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裡海正在死亡

近月來的高溫幹旱,導緻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

40天内,鄱陽湖水體面積縮減69%。

◎ 鄱陽湖因幹涸而出現「大地之樹」景觀。
圖片來源:BBC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8月25日前往鄱陽湖時,發現已有遊客和汽車經過幹涸的湖床。

截至8月26日,鄱陽湖的湖面仍在以每天20多平方公裡的速度繼續萎縮。

◎ 2021年8月與2022年8月,鄱陽湖耕作區周邊湖水情況對比。
圖片來源:Planet Labs/BBC

這不能不令人感到憂心,更多人開始正視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

然而,鄱陽湖并非第一個正在幹涸的大湖,湖泊面臨幹涸的問題亦非僅僅發生在中國。

裡海,面積遠大于鄱陽湖的全球最大湖泊,二十多年間便一直受到全球變暖影響,正在走向消亡。

01.

裡海正在消亡

2020年,生态學者韋瑟林格(Frank Wesselingh)與拉圖阿達(Matteo Lattuada)在一項研究中指出: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裡海水位每年約下降7厘米,到目前已下降超過1.5米,且下降仍在繼續,速度仍在加快。

等到21世紀末,裡海水位最少下降9米,最多可能下降18米。

這意味着,裡海現今約38萬平方公裡的面積(面積約等于日本)中,至少四分之一将完全幹涸,9.3萬平方公裡的水面(面積稍大于重慶市)将成為沙漠。

◎ 紅色部分可能于21世紀末幹涸。
圖片來源:MT

裡海周邊乃至整個世界,都會受到方方面面的影響。

小的方面,裡海附近的旅遊業會遇到麻煩。

裡海地處歐亞交界處,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和伊朗五國接壤。

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每年會有許多遊客來此度假,因而沿岸有大量提供旅遊服務的商家。

但裡海的萎縮,使得這些商家的生意逐漸不太好做。

◎ 哈薩克斯坦曼吉斯套州阿克套附近的裡海海岸。
圖片來源:Wikipedia

例如在達吉斯坦(俄羅斯聯邦的一個自治共和國),海邊度假村老闆阿米爾哈諾夫(Ali Amirkhanov)在接受《莫斯科時報》采訪時,表示:

「自從我們15年前在這裡工作以來,海岸線已經移位了大約70米。......幾乎每年我們都要在海灘上再撐起一排遮陽傘,因為海岸離得越來越遠。」

同時,由于水面下降,裡海的強風吹拂着不适宜遊客玩耍的松散沙子,阿米爾哈諾夫不得不購買大量沙子、雇傭挖掘機,常年在曾經的湖床上建造新的人工沙灘。

這一切都會推高旅遊業的成本。

不過,與旅遊業遭遇的問題相比,能源開采面臨的困難更大。

随着萎縮加劇,裡海東部的大部分淺水區,特别是伸入哈薩克斯坦東北部的海灣面臨完全消失的命運。

可是,哈薩克斯坦西部卻是能源豐富的地帶。

這裡有全球最大的海上油田之一卡沙甘油田,其運營商北裡海運營公司是一個國際财團,包括殼牌、埃克森美孚、英力士、中國石油等大企業都參與運營。

◎ 卡沙甘海上油田。
圖片來源:Eurasian Research Institute

而北裡海運營公司在2021年的一份聲明中說:

「裡海水位下降以及卡沙甘海上設施區域的海水變淺,限制了海上船隻的使用。這對海上生産設施的安全運行構成了威脅,可能導緻哈薩克斯坦最大的油田之一完全關閉。」

顯然,石油開采正在受到裡海縮小的影響。

第三個影響,生物多樣性正受到威脅。

裡海北部和東部較淺的「大陸架」為大量魚類和鳥類提供食物。

但随着北部和東部萎縮與幹燥,各種魚類、鳥類、軟體動物、甲殼動物,以及裡海的某些特有物種——裡海海豹等,都将陷入生存危機。

像裡海海豹,大約99%的幼崽都在裡海北部的冰面上長大。然而,未來北裡海很可能整個冬季都沒有冰面,海豹難以生存。

◎ 以裡海海豹為主題的繪畫。
圖片來源:Etsy

在裡海南部,位于伊朗海岸的拉姆薩爾鎮附近本是全球知名的濕地,可由于裡海退去,這裡正在成為沙漠,周圍濕地預計将在幾十年内消失。

為此,伊朗海岸和海洋結構工程協會連年呼籲,為了保護裡海及其濕地,應該出台一個全面的海岸管理計劃:

