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紅舒專欄】
要想孩子将來有出息,就着重培養孩子這四個方面
原創作者|康紅舒
序
中國的家長,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沒有之一。為了孩子,父母省吃省用,早晚操勞,操心完一代還管下一代。
父母都有一個最樸素的想法,就是希望孩子過得好,希望孩子将來有出息。
這本無可厚非。但是,我們發現,很多家長為孩子一輩子辛苦付出,但孩子卻反而沒什麼志氣,也沒什麼能耐,更不體貼父母,不領父母的情,讓很多父母感到委屈傷心。
為什麼這樣?當然是家長教子不當。我們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很愛孩子,但有的過于慣溺、放任,有的過于管控、束縛,最後讓孩子脫離生活和夥伴,失去童年樂趣,厭惡學習,厭煩家長。
如果究其根由,就是沒有在孩子的心田裡種上良好的種子,經曆該有的太陽,還有風霜,孩子怎麼健康成長?
要想自己的孩子将來有出息,過得好,并不是從小就給孩子最好的吃穿住用,也不是時時把孩子管得死死的,一點沒有自己成長的空間,而是要着重培養孩子的四個方面。
一、心中有情
孩子首先是人,而非草木,而人與動植物最大的區别就是有血有肉有豐富的情感。
認識這一點,父母培養孩子,首先就要培養孩子健全的情感,讓孩子心中有情。
何謂有情?一是要讓孩子知好歹。哪些話是好,哪些話是壞;哪些事是好,哪些事是壞;哪些人是好,哪些人是壞。從話的感知到人的辨别。二是讓孩子要有正義感。這個世界總有陽光和明媚,但卻總有些陰暗和邪惡,而人類是個共同體,遇到壞人壞事,我們要敢于出手,巧于鬥争。自己力所能及地就上前幫助,自己力不能及的可以喊人或報警。三是讓孩子要有感恩之情。當别人付出和幫助你時,要知恩感恩,包括父母、親人、朋友、老師等,這種感恩也是一種溫暖,可以互相傳遞。四是要讓孩子心存善良。對天地敬畏,對生命敬畏,以善良之心對待他人,悲天憫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隻有培養孩子這樣的情感,孩子才會心胸寬廣,人格健全,情感豐富,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成為一個有情有義有擔當的人。
那如何才能培養孩子成為有情之人呢?
一是培植家的情結。每一個孩子都來自家庭,來自家鄉,家庭裡父母、爺爺奶奶、兄弟姐妹的天然倫理之情之愛,家鄉裡童年的生活、夥伴、純樸的鄰裡鄉親、濃厚的風土人情,無一不是情感的最大财富和一生底蘊。二是多交好友。小時候的玩伴,學習時的夥伴,閑時的友伴,都是心靈的需要,也是豐富情感的收獲。三是多讀曆史,多關注現實,感知國運民生,培植厚重的人文情懷。四是熱心幫助他人。在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這種幫助能更大鼓舞自己,提升自己做個更有用的人。
生而為人,首先要做個有情之人,這是為人的基礎。
二、眼中有光
每個孩子都是有希望有心氣的小生命,所以一定要從小就注重呵護孩子的希望,培養孩子的生命理想,讓孩子眼中有光。
何謂眼中有光?一是心中有理想。有了理想未來就有方向,精神就會飽滿,努力就有動力,這是生命之源泉。二是眼前有目标。為了實現理想,就要樹立一個又一個小目标。近期小目标是什麼,是改變一個不好的習慣,是要超過哪位同學,是要達到什麼目标,還是要堅持做什麼?理想就是由小目标串起來的。三是堅持行動。要完成目标,要成就理想,不是幾句口号,也不是三天熱度,而是要摒除一切雜念,持之以恒的行動。
隻有培養孩子眼中之光,才能讓孩子内心有信念,血液中有熱量,前面有方向,腳下有動力,成為自帶光芒之人。
那如何培養孩子成為眼中有光的人呢?
