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引發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家長需要做到這幾點

本文共5429字,仔細閱讀需14分鐘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衆号“童行書院”(ID:tongxingplan)

童行書院是為3-12歲兒童提供系統性同時教育的課外學院,緻力于成為兒童通識教育的引領者。

約翰 · 霍特提出:最合适的學習方式,是給予孩子自由和時間,讓孩子主動學習,而教育能做的,是對孩子充滿信心和提供指導幫助。

今天的分享我會結合另一本書叫做《孩子如何學習》一起來分享,分享将分成四部分:

1、學習是孩子的本能;

2、孩子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障礙;

3、引發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來源;

4、什麼才是适合孩子的學習方式。

學習是孩子的本能

學習是孩子的本能,人在孩子階段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學習機制,在這個學習機制之内,孩子需要在時間的發酵之下一步一步地構建自己的學習圖景,其實就像科學家做科學研究一樣,不會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地找到正确答案,而是需要不斷糾錯、改正、修改、拓展之後,循序漸進地接近真理。

孩子時時刻刻都在學習,不同的場景下,哪怕是遊戲,他們也是在自己周邊的世界空間裡探索新知,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一切。

比如,往往老二比老大心智高,這是因為老二要努力想辦法在父母不在的場景裡從老大那裡用智慧争取玩具的使用權、遊戲的參與權、活動的發言權等,老二的心智比老大得到了更多的鍛煉。

這個解釋令我恍然大悟,不知道當你知道老大與老二的心智區别并非完全是性格使然,而是有大量鍛煉的成分在,你是否也會發出跟作者一樣的感慨:孩子學習的發生,就像吃飯一樣自然。

孩子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障礙

“童年”這個詞兒不是一直都有的,也就意味着用成人的方式理解孩子也是徒勞無益的,因為對孩子來說他們需要解構這個整體的世界,并将世界解構成獨立的部分,就像孩子最早的時候用嘴巴去感知單個的不同的事物,就是想逐步将世界解構,然後慢慢理解和區别“你我他”……

那麼孩子在慢慢理解世界和認識自己,以及在積累自己的學習資本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障礙呢?

1

社會性障礙

孩子需要對世界整體先進行拆解解構,再将信息組裝成理解後的整體模塊。

因為孩子小很多動作不夠靈巧,會特别容易犯錯兒,比如打碎了杯子,弄壞了文具,搞髒了衣服、整壞了家裡的某個物件兒……這些往往被家長當作不小心或者故意或者毛躁,但事實上是孩子小動作本身還不夠靈巧造成的,并非孩子各種“故意”。

2

家長的不正當幹預

幹預1:強迫

很多家長會在遊戲中教育,但是孩子表達說想好好玩遊戲而已,節奏不想被打亂,而我就犯過這樣的錯誤,比如在我家孩子們玩“疊疊樂”遊戲中,我想讓他們一邊玩一邊思考一下建築結構以及力學規律,并且“強迫”他們暫停想一想,結果就被“制止”且“集體轟炸”了,制止之後也好,剩下的就是單純地一起玩一起嗨,反而他們自己邊玩邊讨論這裡邊的平衡關系、力的作用等。

幹預2:糾正

孩子如果有錯題,家長就會立即幫助孩子糾正,其實歪的不離譜就沒關系,不是所有錯誤都是現場立即“扶直”了,要給到孩子學習和進步的時間過程。

幹預3:安排計劃

有的家長往往上午幾點幾分學什麼下午幾點幾分學什麼,都幫孩子安排好了,但是計劃最好是一起制定,而非家長單獨制定,家長單獨制定,孩子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強,既然有人安排,自己還幹嘛費勁安排呢。

但是如果一起計劃,家長起到幫助引導與梳理就非常好了,這樣既可以鍛煉孩子制定計劃的能力,也可以增加鍛煉孩子任務拆解以及主動思考的機會。

這張圖就是在今年暑假将要結束前,我幫助我家孩子一起梳理的。這是一個最簡單的,沒有日程,不需要向更多人彙報提交的計劃整理書(我家孩子說他自己能看懂就行)。

在這個過程中,他用自己發明的簡寫方式列出還未完成的作業,同時在腦子裡列出了時間方案,方案我看不見,也不告訴我,但這都沒關系,隻要他心中有時間規劃有方案就好,我隻是對他持有信任态度。

整個過程,我沒有直接幫助列計劃,我隻說了這樣幾句:語文還有哪些作業沒完成?寫出來,還有幾篇或者幾份沒寫,也寫出來,數學呢?英語呢?還有其他的作業嗎?

