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培養孩子學習主動性的10個誤區,99%的家長全中!


每一個愛孩子的爸爸媽媽都希望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孩子有很多發展方向,但是好好學習肯定是根本。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學習不主動,不努力,好話歹話說遍了,沒有什麼效果,但是問孩子,孩子就會說我也好好學習,就是使不上勁。 由于孩子被家長要求着學習,孩子慢慢變得不愛學習,對學習沒興趣,家長開始給孩子報培訓班,一對一,發現效果仍然不怎麼好,家長就更加着急: 媽媽都是為了你,你怎麼就不懂呢!” 當孩子再一次被迫學習的時候,他又感覺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動力又被壓制了,所以這樣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為什麼随着孩子的成長,本來學習特别好的孩子突然學習不好了,因為我們把孩子的學習動力壓制了。 如果我們想打破這個循環,應該從那裡打破更方便呢?因為我們是成人,所以從我們家長這裡打破更加容易,需要家長改變我們的教育誤區。

那這10個誤區都有哪些呢? 1. 強行制定規則
大多數家長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曆,我們想讓孩子主動學習,我們會讓孩子每天背25個英文單詞,或者每天做5道練習題,我們總是說孩子不主動學習,那麼主動和不主動學習的界限在什麼地方,有沒有一個明确的指标? 那第二個我們希望孩子更努力,什麼樣的标準是努力? 其實很多家長都說不出來,努力和主動其實都是一個相比較的标準,你無法用一個固定的标準去描述他。 好多家長都是希望孩子在現有的基礎上更好,班級下遊想讓他到上遊,班級上遊想讓他得第一名,班級第一名我們又希望他年級第一名,年級第一名我們希望他全縣第一名,接着還有全市第一名等等。 我們一直要求孩子主動和努力,其實沒有一個具體的标準,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不好操作的,對于他來說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 再者孩子是被強行制定規則的,那麼他就沒有一個内在的動力去做,他會覺得自己沒有主權。 當他去做了這件事情之後他的心裡是不愉快的,有一種被強迫的感覺,從而内心會比較抵觸,需要用反抗、用不學習來保持他自己的界限。 我們越要求他,他越不這樣做,不代表你的要求不對,而是他要證明他自己。 2. 刻闆督促
很多孩子說今天不舒服,今天想看籃球賽,今天不背了行不行,有些家長不允許,他會想如果我今天允許你,那你明天又有事了,後天又有事了,我的規則不就打破了嗎? 其實家長對孩子遵守規則的信任感是比較低的,這個不代表孩子是沒有自律的,反而代表我們家長太擔心了。 是我們自己的投射,父母不同意的時候,孩子是覺得自己被控制的。 當他覺得憤怒不能投向父母,他就會把憤怒投向學習,這就是破壞了孩子的學習主動性。 3. 負面預設
因為家長和學習的關系不太好,小時候有過不好的學習經驗,所以認為學習是一件苦差事,總是把學海無涯苦作舟,書山有路勤為徑等等作為口頭禅。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學習是很苦的一件事情,更加沒有學習動力。 4. 不恰當的贊美
有些家長接受了誇獎式的養育,看到孩子做點什麼的時候,就會說孩子你真棒,你真棒,時間長了,孩子就沒有感覺了。 有時候看到孩子稍微有一點問題的時候,唯恐孩子繼續退步,所以看到孩子稍微做一點事情,就會說你真棒,這個會讓孩子感覺到困惑,他會覺得自己隻是做了一點點就被誇獎,父母眼裡自己的能力應該是很低的,這樣他就有一種失落感。 我們知道一個人在一件事情上投入越多越愛一件事兒,當他做了一點點就被誇獎的時候,他就很難深入。 所以我們家長誇得時候要注意誇過程,不誇結果,比如孩子進步了15名,我們不說你看你進步了15名,很棒,而是說我看到了你的努力,過程比結果更值得誇獎,當孩子做了50%的努力,你給了他90%的誇獎,孩子是能聽出來的,他感覺是有問題的。 5. 過高的評價标準
孩子考第一名才是合格的,足夠優秀的,但是第一名到底有幾個孩子呢? 如果我們這樣要求孩子,孩子是不是也會這樣要求我們,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你們單位薪水最高的那個? 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不是董事長,為什麼不是CEO? 當孩子這樣說的時候,您是什麼體會,當我們給孩子的目标過高的時候,他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的時候,孩子就失去了進步的動力了。 如果我們要求孩子處處拔尖,可能是我們對自己不夠優秀的一個補償,假如我們是比爾蓋茨,我們會要求孩子必須掙500萬嗎?可能不會。

