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傳統木構建築的抗震特性

  通過對震災區的調查研究,木結構的古建築能在震災中大部分幸存下來,它們為什麼具有抗震能力呢?本文從“以柔克剛”東方哲學的基本理念,矩形平面設計,采用檐柱、金柱、門檻等相連接的結構形式,闡述了傳統木構建築的抗震特性。

  中國木構建築,從浙江餘姚河姆渡使用穿逗榫卯結構開始,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曆史。進入先秦時期已較為成熟,宏偉的秦都鹹陽宮殿和彌山跨谷綿延300裡的阿房宮,證明秦國建造技術在戰國晚期居其他各國的領先水平。秦統一後,集六國之精英,建築技術有了更好的發展,從鹹陽一号宮殿的想像複原,說明秦國已具有解決大體量高台座的技術。從秦漢到清末的兩千多年間,中國建築在多民族和外來文化的滲透、融合後,技術和藝術都不斷成熟,成為獨具風貌的中國傳統建築。唐宋以來,伴随文化交流,中國建築傳到了日本、韓國、越南和東南亞各國,為了有别于以希臘、羅馬為代表的歐洲古典建築,中國建築被公認為亞洲文化圈的典型代表。

  中國傳統建築就結構形式分類,可分為磚石結構、木結構、磚木混合結構和生土建築等幾種形式。磚石結構多用于陵墓和高塔;磚木混合結構多用于民居和祠堂,尤以安徽、浙江、福建使用較多;生土建築主要指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和夯土建築;木結構是中國傳統建築使用最多的結構形式,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精華。所謂磚木結構,一般是指以木排架為受力系統,以磚石砌山牆(自承重)或局部外隔牆及窗台以下的牆裙。

  磚木混合結構的結構主體是木結構排架,由于磚牆不承擔上部屋頂的荷載,它隻擔負隔牆的功能,因此,即使牆壁倒塌,也不影響主體建築的使用,故民間有“牆倒屋不塌”之說。

  縱觀曆史,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因地震原因而倒塌的記載,極為少見,查閱史書或地方志,木建築的毀壞主要是天災(雷擊起火),人禍(戰争、兵燹、焚香燒紙失火),或因潮濕、蟲蛀,導緻木構架糟朽、傾覆。北魏洛陽的永甯寺塔,高數十丈,天晴時百裡之外可見。因雷擊起火,無法救助,全城百姓流着淚看它變成了灰燼。楚霸王攻陷秦都鹹陽後,一把火把鹹陽燒成焦土,大火三月不絕。曆代的農民起義,無不是把封建帝王的宮室、城池“打得稀巴爛,再踏上一支腳”!陳勝、吳廣如此,張獻忠有過之而無不及,天府之國的成都,被破壞成虎狼橫行的廢墟。堂堂一省的行政中心,被迫借阆中辦公。緊臨地震區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高30多m,全木結構,建成至今900餘年,經多次地震,至今尚在。四川平武報恩寺,建成迄今500餘年,經曆數次強烈地震,包括松潘7.2級地震和今年5.12汶川8級地震,報恩寺雖有破損,但并未倒塌。都江堰二王廟是此次地震的重災區,由于震害嚴重,屋頂大部分損壞,小青瓦屋頂滑落,隔牆倒塌。隻要沒有台地滑坡,木構架隻是歪斜變形,很少全部震塌。由此可以證明,全木結構的傳統建築,确實具有抗拒地震的能力。

  木結構為什麼具有抗震能力呢?有如下的一些措施,對抗拒震害是有益的;

  1.以柔克剛:這是東方哲學的基本理念。大禹治水用疏不用堵;漢張良,以鄉音瓦解楚霸王十萬雄兵;諸葛亮用兵“攻心為上,攻城次之”和清初孝莊皇太後一杯酒勸降洪承疇,為清初的社會穩定奠定基礎以及看似柔軟的東方太極拳,卻可對抗西方如狼似虎的拳擊等等,皆是“以柔克剛”的典型例子。中國傳統木結構的接頭,不用剛接用榫卯,不加鐵釘用木銷,使榫卯連接處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可以消解外力。鬥拱更是消震的重要構件,它像汽車的減震器一樣,當遭受地震時,破壞力從地基開始,通過柱子、鬥拱、梁架、穿枋等多個接點的釋放,傳達到屋頂時,震害已大大減輕,因此,隻要地基不出現滑坡,一般都隻會構架偏移,瓦面滑落,不會整體倒塌。此次汶川8級強震,青城山的古建築受震害破壞較小,多是瓦片滑落。但後世用磚混結構添建的建築,倒塌較多。二王廟震害嚴重,主要是山體滑坡造成的。離堆公園内的伏龍觀古建築群,由于地基未出現滑坡,木構架僅有少量變形,屋面瓦片大面積滑落。不需大動幹戈,用打牽的傳統工藝,就可将排架扶正,對松動的榫卯适當修理,重新蓋上瓦頂,就可繼續使用。

  2.平面圖形規整、簡潔,一般均為矩形,進深較大,符合現代抗震規範的要求。保存迄今有500年以上曆史的建築:唐代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河北薊縣觀音閣山門及大殿;四川平武報恩寺和新津觀音寺;以及北京明清故宮等建築都具有這樣的特點。

  3.重視側腳、收分:傳統木結構的檐柱和金柱,在垂直方向大都向房屋的中心傾斜;高層樓閣建築,柱子層層内收,使建築立面呈下大上小之勢。再加上屋頂采用比較穩定的三角形,更增強了建築的穩定性。

  4.重視對水平風力的轉遞、消解:比較考究的木建築,在檩條下還另加一根比受力檩條小一些的小檩條,有的稱拉纖,有的叫牽條。它與排架上的短柱用榫頭連接,以使排架增強橫向剛度。當建築跨度較大時,在相當于屋架下弦之處,還要增加幾根拉纖,以加大屋架的橫向剛度,抵抗從山牆方向傳來的橫向荷載。山西應縣釋迦塔采用“明五暗四”增加結構剛度的措施,創造了經曆多次六級以上的地震,九百年不倒的世界奇迹。近代歐美國家的高層建築設計規範,有可能是借鑒了該建築的構造措施而制定的。

  5.門檻(又稱地扶,有的大型建築還專門作藏于地面以下的暗地扶。日本木建築的抗震措施之一,就是室内陸平以下,用地扶縱橫連接,以加強整體剛度。清水寺是最典型的例子)是約束變形的關鍵:傳統建築的門檻,用料粗壯結實,它位于檐柱或金柱之間,把柱子緊緊的卡住,與上部額枋的共同作用,猶如現代抗震設計規範規定的圈梁,使建築物的整體性能更為加強。

  6.欠入方式不同。柱子與柱礎(四川叫磉蹬)之間,不用嵌入,采用較為平整的金屬踬闆或硬木軟磉過渡,此種連接方式,能顯著減少柱底和柱礎表面的摩擦力,避免水平剪切力的破壞。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