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偉坤
摘要:清代處于審美标準變化的轉折期,當時的書法藝術随着碑學審美意識的産生也在發生着變化,可以說,這一時期是書法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從早期的尊帖,轉變為尊碑,在尊碑抑帖的大環境下,何紹基卻另辟蹊徑,實現了碑帖的融合,造就了熔鑄古人、自成一家的美稱。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獻法、綜合分析法等方法來分析何紹基書法對碑和帖的融合,突出了其篆分遺韻的觀點,僅供參考。
關鍵詞:何紹基;書法;碑帖融合
書法是我國傳統文化之一,曆史源遠流長,清代書法在中國的書法史上有着比較重要的地位,從書法的發展曆史來看,在漢魏、兩晉流行後,書法體系變得完善,此時表現突出的是單一的風格,如漢代隸書、魏碑和近代法帖,到清代書法發展脈絡明顯發生了變化,帖式微碑興起,碑帖交替,這樣的特點造就了清代的第一代書法家何紹基,其書法熔鑄古人,自成一家。何紹基書法既有帖的風韻,也有碑的氣息,成功将碑帖融合形成獨特的書法面貌。
一、何紹基書法碑帖融合的書學理論淵源
何紹基書法熔鑄古人、自成一家,草書是其尤為擅長的一種書體。當然何紹基書法并不局限于草書,而是篆書、楷書等皆有涉獵,精通金石書畫,但著稱于世的卻是書法。曾國藩的著作當中指出何紹基擅長禮儀、漢書、說文、各體詩及字。
韓玉濤在《書意》中指出,張芝之後,書法有三種美:第一個是晉,第二個是唐,第三個是碑學。清代理論家阮元著作《南北書派論》和《北碑南帖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清代碑學的興起,包世臣的著作《藝舟雙輯》将碑學推向了一個高峰,随後的康有為著作《廣藝舟雙輯》更是将碑學推到了一個更高的位置上,由此碑學成為書法史上占據主流地位的一個派别,而帖學則開始式微。何紹基為什麼得到熔鑄古人、自成一家的評價,關鍵就是将碑帖進行了融合,清代均持有尊碑抑帖的書學理念,何紹基基本上也緊追在後,專攻北碑,但也同樣承襲晉唐,并不盲目,何紹基是一個忠誠的儒學者,崇尚中和之美,即便是專攻北碑,也有意避開北碑當中氣勢雄渾的一路書法,帖學式微,何紹基也沒有盲目否定,反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揮出了帖學的優點,進而自成一家。
具體來看,清代早期,康熙非常喜歡董其昌的書法,所以清代早期書法基本都籠罩在董其昌書法風格之下,追求書法的疏淡韻味。但這存在明顯的弊端,到了乾隆時期,乾隆卻酷愛趙孟頫,與康熙時期截然相反。此時帖學基本上就走到尾聲了,而館閣體的出現則凸顯出帖學的式微。而在康、雍、乾三代因為文化領域上面對漢族的知識分子異常的敏感和脆弱,因此當時文字獄盛行,文人墨客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因而造成金石考據學的興起,恰巧當時很多金石碑版出土,造就了碑學的興起。
在上述背景下,直接造就了訪碑與著書增多,書法風格也為之一變。何紹基是清代中後期以為金石書畫無一不精的學者。何紹基早年受父親影響而承襲顔體,但除了顔體,還對争座位帖特别用功,這造就了何紹基早年的書法風格,自稱科舉考試當中廷對策亦以顔法書之。不過何紹基并未滿足,希望在探索中求變,恰逢碑學興起,在阮元的影響下,很推崇碑學。在其年輕時随父宦遊,廣泛訪碑,拓碑,廣泛結交倡導北碑的學者世家,因而喜歡上北碑,并學碑,逐步轉變書體風格,肄書搜盡北朝碑,楷法原從隸法遺,成為阮元之後走碑學的書家。但是何紹基雖然喜歡北碑,但對北碑的描述卻非常含糊,在《篆分古意:何紹基必勝的審美追求》一書當中有表述:餘學書從篆分入手,故于北碑無不臨習。根據這句話,乍看之下會理解為何紹基對北碑的熱愛,如果進一步去研究何紹基的生平,對于北碑,隻有《張黑女志》。總體上來說,結合何紹基的生平,其書法風格的形成,應得益于碑中望貼,帖中尋碑。