▲三張英語預習卡

最後開學時間到,雖然沒有全部完成,但也已經完成了90%,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沒完成的部分自己承擔後果。所以不要代替孩子做決定、列計劃,要将學習的機會還給孩子,做不到的下次繼續就好。

引發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來源

當将獨立的事物個體與自己相關,孩子才會逐漸産生學習的動力,那麼對孩子來說什麼是孩子學習的動力呢?作者提到三個學習動力:好奇心、表達自己、證明自己,咱們分别來看一看。

1

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種本能,它是人類獨有的現象,是人類行為一個基本的驅動力。

達爾文說過,靈長類動物有性、食物和居住地三個驅動力,人會多出一個驅動力,就是好奇心,也就是說小貓小狗到處聞來聞去,可能是為了尋找食物,也可能是為了尋找性伴侶,還可能是尋找住在哪裡,但是人類還會擡頭看星空,思考星空的廣闊。

但是好奇心到底是什麼,好奇心來源又是什麼呢?

孩子盯着地上的螞蟻是好奇心,喜歡玩密室逃脫也是好奇心,問十萬個為什麼還是好奇心……

孩子天生有好奇心,但未必能一直保持,這是因為好奇心其實是一個反饋系統,當得到回應和鼓勵,好奇心就會維持及增強,否則,若被無視甚至批判,好奇心甚至創造力就會被減損。

一個做教育戲劇的朋友告訴我說,她教過那麼多孩子,發現但凡說“這個道具是假的、那個事情不是真實的……”,那麼這個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多數是被家長“打壓”消磨掉的。

有一天我把家裡最後一個橘子給到正在玩玩具槍的我家娃,他順手接過去就插在了槍頭上,然後說,媽媽你看,完美橘子消音槍一個,這個腦洞也是絕了,後來又把橘子全部插進去,秒變橘子彈夾,好吧,犧牲了一小隻橘子,成就了一個好奇腦洞也值了。

2

表達自己

在吳軍老師看來,理解他人和表達自己體現的是閱讀和寫作的能力,而這樣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底層通用能力。

如果大家留心,會發現,孩子們會在家長說話的時候,豎着耳朵傾聽大人們在說什麼,這其實是孩子在努力地理解他人和搜集信息表達自己。

也隻有表達自己,才能向他人同步自己的需求,相互看見是需要首先看見需求的,人是社會化動物,需要通過交流表達需求來增進相互之間的協作與溝通。

3

證明自己

随着孩子理解他人與認知自己越來越多,通過完成某個事件來證明自己可以,也會越來越迫切。

我經常拿我家以及附近的孩子做觀察對象,我家孩子向我描述了他的學習動力、好奇心、表達自己和證明自己是怎麼回事。

這三條動力來源中,我自己最喜歡好奇心這一點,要永遠對外界保持好奇心,甚至對自己保持好奇心, 這是行動的最根本動力。

著名導演王潮歌就随時對自己和世界保持着無盡的好奇心,她設計了“印象”、“又見”、“隻有”諸多系列戲劇,她把自己的角色叫做總構想,已經超越了導演這個稱呼。

我覺得我們每個人,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都要保持這種積極的好奇心,作為成人,更應該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什麼才是适合孩子的學習方式?

什麼才是适合孩子的學習方式,我把這個問題抛給了孩子,問孩子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幫助,給大家看看一個六年級女孩兒希望家裡人怎麼幫助她。

這個小姑娘的意思是,希望家長能給到更多的寬容自由鼓勵,希望被看到被信任被肯定,而不是監督壓力催促等,她需要有她自己的節奏,她需要大人接納她支持她,然後才是如何進步,這樣她會比較舒服,也比較容易激發内在的學習動力。

約翰 · 霍特的《孩子是如何學習的》整本書都在告訴我們,隻有充分調動起孩子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才是适合孩子的學習方式。

那麼作為家長如何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陪伴孩子好好學習呢?

在這裡,站在媽媽的角度分享三點切身感受:調整身份角色,修正陪伴目标,講究方式方法。

1

調整身份

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這樣把父母的身份角色從家長、教練、老師轉換成朋友、助手、夥伴與盟友,不管發生什麼,家長都和孩子站在一起,也就是把關系從“家長上孩子下”調整成“你左我右”,家長是來幫助孩子打怪升級的,不僅僅是監視、監督和鞭策的。

2

修正目标

想一想,我們之前的陪伴與關心重點,是作業還是學習?

