激,馬上就消化銳減,逍遙散調和肝脾也好,保和丸消導也好,都很難收效。此時宜細心體察原因,用言語開導,方為正治。如能設法遂病者之情志,讓病人移情易性,病也就易治,不然縱用千般藥餌,也是勞而無功。

【協助整理者按】蒲老本《内經》“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之論,極重視胃氣。結合他數十年之臨證經驗,對保胃氣法作了全面的總結。約有七法:一、胃陰受損者,助津液以保氣化,即仿葉氏甘寒益胃陰法;二、餘熱未盡,胃陰又傷者,遵《傷寒論》清餘熱,生胃津的竹葉石膏湯法;三、熱結陽明者,《傷寒論》急下存陰,即所以保胃氣,但須中病即止;四、中陽困乏者,當辨其困于寒濕或勞倦傷脾,或素禀不足,前者以辛熱溫散祛邪,後者以甘溫養胃為主;五、病後胃弱,飲食調養,無拘泥于營養成分而過食傷胃,尤宜用損谷保胃氣之法;六、感受六淫,影響胃納脾運者,逐外邪即可以保胃氣;七、七情所緻消化銳減者,非藥能解,須言語開導方為正治。

以上保胃氣之法大備,雖本前人而未見前人有如此全面而系統之論述者,蒲老其有功于中醫學術,大大啟迪後人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