二、何紹基書法對碑與帖的有機融合探索
(一)關于碑和帖
任何事物順合則易,背融則難,所謂物以類聚,即相類者易相聚,從審美原則上來說,同類聚集在一起,即相似特征的美聚集在一起,這樣造成的是美感單一,并不能引人入勝。何紹基書法之所以廣泛傳世,關鍵就是其造就的碑帖融合風格。
碑和帖有着不同的特征,有時候會存在特征沖突的情況。碑強調的是古拙、渾穆,帖則強調雅緻圓融,碑帖的融合突出的是以渾穆之質,随意揮毫,不刻意造作,靜穆而舒靈,上下前後頂接錯落,但結構不失古拙。乍一看圓轉豐和,實則處處皆留。從單書體來看,隸書、篆書,或者是楷書,碑書之勝。而行書、草書則帖擅其長,而碑則多不勝,曆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篆、隸、楷三種書體的字與字之間相互獨立,互不幹擾,而碑通常多用界格,相當于現在折紙成格,方便排布,而始終用這種方法就會出現千篇一律的字體。隸書興起破壞了大篆原有的章法布局,最早見古文字甲骨文,幾乎沒有界格布列。所以碑帖融合一般是使篆書、隸書恢複到原來不以界格處置的格局,同時又可以寫出草篆、草隸、行楷的感覺。碑帖融合能免除原來草篆、行楷等書體的某些缺失,去除了一些教條而僵化的規則,使字顯得靈動,但又不會草率。
而碑帖融合很難,從書法史上來看,在五體書定型之前,書法史和文字史基本上是同步的,而在五體書定型之後,書法發展則突出的是書家的個人風格、群體的書風和時代特征。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小篆取代六國時期紛亂的寫法,但小篆字形因為格式化,破壞了大篆随意大小的美感,西漢古隸替換小篆,從審美的角度來說還古意猶存,質樸可愛。到了東漢八分,字形大小就開始趨于一緻,東漢碑刻逐漸界格化,到了唐時似乎就沒有漢代的風骨和變化了,楷書也在魏晉時期因存有隸書的古意,且美感不減東漢碑刻,到唐代也成為了一種定式。但是每一種字體最後的模式基本上都是要實現格式化,這是一個不争的事實,但這樣往往就會千篇一律,而沒有個人風格。
碑帖融合的基礎面要求非常廣泛,舉凡碑帖之長,皆需汲取,學碑者長于沉實,善于把筆鋒壓透,學帖者則善于轉折,喜歡把筆尖用活,碑帖融合在用筆上就要實現筆鋒壓透但轉折靈活自如,這就不是常人能夠達到的水平了。從何紹基的生平來說,其早期是學顔體,後來學北碑,最終将碑帖融合形成自由風格,自成一家。
(二)何紹基的藝術實踐
何紹基對自己的評價是學書40多年,在不懈專研中發現書法根源在于篆分,楷書筆法也是源自北碑,并從中求得篆分之意,從而有了獨具特色的何體。
何為篆分,就是在書體當中含有篆書或分書的筆法或者意味的楷書、新書、草書的現象。學術圈将其稱為篆分遺韻。何紹基的碑帖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篆分遺韻。具體來說,就是在借鑒了篆書、隸書的精華的基礎上又推崇尊碑抑帖的書論。何紹基很推崇阮元的書論,這是因為兩者之間在書法上存在相似的審美追求,都喜歡有篆意味的書體,這就使何紹基的書法藝術實踐基本都是圍繞篆分遺韻來展開的。
