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醫君整理知識點,必須學習
1、大黃牡丹湯與桃核承氣湯兩方組成中均含有的藥物是
A、大黃、芒硝、桃仁
B、大黃、芒硝、赤芍
C、大黃、桃仁、甘草
D、大黃、芒硝、甘草
E、大黃、赤芍、甘草
2、血府逐瘀湯的組成藥物除“桃紅四物”和甘草外,其餘的是
A、柴胡、桔梗、枳殼、牛膝
B、官桂、幹姜、蒲黃、五靈脂
C、香附、牛膝、沒藥、五靈脂
D、麝香、沒藥、蔥白、鮮生姜
E、烏藥、香附、枳殼、延胡索
3、補陽還五湯中黃芪的配伍意義是
A、補氣行血
B、補氣生血
C、補氣利水
D、補氣固表
E、補氣升陽
4、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主要功用的方劑是
A、失笑散
B、溫經湯
C、金鈴子散
D、血府逐瘀湯
E、桂枝茯苓丸
答案與解析
1、【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大黃牡丹湯的組成是大黃、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方歌:金匮大黃牡丹湯,桃仁瓜子芒硝襄;腸癰初起腹按痛,瀉熱逐瘀自能康。
桃核承氣湯組成是桃仁、大黃、桂枝、炙甘草、芒硝。
方歌:桃核承氣五藥施,甘草硝黃并桂枝;瘀熱互結小腹脹,如狂蓄血功效奇。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血府逐瘀湯組成是桃仁、紅花、當歸、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
方歌:血府逐瘀生地桃,紅花當歸草赤芍;桔梗枳殼柴芎膝,血化下行免作勞。
桃紅四物湯的組成是熟地、當歸、白芍、川芎、桃仁、紅花。故選A。
3、【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補陽還五湯中黃芪生用,且量大為君,意在大補脾胃之氣以資化源,使氣旺而血行,瘀去則絡通。
4、【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血府逐瘀湯功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第十四單元 理血劑
細目一 概述
1、理血劑的适用範圍
理血劑主要适用于瘀血或出血病證。凡是瘀血阻滞,或是血溢脈外,離經妄行者,均可用理血劑治療。
2、理血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1) 必須辨清造成瘀血或出血的原因,分清标本緩急,做到急則治其标,緩則治其本,或标本兼顧。
(2) 逐瘀過猛,或是久用逐瘀之品,均易耗血傷正,因而隻能暫用,不可久服,中病即止,勿使過劑。此外,在使用活血祛瘀劑時,常輔以養血益氣之品,以使祛瘀而不傷正。
(3) 止血之劑多有滞血留瘀之弊,故臨證用方時多在止血劑中輔以适當的活血祛瘀之品,或選用兼有活血祛瘀作用的止血藥,使血止而不留瘀。至于出血本因瘀血内阻,血不循經所緻者,治當祛瘀為先,因瘀血不去則出血不止。
(4)活血祛瘀藥性多破洩,易于動血、傷胎,故凡婦女經期,月經過多及孕婦均應慎用或忌用。
(5) 對于出血病人,應囑其卧床靜養為宜。
細目二 活血祛瘀
桃核承氣湯 —《傷寒論》
組成:桃仁五十個,大黃四兩,桂枝二兩,炙甘草二兩,芒硝二兩。
功用:逐瘀瀉熱。
主治:下焦蓄血證。少腹急結,小便自利,甚則煩躁谵語,神志如狂,至夜發熱;以及血瘀經閉,痛經,脈沉實而澀者。
配伍意義:本方證乃邪在太陽不解,随經入腑化熱,與血相搏結于下焦所緻之蓄血證。治宜破血下瘀,兼以洩熱。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黃苦寒,蕩滌邪熱,活血下瘀。二者合用,瘀熱并治,共為君藥。芒硝鹹苦寒,瀉熱軟堅,軟化瘀結之邪熱,與大黃配伍使邪熱瘀結從大便而出;桂枝辛甘溫,通行血脈,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芒硝、大黃寒涼凝血之弊,共為臣藥。桂枝與硝、黃同用,且硝、黃用量大于桂枝,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黃則溫通而不助熱,硝、黃得桂枝則寒下又不涼遏。炙甘草護胃安中,緩和諸藥的峻烈之性,為佐使藥。全方配伍,使蓄血除,瘀熱清,邪有出路,諸症自平。
血府逐瘀湯 —《醫林改錯》
組成:桃仁四錢,紅花三錢,當歸三錢,生地黃三錢,川芎一錢半,赤芍二錢,牛膝三錢,桔梗一錢半,柴胡一錢,枳殼二錢,甘草二錢。
功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證。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幹嘔,或内熱瞀悶,或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急躁易怒,入暮潮熱,唇暗或兩目暗黑,舌質暗紅,或舌有瘀斑或瘀點,脈澀或弦緊。