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一個蹦蹦高就能碰着的标準。

6. 代替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做題做了20分鐘還沒做完,爸爸這時候不耐受了,來來來,我幫你,這個時候給孩子什麼感受呢?
我是不如爸爸的。
或者當孩子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我們主動去幫孩子,這個時候可能是我們家長對困難環境不耐受,所以我們認為孩子也受不了,所以以成人的角度去幫孩子,在我們主動努力幫孩子的過程中, 實際上我們把弱小投射給了孩子,把強大留給了自己。 我們是在培養孩子的學習主動性,而不是比誰能力更高,誰更有本事。 所以我們不要過早的過度的幫助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 7. 物質誘惑
如果你考班裡前十名,我給你買個耳機,随着孩子年齡增長,物質誘惑降低價值,物質需求越來越大,可能漸漸地我們無法滿足孩子了。 而且物質誘惑會把内源性動機變為外源性動機。 比如孩子做家務是為了幫助家庭,和家庭融為一體,為家庭做貢獻,想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愛,而爸爸媽媽用外部的物質獎勵就會把這種内源性動機削弱,學習也是一樣的。 8. 與他人進行比較
我們總是拿别人家孩子和自己家孩子對比,我們以為是為了激勵孩子,其實在孩子那裡的感覺就是爸爸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愛的像别人一樣的我,好像我不是那樣,我就不配擁有父母的愛。 假如孩子說,你看看董明珠,你要像他們那樣多好,我們又是什麼感覺呢? 9. 訴諸情感綁架
生活中有些母親,會陪讀,要照顧孩子上學而換工作等等,甚至有的媽媽為了陪讀辭職照顧孩子,當孩子沒有達到媽媽的要求的時候,媽媽就會說你看我為了你工作都辭了,你考這麼點分對的起我嗎?


這句話是在說什麼? 我的付出是要用你的成績來交換的,如果你考不好,你是配不上我的付出的,這句話顯然就存在着一個交易。 孩子體會的不是媽媽的愛,而是我要放棄自己的自由來滿足媽媽的需要,這種愛就是有條件的愛,而不是真正的愛。 比如有個孩子在杭州上學,家長為了孩子買了杭州的房子,孩子差了5分沒有考上理想中的學校,第二天卻高興的出去玩了,他覺得自己備受打擊,而買房子是家長的需求而非孩子的需求,這裡其實就是家長在有條件的愛孩子。 10. 标簽化
千萬别馬虎,你太馬虎了,怎麼又犯懶啊,這麼拖拉,當這種語言很多的時候,孩子是會往心裡去的。 他通過爸爸媽媽的反饋來确定對自己的認知,所以他就會變得越來越馬虎、拖沓、懶惰等等,這裡說的就是擔心是詛咒。 那我們需要怎麼做呢?父母需要做到三個積極。 積極傾聽、積極關注、積極心态 積極傾聽,就是多聽孩子内心的想法; 積極關注就是關注孩子的積極方面,沒有哪個行為可以一直維持下去,除非你給這個行為足夠的營養,要想讓孩子好的行為一直維持,就要對他好的行為多加關注; 積極心态,就是我們給事情積極賦義,比如當孩子考了95分的時候,我們不去關注丢掉的那5分,而是看看孩子的95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