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是一種常見的行為方式,是一個人以規律和重複的方式做事情。在别人看來很難的事情,對于養成了該習慣的人來說,是沒有難度的,是自然而然就能夠完成的。
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使孩子終身受益,尤其是在兒童時期,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助力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孩子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習慣呢?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幾點建議,供大家借鑒。
父母要言傳身教
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父母要言傳身教,幫助孩子形成内在的動力。
言傳身教,就是給孩子形成一種氛圍,因為孩子是通過模仿和吸收來學習的。比如說,爸爸媽媽經常在家裡玩遊戲,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模仿着打遊戲,久而久之他就習慣了用打遊戲來消磨時間。
相反,如果爸爸媽媽經常在家裡讀書,經常讨論書裡面的内容和有意思的觀點,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在一個閱讀的氛圍裡長大,他就會自然地喜歡上閱讀。
父母日複一日地在家裡讀書,就潛移默化地使孩子習慣了讀書,讀書的習慣就内化成為了孩子的一部分,形成他的内在動力。
孩子習慣了每天讀書,他就會覺得讀書是自然的輕松的快樂的事情,如果你不讓他讀書,他反而不知道要幹什麼,他會覺得很難受。相反,對于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孩子來說,天天讀書是一件枯燥乏味無法堅持的事情。
制定培養孩子好習慣的目标
在言傳身教的同時,父母需要制定培養孩子好習慣的目标。
也就是,在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時候,父母要制定明确的、具體的、比較小的目标。比如說,我們要讓孩子養成講衛生的習慣,不僅要求他飯前洗手,洗臉,還要好好刷牙,甚至還要好好洗澡,那麼對孩子來說習慣的要求就太多了,孩子就會覺得習慣很難,不願意去做。
我們不妨分解一下,我們定一個小目标,就是飯前洗手。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實現習慣的養成。若是目标定得太大,孩子會覺得有壓力,沒有辦法完成,他就缺乏動力,就不願意去做。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确定習慣目标的時候,一定要和孩子商量讨論,獲得孩子的認同和支持,不能單方面地設定目标并強制孩子去完成。
強化孩子堅持習慣的動力
确定好習慣目标以後,父母還要給予孩子一些鼓勵或獎勵,強化孩子堅持習慣的動力。
要形成一個新的習慣,前三天是非常難受的,過了前三天,這種不舒服和不适應的感覺就會逐漸減輕,如果能夠持續堅持一個月左右,這個習慣基本就養成了。
所以,在培養孩子習慣的過程中,我們不要過多地批評、指責,而是應該給予孩子一些語言的鼓勵,或設定一些獎勵制度,強化孩子正向的行為。
比如說,我們要讓孩子飯前洗手。那麼,每當孩子主動在飯前洗手的時候,我們就要給予及時的肯定,用我們的表揚、鼓勵、贊賞,去強化孩子洗手的行為,讓孩子找到成就感。
研究表明,正向的強化常常比懲罰更有持續的效果,比如孩子特别容易迷戀上一款遊戲,是因為遊戲當中使用的獎勵比懲罰要多很多。所以,在孩子搖擺的時候,要放棄的時候,我們要及時鼓勵孩子,推動孩子再堅持一段時間。
比如說,我們要讓孩子養成跳繩的習慣,剛開始兩三天孩子可能有點熱情,但是跳着跳着就會覺得枯燥和累,不想堅持了。這個時候我們要用各種手段,比如變換跳繩方式、學習新的跳繩方法等,鼓勵孩子繼續堅持,用各種策略促使孩子堅持一個月左右。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哭鬧、耍賴、抗議和放棄,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堅持住,可以與孩子表達共情,“這件事情确實很累,确實不容易,但我們一定不要輕易放棄”,就這樣陪着孩子、帶着孩子經曆有挑戰的過程。
當一個月的時間過去以後,孩子跳繩的習慣就會慢慢地固定下來,他就會特别有成就感,這樣的成就感會有利于孩子再去培養下一個好的習慣。
家庭成員要形成合力
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時候,家庭成員一定要合力,若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态度和意見不一緻,會讓孩子覺得有空子可鑽,孩子就不會産生堅持下去的動力。
比如說,父母正在努力地培養孩子一個習慣,然而爺爺奶奶卻說“孩子太累了,算了,今天就先玩一天吧”。這樣,孩子自然就不會堅持下去,好習慣的培養也就半途而廢了。
所以,家庭成員一定要合力,同時家庭和學校也能夠形成合力。比如,父母可以跟老師說,“孩子最近養成一個好習慣,有很大的進步,可以讓他在班級裡展示一下”,老師在孩子展示後,要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表揚,這樣能讓孩子找到成就感,他會更有動力去堅持。
總之,孩子好習慣的培養,需要父母塑造一個良好的言傳身教的氛圍,并把目标分解得具體清晰明确,同時家庭内部和外部要形成合力,不斷地鼓勵孩子去堅持,孩子自然而然就會獲得成就感,他的行為習慣就會變得穩定持久,這樣一個好習慣就成功地培養起來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