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氣化痰丸
【來源】錄自《醫方考》
【命名】以功用命名。
【歌訣】:
清氣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實瓜蒌實,芩苓姜汁糊為丸,氣順火消痰自失。
又:
清氣化痰杏瓜蒌,茯苓芩枳膽星投,陳夏姜汁糊丸服,專治肺熱咳痰稠。
【組成與方解】
陳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實麸炒、黃芩酒炒、瓜蒌仁去油、茯苓各一兩(各30g),膽南星、制半夏各一兩半(各45g)、姜汁為丸。
膽南星――清熱化痰 君
瓜蒌仁、黃芩――降肺火,化熱痰 臣
枳實、陳皮――下氣消痞,化痰散結 佐
茯苓――健脾滲濕
杏仁――宣利肺氣
制半夏――燥濕化痰
本方是為痰熱壅肺之證而設,火熱犯肺,灼津為痰,痰熱互結,阻礙氣機,故見咳嗽痰稠色黃,胸膈不快,氣急嘔惡諸證。治宜清熱化痰,理氣止咳為法。《醫方集解》說:“氣有餘則為火,液有餘則為痰,故治痰者必先降其火,治火者必順其氣也。”
方中以膽南星為君,取其味苦性涼,清熱化痰,治痰熱之壅閉。以瓜蒌仁、黃芩為臣,瓜蒌仁甘寒,長于清肺化痰;黃芩苦寒,善能清肺瀉火,兩者合用,瀉肺火,化痰熱,以助膽南星之力。治痰當須理氣,故佐以枳實下氣消痞,“除胸脅痰癖”;陳皮理氣寬中,亦可燥濕化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故又佐以茯苓健脾滲濕,杏仁宣利肺氣,半夏燥濕化痰。諸藥配伍,共奏清熱化痰,理氣止咳之效,使熱清火降,氣順痰消,則諸症自愈。
【主治】痰熱咳嗽.咳嗽氣喘,咯痰黃稠,胸膈痞悶,甚則氣急嘔惡,煩躁不甯,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用法】:姜汁為丸。每服6,溫開水送下(現代用法 :以上8味,除瓜蒌仁霜外,其餘黃芩等7味藥粉碎成細粉,與瓜蒌仁霜混勻,過篩.另取生姜100g,搗碎加水适量,壓榨取汁,與上述粉末泛丸,幹燥即得.每服6~9g,1日2次,小兒酌減;亦可作湯劑,加生姜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效】:清熱化痰,理氣止咳.
【藥理作用】從現代藥理上來說,清氣化痰丸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因其主要成分杏仁、半夏具有較強的鎮咳作用;陳皮、膽南星、半夏均具有祛痰作用;陳皮可對抗組胺所緻支氣管痙攣而有平喘作用,杏仁亦可平喘。
其次,還具有免疫調節的作用,因其茯苓和黃芩可促進機體的免疫機能,黃芩亦可抑制變态反應的發生。除此之外,還具有抑菌的作用,因其黃芩、陳皮、茯苓、半夏對多種菌有抑制作用;枳實且有抗結核杆菌,半夏有抗真菌的作用。
【病症分析】痰熱為患,壅肺則肺失清肅,故見咳嗽氣喘、咯痰黃稠;阻礙氣機,則胸膈痞悶,甚則氣逆于上,發為氣急嘔惡;痰熱擾亂心神,可見煩躁不甯。
【 臨床應用及研究】:
1. 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痰熱咳嗽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咯痰黃稠,胸膈痞悶,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
2. 加減變化 若痰多氣急者,可加魚腥草、桑白皮;痰稠膠粘難咯者,可減半夏用量,加青黛、蛤粉;惡心嘔吐明顯者,加竹茹;煩躁不眠者,可去黃芩,加清熱除煩之黃連、山栀,并酌加琥珀粉、遠志等甯心安神之品。若身熱口渴,肺熱較甚者,可加石膏、知母以清瀉肺熱;痰多氣急而喘者,可加桑白皮、魚腥草等以下氣祛痰。
