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清--何紹基 書法欣賞

何紹基(1799-1873)

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晚清人書法家兼詩人,字子貞,号東洲居士,晚号蝯叟,一作猿臂翁,因其執筆縣肘,若開勁弩,故取李廣猿臂彎弓之義。官至文淵校理,武英殿篆修、學政等職。曾主講長沙城南書院、寓長高碼頭東洲草堂。

何氏精通金石書畫,以書法著稱于世。譽為清代第一。初習顔,中年博習南北朝書,筆法剛健,此期作品傳世甚少。後緻力分隸,漢魏名刻,無不深研熟密閉,臨摹多至百本。偶為小篆,不顧及俗敷形,必以頓挫出之,甯拙毋巧。暮年眼疾,作書以意為之,筆輕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筆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書反多,故史年作品傳世較多。尤以篆隸法寫蘭蕙竹石,寥寥數筆,金石書卷之氣盎然。何氏博學多才,尤工于詩。有《東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滬,卒于吳縣,歸葬長沙南郊石人沖。

他是一位十分勤奮的書法家。他自己說:“餘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何紹基早年由顔真卿,歐陽通入手,上追秦漢篆隸。他臨寫漢碑極為專精,《張遷碑》,《禮器碑》等竟臨寫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進而“草、篆、分、行熔為一爐,神龍變 化,不可測已。”至今存臨本仍然不少。中年潛心北碑,用異于常人的回腕法寫出了個性極強的字。

何是一位大書法家,但他的詩名為書名所掩。在晚清宋詩派中他是一位健将,擅于描繪山川。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驚山外天”一聯,上句比喻人世風波之複雜、險惡,下句又展示人類進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

何紹基為官,因言事降調,于是遠離官場,周遊各地,以書法著作自娛,晚年倦遊,在長沙生活,與黃道讓、王先謙、王闿運等人相唱和,成為長沙詩壇雅韻之一章。

太史詩翰冊(部分) 上海劉海栗美術館藏

何紹基《重谒三蘇祠詩稿》 1855年 21x24cm

何紹基書蘇轼《和子由論書》等雜詩冊 1847年 湖南省博物館藏

何紹基《詩稿》

緻石桂書劄

釋文:
石桂仁兄親家大人侍右:月底月初,手書再至,翔肫切,感何可言。近惟荩勚之時,随事珍衛,為頌。弟到此倏已半月,安置清妥,披卷拈毫,延師課侄,稍覺清氣複來,夜酬絕少,勞人小憩之時,得子愚書,家慈十一月初十方得啟行,果爾,則此時亦到清河上下矣。轉眼同處,相商再定去留之策。弟本欲春初溯流而上,但家口過多,支持不易,且将來或隐或仕,或上或下,亦恐各有所見。即如此時到湘中,而子貞仍欲回京供職,則往返之勞,恐有咎弟者矣。是以專信走問子貞,請示而行,出處進退,總以貞兄之言為主。人生在世得閑且閑,到那不當閑時,隻得呵出來了,卻也要於事有濟。若弟自家,則定然舍去,不但不敢與國事,亦不欲久理家事矣,至愛如兄者,将何以教之耶?現在署中一切自然安善,惟時事之難,無怪書來形諸愁歎。弟以為此時吳門不過差務過煩,臬署自有專政,萬一浙西報警,則一切調度得為即為,得言即言,恐不能自居疆界之内矣。袖手旁觀之人如此縱恣畏葸,若依弟意,竟當直達九阍,不複問将來禍福、人言是非。(海秋才大興高,宜乎若此,要之更事多則心益明耳。)特此間所聞恐亦過甚,未必皆實也。使星轉向湘中,所為何事?子愚書來,言粵東礦匪數千逼近桂、郴一帶,弟亦未敢遽信,不知親家所聞如何?老礦如此,尚可開新礦耶?白下方伯甚靜,太守甚勤,故民情甚為安帖。草此布複,并候台安
文郎均候。
弟制紹祺叩 十二月八日
梅生書來緻月裳,言堂上下佳。

 

何紹基《前江萬壑七言聯》 146x29cm

何紹基《臨漢碑》

何紹基《臨張遷碑》

何紹基《臨衡方碑四屏》 1869年 128.8X32cmX4

何紹基《臨魯峻碑》

何紹基臨《顔真卿争座位帖》

有清一代,書壇繁榮,承帖尚碑,交相輝映,名家輩出,五彩紛呈,然而能兼善諸體,尤以回腕執筆之法切入妙境者,唯晚清何紹基一人而已。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号東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人。清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年)進士,曆任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國史館提調總纂協修、武英殿纂修及福建、貴州、廣東等省鄉試正副考官和四川學政等職。子貞多才多藝,工詩差圃,精通經史、小學,旁及篆刻、律算,尤其擅長書法。其書,早年學顔真卿,後廣涉博獵,上自周秦兩漢篆隸,下至六朝南北碑,無所不習,巧取各家之長,妙融各體之奇,脫古立新,獨具風采。子貞之所以雄踞書壇,除其悟性優異而外,勤奮是其重要因素。《清稗類鈔》稱其“懸腕作藏鋒書,日課五百字,大如碗”。在跋《張黑女墓志》時自雲:“每一臨寫,必回腕高懸,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約不及半,汗浃衣襦也。”足見刻苦之狀。子貞平生以臨帖為日課,真、行、隸、篆,無不潛心臨習,所臨漢碑,即達百餘種之多,但尤喜臨《顔真卿争座位帖》。