一是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影響孩子最重要的人,所以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作為父母,在做任何事情時要信心堅定,不懼困難,有始有終,而不是随性而為,無疾而終。二是多看曆史人物傳記,以名人為偶像。學習名人事迹和精神,以自己喜歡和崇拜的人為偶像,模仿學習。三是了解現實中的勵志人物和事迹,以其為感召,激勵自己。四是以身邊較好的同學或已經上名校的哥哥姐姐為目标,不斷支撐自己努力向前。
隻要有榜樣示範,有偶像激勵,有人物感召,有目标引領,孩子心中就有動力,眼中自有光芒。
挖掘孩子的潛能,激發孩子的動力,才會樹立孩子的上進心,孩子才會有理想有抱負有憧憬。
三、适應得了環境變化
要想孩子将來有出息,有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要讓孩子能适應各種環境變化。
現在很多孩子由于長期隻在家庭和學校,生活和學習方式單一,交流的人也很固定,而一旦換個新的環境,孩子就很難适應了。這種現象很普遍,尤其一些成績優秀的孩子,往往就因為一個環境的變化,導緻孩子難以安心學習,甚至無法安生,最後一蹶不振。
這裡的環境既指生活和學習環境,包括以後的工作環境,也指身邊人事的變化,如同學、老師和同事。有的人很快能适應新的環境,快速融入,迅速打開新的局面,而有的人卻常常苦惱于新的環境,面對陌生的地方,陌生的新人,極大影響自己。
但一個孩子肯定是要不斷成長,也要經曆不同環境的學習與生活。适應環境變化是一個人的基本生存能力,這和自然世界是一樣的。能否适應得了環境的變化,也決定一個人的發展空間。
那如何培養孩子适應環境的能力呢?
一是從小要有意識地帶孩子觀察大自然,看看不同的動植物在不同的環境裡的生存和變化。二是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多帶出去參加一些場面,見識不同的風景和人,獨立思考自己所見所聞。三是多鼓勵孩子與不同的小夥伴交流玩耍,自己處理交往之間的小問題,大人不要幹預。四是從孩子的吃穿住用方面不要一味滿足孩子所想所要,而是按家庭實際和孩子實際需要提供,讓孩子知道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環境這些也會随之變化的。五是從孩子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告知孩子到一定時期換新的環境是必然的,而以前的同學和老師則會成為過去,我們要迎來新的同學和老師,要有開放的心态和積極的态度。不同的心态和态度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适應得了環境變化,就能迎接新的挑戰,也就能擁抱不确定的未來。
四、經得起摔打
作為父母都不想孩子有任何閃失,不想讓孩子摔跤跌倒。但實際上孩子的人生之路就如小時候學走路一樣,不可能一路平坦,不可能不摔跤。正如老人常言道:沒經過摔倒的孩子長不大。人生之路也一樣,所以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和坎坷,但有的人小時候走得太順,突然一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會受不了,感覺天塌下來一樣,難以振作。
而自古以來,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從小受過磨難,被社會和生活摔打過多次的人,如孔子、蘇秦、劉邦、朱元璋等等。
經得起摔打,才能擔得起大事。這裡的摔打,就是指失敗、打擊,包括别人的冷言嘲諷。因為隻有經得起摔打,才有頑強的抗挫力,這是決定一個人真正能做大事的品質。
現在的父母往往太過于寵愛孩子了,什麼事都包辦,什麼問題都替孩子處理,就如老母雞護小雞崽一樣,但是這樣的小雞崽又如何面對風雨和危險?父母這樣做,表面是愛孩子,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自身适應和磨砺的機會,扼殺了孩子鍛煉和成長的能力。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經得起摔打的能力呢?
一是從小有意識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如起床、吃飯、穿衣、整理小房間等,在教過幾遍後就讓孩子自己去做,哪怕開始做不好,搞得髒兮兮,但要相信不管第一次多麼糟糕,孩子一定會一次比一次好,失敗是成功之母嘛。
二是随着孩子慢慢長大,有一定的認知和動手能力,就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些事,可以從小事開始。如收拾衛生,洗衣服,做飯,第一次去買鹽,邀請同學來家做客,規劃出外旅行路線等,做的時候不要去幹擾,哪怕有出錯,之後在和孩子一起總結交流。
三是在給孩子安排什麼事情或者一起玩什麼遊戲時故意設置點障礙,增加難度,這樣有意識地增加孩子面對困難的堅韌,磨砺孩子的耐心。四是讓孩子正确對待學習。學習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又是一個不斷攀登的過程,所以不要想一蹴而就,也不要想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各種攔路虎,需要不斷地鑽研。知識是無止境的,學習是不間斷的提升和挑戰。
隻有經得起摔打,才能從容面對各種困境和問題,不會一蹶不振,而是愈挫愈勇,勇往直前,也隻有這樣的人,才能擁抱最後的成功。
要想孩子将來有出息,并不需要事事為孩子着想,樣樣為孩子包辦,而是要培養孩子心中有情,眼中有光,适應得了環境變化,經得起摔打。隻要孩子有情有義,有理想抱負,有适應能力,有抗挫能力,未來必将可期。
作者簡介:康紅舒(1974——),男,漢,本科,副高,陽光教育集團,校長。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本文為康紅舒校長原創投稿)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