3. 現代運用 本方現代主要用于肺炎、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支氣管咯血、腔隙性腦梗死、糖尿病、癫症等屬痰熱内結者。
又
方劑名稱 清氣化痰丸
藥物組成: 南星(制)3兩,半夏5兩(制),黃連5兩,黃芩5兩,瓜蒌仁4兩,杏仁4兩(去皮尖),茯苓4兩,枳實6兩(炒),陳皮6兩,甘草2兩。
處方來源: 《景嶽全書》卷五十五引丹溪方。
方劑主治: 引丹溪方:上焦痰火壅盛,咳嗽,煩熱口渴,胸中痞滿。痰實,胸膈不利,頭目不清。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生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生姜湯送下。
附注: 方中甘草用量原缺,據《赤水玄珠》補。
焦樹德方劑——清氣化痰丸
姜半夏45克、膽星45克、橘紅30克、枳實30克、杏仁30克、瓜蒌仁30克、炒黃芩30克、茯苓30克,共為細末,姜汁糊丸如綠豆大。每次服6~9克,溫開水送下。現在均把此方減量,作為湯劑服用。
此方為治熱痰的常用方,功能清熱順氣,化痰止咳。主治咳嗽,痰黃稠粘難出,痰熱内蘊,氣急嘔惡,胸膈滿悶,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等症。此證多屬氣郁化火,或偏食肥甘,嗜飲酒醴,釀生内熱,灼津成痰而緻。故以膽星清熱化痰為主藥;黃芩、瓜蒌仁清熱降痰為輔藥;陳皮、枳實順氣除痰,茯苓健脾滲濕,杏仁肅肺降氣(二藥體現着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理論),半夏燥濕化痰,共為佐使,而組成清熱順氣、降火消痰之劑。
上海第十人民醫院中醫心腦血管病臨床醫學中心劉小雨
本方重點在于清氣、順氣而達除痰之目的。因為氣有餘則為火,液有餘則為痰,滾随火而升降,故治痰必降火,治火必順氣。半夏、南星可燥濕氣,黃芩、蒌仁可平熱氣,陳皮可順裡氣,杏仁可降逆氣,枳實可破積氣,茯苓可行水氣。水濕火熱均為生痰之本,人體之氣亢則為害,氣亢為火,火退則還為正氣,而各安其所歸,所以化痰必以清氣為先,故本方名清氣化痰丸。
本方與蒼莎導痰丸(蒼術、香附、陳皮、茯苓、枳殼、半夏、天南星、炙甘草)比較,前者功在順氣清火,使火降氣清而除痰止咳;後者則功在行氣導痰,主治婦女形肥體胖多痰,痰濕阻滞經脈,使月經不調而久不受孕。
本方與景嶽化痰丸(膽星、半夏、礞石、枳實、麝香、朱砂)相比,前者功在清熱化痰以清順火熱之氣而化痰止咳;後者則功在清熱化痰,鎮驚開竅而安神,主治小兒痰熱庸盛、喉中痰鳴、驚風抽搐等症,藥力迅猛,隻宜臨症選用,不可久服,且久病虛證的慢驚風忌用。
本方與竹瀝達痰丸(半夏、橘紅、白術、大黃、茯苓、黃芩、甘草、人參、礞石、竹瀝、生姜汁、沉香)比較,前者主治氣火蘊熱,灼津為痰,痰熱壅盛而緻的咳嗽、胸悶、痰稠厚難出,功能清火降氣而除痰止嗽;後者主治實熱老痰,蒙心則癫狂、驚悸,入肺則痰稠難出、咳嗽、胸悶氣急,功能運痰從大便出而不損元氣。諸方雖然都是治痰,卻各有巧妙不同,學者宜深思。
在農村巡回醫療時,曾治一小男孩,神昏抽搐,體溫不高,口中吐白泡沫很多,如吹小肥皂泡。經用竹瀝達痰丸方,加菖蒲、遠志、全蠍、蜈蚣、鈎藤而取效。
《中醫方劑學》77、溫膽湯(二)
第二節:清熱化痰、清氣化痰丸、小陷胸湯。。。
多了等于吃砒霜?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