何紹基論書,通常會從史學家的角度去追溯書法的源流,參數書法的發展以及引導書法實踐。這恰恰體現了何紹基對書法有獨特而且精辟的思考,并且在書法實踐當中主動去追求篆分遺韻。當同時代的書家在碑帖問題、南北問題上出現迷茫的時候,何紹基始終有着清醒的頭腦在看問題,即便目睹碑學興盛,也不盲從,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去拓碑、訪碑。因為在其師的影響下,形成了篆分意度四個字,而這四個字是何紹基書法理念的關鍵,突出的是要找到書法的源頭,才能在書法的道路上走的更遠。從這個角度就可以從何紹基的藝術實踐當中找到其篆分的特征,推崇晉唐碑帖,在曆代書論當中楷書到唐代是頂峰,而其源流則是篆書、隸書。而何紹基早年是學顔體楷書的,科舉考試也用顔體,這形成了深厚的基礎積累,成為何紹基書法取法唐楷書的依據。但因為尊碑抑帖的思潮,開始在遊學當中訪碑、拓碑,其中尤以北碑為主,臨習篆書和分書,到晚年時期,更是熱愛篆分,更用心地去揣摩石門頌、張遷碑等篆隸碑帖。
何紹基早年學書學的是顔真卿、歐陽父子的書體,但也涉獵秦漢篆書、隸書,特備漢碑拓本都是臨寫幾百遍,現今也有很多臨本。在中年時期開始研究北碑,尤其臨習張玄墓志,并且在臨寫當中創造出了回腕法。然後開始進行行書、草書的創新,這得益于對争座位帖的臨習。從這個角度來說學書法,楷書是帖學的入門基礎,但對碑學而言篆書、隸書更應成為基礎,不知篆隸之源流,不知楷書之所從來。
(三)從何紹基書法觀其碑帖融合
何紹基在篆書上有很高造詣,其取法上比之鄧石如還要高古,但與古篆書以中鋒為主的用筆有明顯差别,有方有圓,有藏有露,如篆書鏡台銀帶屏,用筆上打破傳統寫小篆的單調節奏,輕重緩急,起伏提按畢現筆端,雖然是篆書,但是深得行草筆意。
隸書方面,鄧石如寫出嚴謹嚴密的純正隸書,将隸書的發展納入漢隸的規矩當中,隸書成熟,而後來學書者卻墨守成規,寫出的隸書過分端正平實,沒有個性和趣味,何紹基将清代前期和中期隸書創作之所長綜合起來,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隸書風格,既有深厚漢碑底蘊,又有個性意趣。沙孟海評何紹基隸書其隸書似有一縷真氣,用筆空靈、灑脫,大氣盤旋處,非常人所能望其項背。
何紹基的楷書,打小便開始打基礎,但并不單純承襲顔體,他對道因碑的喜愛不下于顔體,而且尤為偏好張黑女墓志,以楷書能具篆分之勢,在書寫之前胸中已存篆分之想,已下筆也以篆分筆意為期。
行草書是何紹基傳世書法作品當中最有研究價值和數量最多的,它們集中體現何紹基書法的藝術特點和鮮明的個性,具體就是以顔體為基礎,雜糅篆書、隸書、魏碑的某些筆法形成獨有的特色字體。
三、結束語
何紹基書法作品研究價值高的關鍵就是其書法作品突出的碑帖融合,觀其書法作品,不管楷書、隸書、篆書還是行草書,均以篆分遺韻為根基,尋求書法的源流,雜糅碑和帖的優點,熔鑄古人、自成一家。研究分析何紹基書法作品當中的碑帖融合對于當代書法有着非常高的指導價值,碑帖融合很難,觀念融合難,基礎積累難,中和之美要成型也難。但碑帖融合卻是改變千篇一律學書狀況的最好形式,難歸難,但也有方法可以參考。換言之,他的書法藝術在大放異彩的同時,也會讓更多的當代人從中受益。
參考文獻:
[1]王東民.曾熙對何紹基書法的鑒藏及品評[J].中國書法,2016(21):24-32.
[2]邱茗.何紹基書法的藝術性研究[J].教育界,2015(18):179.
[3]趙恩骁.何紹基書法及其書學思想研究[J].大衆文藝,2016(20):62.
[4]曹建.何紹基學政四川及其回腕執筆書法風格形成的文化淵源[J].藝術百家,2011(2):127-131.
[5]錢松.何紹基筆法選擇面面觀[J].中國書法,2016(12):167-171.
[6]錢松.關于若幹何紹基作品的考辨[J].中國書畫,2016 (9):9-11.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