「沿海濕地的迅速幹涸将導緻動态生态系統的喪失、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以及對沿海地區的明顯侵害,這是我們在當前形勢下的主要關切之一。」

遺憾的是,不管是伊朗還是裡海周圍的其他國家,都沒有真正将裡海的治理提上日程。

此外,裡海消亡還會導緻區域氣候環境的改變。

裡海對中亞地區炎熱與幹燥的天氣有着重要的緩和作用。

當裡海日漸消亡,就意味着裡海的冷卻效應與提供的雨水開始減弱,附近變得愈發炎熱和幹燥。

這又會進一步促使裡海萎縮,加速當地的氣候變化,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正如德國氣候學家普蘭格(Matthias Prange)對裡海地區進行模型演算後說的:

「我們的模型顯示,即使裡海有限減少也會對該地區的氣候産生重大影響。我們可能會看到裡海地區,特别是中亞地區的夏季,明顯變得更加炎熱和幹燥,而這一地區現在就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

◎ 從國際空間站拍攝的裡海。
圖片來源:Wikipedia

對于這些問題,一些生活在裡海附近的人卻不以為然。

前文提到的度假村老闆阿米爾哈諾夫在接受采訪的最後就對未來保持樂觀。他認為裡海的升降存在周期,将在幾年内開始回升:

「這個周期是裡海的一個獨特特征。」

事實真的如此嗎?

02.

跳出裡海周期律

一些人認為裡海存在擴張和收縮的周期,有一定依據。

大約一萬年前,裡海水位要比現在低約100米。後續的幾千年中,裡海水位升高,一度比今日高出約50米,甚至溢出到黑海。

最近三千年,裡海水位又開始回落。在2021年3月,裡海沿岸的德爾本特附近,有一座要塞随着裡海退去而顯露出來。

◎ 裡海水位下降後露出的德爾本特要塞廢墟。
圖片來源:MT

這座中世紀前建築的堡壘,說明裡海在那時的水位要遠低于現在。之後,裡海水位繼續起起落落。

到了20世紀30年代,為了推動工業化,蘇聯在伏爾加河築壩。

伏爾加河是裡海最主要的水源,裡海約80%的水都經由伏爾加河注入。

築壩導緻裡海蓄水量不足,水位在五年内下降了2米。

但後續幾十年,由于伏爾加河沿岸的降水量有所增長,裡海又開始擴張,于上世紀90年代達到了新的高點。

德爾本特居民穆拉耶夫(Zaur Mullaev)對《莫斯科時報》說:

「三十年前,海浪實際已開始沖毀建築。那時,我們都在擔心如何保護這個小鎮。」

因此,生活在裡海周邊的人往往覺得這是一種規律,裡海水位會定期擴張和收縮,現在的下降沒有任何不正常。

◎ 1747年的裡海地圖。
圖片來源:Wikipedia

可實際上,這次恐怕不太一樣,裡海大概率将跳出水位漲跌周期律。

俄羅斯地理學家艾爾達羅夫(Eldar Eldarov)表示,以前裡海的水平波動由難以預測的人類與環境因素綜合導緻,但當前的下降原因更加單一而直接:

「這一次,它與氣候變化有關。等量的水仍然從伏爾加河注入裡海,但更高的地表溫度意味着水從海中蒸發得更快。」

普蘭格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他說:

「通常情況下,當湖泊或内陸海退去時,它是人類活動(如農業)與潛在氣候因素的結合。但是,就裡海而言,它幾乎隻與氣候有關。它的萎縮絕大部分由溫度上升驅動。」

他們的立場,基本代表了諸多學者的共識。

氣候變化是裡海消亡的罪魁禍首。

這很好理解。裡海是一個相對孤立的大湖,水位由河流(主要是伏爾加河)流入的水量、降水量與蒸發量決定。

◎ 從國際空間站拍攝的伏爾加河彙入裡海。
圖片來源:Wikipedia

由于全球變暖,伏爾加河、其他北方河流以及裡海自身的蒸發量都在加大。

等到21世紀末,如果氣候态勢不發生重大改變,預計該地區氣溫将上升約3至4℃,蒸發量會達到頂峰,裡海隻會消亡得更快。

不過,有關裡海是否會消亡的讨論,其實像是關于一個更大問題的讨論——氣候變化的縮影。

與很多人認為裡海的波動十分正常一樣,也有很多人認為,現在的氣候變化是正常的自然規律,人類活動并非導緻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03.