配伍意義:本方證為瘀血内阻胸部,氣機郁滞所緻。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潤燥,紅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為君藥。赤芍、川芎助君藥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經,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為臣藥。生地、當歸養血益陰,清熱活血;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寬胸行氣,桔梗并能載藥上行;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與桔梗、枳殼同用,尤善理氣行滞,使氣行則血行,以上均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全方配伍特點:氣血并調,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氣分郁結;養活同施,活血而無耗血之慮,行氣又無傷陰之弊;升降兼顧,既能升達清陽,又佐降洩下行,使氣血和調。
運用:
(1) 辨證要點
本方廣泛用于因胸中瘀血而引起的多種病證。臨床應用以胸痛,頭痛,痛有定處,舌暗紅或有瘀斑,脈澀或弦緊為辨證要點。
(2) 加減變化
若瘀痛入絡,可加全蠍、穿山甲、地龍、三棱、莪術等以破血通絡止痛;氣機郁滞較重,加川棟子、香附、青皮等以疏肝理氣止痛;血瘀經閉、痛經者,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澤蘭等以活血調經止痛;脅下有痞塊,屬血瘀者,可酌加丹參、郁金、䗪蟲、水蛭等以活血破瘀,消癥化滞。
(3) 使用注意
由于方中活血祛瘀藥較多,故孕婦忌用。
補陽還五湯 —《醫林改錯》
組成:生黃芪四兩,當歸尾二錢,赤芍一錢半,地龍一錢,川芎一錢,紅花一錢,桃仁一錢。
功用: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中風之氣虛血瘀證。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失禁,舌暗淡,蒼白,脈緩無力。
配伍意義:本方證為中風之後,正氣虧虛,氣虛血滞,脈絡瘀阻所緻。治宜補氣,活血,通絡。方中重用生黃芪,大補脾胃之氣以資化源,意在氣旺則血行,瘀去則絡通,為君藥。當歸尾活血通絡而不傷血,為臣藥。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四味,協同當歸尾以活血祛瘀, 為佐藥;地龍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配合諸藥以行藥力,為佐使藥。全方配伍,則氣旺、瘀消、絡通,諸症自愈。
全方配伍特點:大量補氣藥與少量活血藥相伍,使氣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絡以治标,标本兼顧;補氣而不壅滞,活血而不傷正。
運用:
(1) 辨證要點
本方既是益氣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療中風後遺症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為辨證要點。
(2) 加減變化
本方生黃芪用量獨重,但開始可先用小量(一般從30—60g開始),效果不明顯時,再逐漸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藥用量較輕,使用時可根據病情适當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藥上行,溫經通絡;下肢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藥下行,補益肝腎;日久效果不顯著者,加水蛭、虻蟲以破瘀通絡;語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遠志等以化痰開竅;口眼喎斜者,可合用牽正散以化瘀通絡;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黃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溫陽散寒;脾胃虛弱者,加黨參、白術以補氣健脾。
(3) 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後還應繼續服用,以鞏固療效,防止複發。王氏謂:“服此方愈後,藥不可斷,或隔三五日吃一副,或七八日吃一副。”但若中風後半身不遂屬陰虛陽亢,痰阻血瘀,見舌紅苔黃、脈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編輯:劉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