要知道,我們管理的不應該僅僅是孩子當下的作業,還要管理孩子的長期學習,我們培養的不僅僅是孩子掌握當下的學科知識,還要培養孩子的素養技能。

所以将視線放高一個邊界,眼下的錯題與小毛病就都不是事兒,讓焦慮與煩躁少一些再少一些。

3

講究方法

要想長遠管理孩子的學習,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我們需要一些長期有效的方法,這裡分享幾點小tips。

(1)從結構上了解孩子學會了什麼,還有哪些不會

從結構上了解孩子學習狀态,就要跟孩子一起模塊化分析學習。

比如,一個口才專業的媽媽告訴我,孩子在自己影響下表達能力很強,作文寫得也不錯,但就是語文成績不高,開始以為她培養的表達是現實情境的表達,語文試卷裡的閱讀理解是非現實的短文場景,估計孩子會失分在這裡,但當她一套一套研究孩子的卷子之後,才發現是孩子詞彙量丢掉了很多分數,于是她就想辦法補充孩子的詞彙量。

(2)閱讀相關傳記生平,增加對話的質量與時長,幫助知識拓展

家長自己閱讀孩子教材裡邊的相關作者的生平,以及名人傳記,通過故事分享的形式,融進到與孩子平日的聊天過程中,增加溝通質量,也幫助孩子進行知識拓展。

這條也是我一直在做,也比較好用的方法,我會在上學、放學、睡覺前等任何可以互動的碎片化時間内“植入”故事,冰心、海明威、華茲華斯、麥克阿瑟……等等,有時候分享完過了些時日之後我忘記了,他還記得,問他咋知道的,他說你講過呀。

(3)遇到單個難題,請孩子認真讀題,答案往往藏在題目中

遇到難題,不要及時幫孩子解題,而是首先要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大聲讀題就是很好的方法之一,答案往往在題目當中。

(4)幫着細分任務,建立過程小目标,創造自我比賽的競争成就感

孩子喜歡比賽,如果沒有對手,自己就可以是對手,那麼通過拆解任務,完成一個一個小目标的方式,可以創造自我比賽的競争感。每完成一個小目标,就會收獲一份成就感,這個小小的成就感會幫助指引孩子一步一步完成所有的任務。

(5)改變督促學習的語言表達,從質問到具體要求

這一點尤其重要,改變話語,聽者的感受就會大不一樣。

比如下面這些表達,就會讓孩子感受到批評和指責:

為什麼會做這麼慢?

這麼久怎麼才做這麼一點兒?

你能不能快點兒做?

你就不能認真寫字嗎?

你就不能好好動動腦筋嗎?

講了這麼多次為什麼還記不住?

怎麼這麼笨?就不能上點兒心嗎?

腦子裡面到底在想什麼?

怎麼又錯了?

如果以上表述稍做一下變更調整,把具體要求說明确,但态度依然堅定,聽起來埋怨意味兒就會大大減少:

快點兒做,别磨蹭了,抓緊時間,8點之前必須做完!

認真點兒寫字!

自己動腦筋好好想想!

專心點兒,要注意力集中!

上課要認真聽講,别開小差!

快點兒把作業本拿出來!

給你1分鐘,把語文、數學、英語三科今天要完成的作業全部拿出來,放在桌子上

……

最近我也在用“改善語音表達”這個策略,它跟故事形式分享人物傳記一樣好用。

比如,我家娃最近上學老抄近路,我則喜歡走大路,因為近路土路很泥濘(最近總下雨)大路磚路很幹淨,拗不過他,一開始我說“哎呀,你真是懶得夠嗆”,孩子就很不開心,我要是換成“哎呀,懶人辦法真多”,他就開心得眉毛都飛起來了,于是我們每天早上抄近路就大笑着重複“懶人辦法多”。

在跟孩子溝通過程中,要選擇情感溝通,而非暴力溝通,在這裡提一嘴非暴力溝通的要點:描述觀察的事實,不做評論;表達自己的感受,不說想法;說明自己的需要,不是問責;提出自己的請求,不是命令。

總之,孩子階段是天生的學習階段,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吸收和學習,隻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遭遇一些社會性的障礙以及會受到來自成人的各種幹預。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不抑制孩子們的好奇心,想辦法創造一些讓孩子表達和證明自己的機會,以及調整陪伴者的身份角色,跟孩子站在同一高度,修正管理作業到管理學習,同時積累一定的引導陪伴孩子的小方法,那麼就會逐漸啟動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陪伴。

其實,父母和所有成年人天生都具備幫助孩子學習的能力,隻是咱們跟孩子學東西一樣,也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去鍛煉和習得。所以慢慢來,陪伴孩子學習也需要時間練習。

最後用《禮記·學記》裡的一句話,作為分享的結束: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

希望每一位看文章的你都能從這本書的分享中有所啟發,讓咱們做好各種準備,在“雙減”之下付出高質量的家庭教育時間,幫助孩子擴展思維、掌握學習結構、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童行書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發起,涵蓋科學、人文、藝術、思維4大學習領域,為3-12歲兒童提供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通識啟蒙課程,通過探索型跨學科融合學習,讓兒童思維寬廣,思考深入(think big,think deep)。

來源 | 童行書院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