顔真卿(708-784)為唐代著名書家。所書雄健豪放,成為二王書法後的又一高峰。其性格忠義節烈,剛毅正直。所書《争座位帖》,其内容系與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義争論文武百官朝廷宴會中之座次,實質為反對郭英義、魚朝恩等邪惡集團之政治鬥争。其書迹,古秀蒼勁,豪放逸宕,真力彌漫,意态超然,曆來與《蘭亭序》并譽為行書“雙璧”。米芾稱:“争坐位帖有篆籀氣,為顔書第一。字相連屬,詭異飛動,得于意外。”

子貞不僅珍愛魯公書法,更敬仰其品格,此因與其志操融合有關。子貞供職時,廉潔簡樸,正直無私,彈劾貪官污吏,伸張正義,受到百姓愛戴,後遭權貴排斥,以“肆意妄言”犯上之罪,被罷官去職。正因書品、人品相契合,故而臨習此帖,心得倍深,神妙奇出,可謂子貞臨書之最。通觀全帖,圓活森嚴,大氣磅礴,雄秀超絕,遒勁獨标,不僅為行書墨迹中之精品,更乃行書範本中之準繩。

何紹基《篆書論書軸》 103.3x62.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軸錄書評一則,款署“竹朋世仁兄前輩正篆 紹基”,钤“何紹基印[朱文]”,“子貞[白文]”印。篆書非何氏所長,但到晚年喜作篆,故傳世作品不多。

何紹基《行書論書扇》 18×51.5cm 紙本

種竹日記

何紹基《赤壁賦四屏》

何紹基《山谷題跋四屏》

何紹基《行書五言詩屏》

何紹基《行書四屏》

何紹基《散文屏》

何紹基行書蘇轼《留别黃州雪堂詞》八條屏 132.5x29cm 湖南省博物館藏

何紹基 楷書《西園雅集圖記》

何紹基《楷書冊》 23.3x11.3cm 1846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何紹基《楷書冊》局部

何紹基《楷隸書律詩冊》 每頁22.8x13.3cm

何紹基楷書《重葺辰沅會館記》

何紹基《詠落花七律十五章》局部

何紹基《詠落花七律十五章》局部

何紹基《詠落花七律十五章》局部

簡介:

  同治四年乙醜(一八六五)春天,何紹基(1799-1873)來到蘇州住在吳雲“兩罍軒”内,無官一身輕的他,已将全部精力寄寓在書法藝術上,他跋了吳氏所藏李邕《麓山寺碑》宋拓本、顔真卿《争座位》宋拓本等,江南春好,柳絲牽舫,湖鏡開顔,何紹基踏春來到了金陵(南京)遊玩,在回來的船上,他讀了袁枚的《小倉山房詩稿》頓覺詩興勃發,詠落花七律十五章聊以遣興,于是我們便擁有了這份詩稿。
  何紹基書法以功力精深見長,對鄧石如尤其佩服,他自己說:“餘廿歲時始讀《說文》,寫篆字。侍遊山左,厭饫北碑,窮日夜之力,懸臂臨摹,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務得生氣。每著書作數字,氣力為之疲苶,自謂得不傳之秘。後見鄧石如先生篆、分及刻印,驚為先得我心。恨不及與先生相見,而先生書中古勁橫逸,前無古人意,則自謂知之最真。”《何紹基詩文集》文鈔卷五《書鄧完伯先生印冊後,為守之作》)和帖學派書家運腕運指的方法不同,碑學派書家更強調懸腕懸肘,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故每書數行便大汗淋漓,碑學派書家看重的是線條的古質厚重,細觀如有粟米狀。何紹基是這種方法論的典型代表。
  何紹基行書有兩大來源,一是顔真卿的行書,上溯可至篆籀之意;二是漢隸,他幾乎把漢碑寫透了。所以從字的外形看比較寬博,橫向取勢,呈相向之意,中宮疏朗,而從字的線條來看不是一筆而過,強調一波三折,如錐畫沙,如折钗股,點畫圓渾,剛韌有力。裹鋒用筆,期以篆隸意趣,重心下沉,字形趨方扁為尚,主要特點有橫畫取左低右高之勢,豎畫則取弧形,特别是其撇捺,如大雁展翅,極為伸展,他的用筆欲行又止,帶澀意須盡全身之力而為,故臨寫何紹基書法作為速度不宜過快,且必須用懸腕懸臂,回腕執筆的手勢書寫方能得其真趣。他的字與字相連采用的是牽絲,有些較細較長,加上其波動的筆畫和鼓形結構形成了他的書法作品的獨特的符号性,同時也帶有了一定的習氣。何紹基常有出人意料的處理方法,讓作品具有奇特之感。正如楊守敬對他的行草所下的評論:“如天花亂墜,不可捉摹。”
  何紹基出生在書香門第,官宦人家,其父何淩漢宮至戶部尚書,這使他能看到很多好作品,聽到不少高超的見解,整日裡讀書作文,談碑論畫,文氣久蓄胸中,自然化得筆墨氤氲。進士、編修、國史館協修、總纂、提調,學政等職,也使他筆墨更為練達,眼界更為開闊。此冊墨迹為美裔華人私人藏品,今公之同好,影印出版,亦不失為書法界一件賞心悅目之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