氣候變化的罪魁禍首

2013年,澳大利亞科學家約翰·庫克(John Cook)對1991至2011年間發表的、涉及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主題的近4000份論文進行了同行評審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97%的論文認同「人類活動導緻了全球變暖」這一結論。

為了保證這些論文的可信度,庫克又分别聯系論文的作者,讓他們對自己論文的立場進行确認。

沒有任何意外,超過97%的論文作者對「人類活動導緻了全球變暖」表示認同。

此後,全世界大多數科學組織都發表了相關聲明,支持這一立場。

因此,在專業的科學家看來,「人類活動導緻了全球變暖」幾乎沒有争議,已經是一個共識。

◎ 庫克在調查中發現,一個人在氣候科學方面越專業,對「人類活動導緻了全球變暖」觀點的認同度也就越高。
圖片來源:The Conversation

那麼,科學家們是如何得出這一結論的?

這與三個概念——冰河期(Ice Age)冰期(Glacial Period)間冰期(Interglacial Period),以及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有關。

冰河期以地球南北極大陸生成大面積冰蓋為開始标志,持續時間以百萬年計。

我們現在生活的時期是第四紀冰河期,開始于260萬年前。

冰期指的是一個冰河期内,會有很多氣溫起伏的時期。

一個冰期的時間跨度大約為10萬年。這10萬年又分為兩個階段:

前一階段氣溫持續下降,冰蓋持續擴張,大約持續7萬到9萬年;後一階段氣溫會快速回升,冰蓋融化,大約持續1萬年左右。

◎ 近50萬年的冰期與氣溫變化。
圖片來源:Dan Britt

間冰期則是兩次冰期之間的一個時期,即上面提到的氣溫回暖的地質時代。

而目前,我們正處于一個自1.1萬年前開始的間冰期。現在已是間冰期的末尾。

因此,用不了多長時間,地球就應迎來一個新的冰期,氣溫逐漸降低,南北極的冰川面積開始擴大。(關于冰河期和冰期的成因,參見我們之前的文章《關于全球變暖,别再疑神疑鬼了》)

然而,人類的發展改變了這一切。

這1萬年間,溫暖的間冰期幫助人類成長、繁衍。

人類進入農業文明後,開始焚燒森林、蓄養家畜,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随之生成。

這兩種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成分。

要知道,二氧化碳與地球冷暖之間的關系,被稱為「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這是地球保溫的主要方式。

地球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中,30%會被反射回太空,23%會被地球外表3萬米厚的大氣層(成分包括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等)吸收掉;餘下的47%,才會到達地球表面。

二氧化碳能阻擋地球的熱量反射回太空。

一旦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地球的溫室效應就會随之衰減。

因此,地球的溫度變化與二氧化碳含量之間高度相關。

◎ 地球的溫度變化與二氧化碳量的變化。
圖片來源:NOAA

當地球的二氧化碳含量低時,地球的溫度下降。當二氧化碳含量高時,地球的溫度升高。

人類活動帶來的,是二氧化碳含量的持續升高。

特别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固、液态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濃度飙升。

這使得原本應該進入下一個冰期的地球沒有按照自然規律發展,氣溫不但沒有下降,反而越來越高。

自然規律受到阻礙,便給了人類相應的反饋。

那就是種種越來越反常的自然現象。

04.

自然的反饋

去年5月發布的《什麼是極端天氣?》一文中,我們曾列舉過2020到2021年的一系列極端天氣。

短期出現的極端天氣,就是反常自然現象的一類。

有關極端天氣,我們曾在文中寫道,極端天氣是一種偶然,但是:

「這種偶然的背後,卻有着值得重視的必然。」

到了2022年,這種必然帶來的偶然顯得更加明顯而劇烈。

在還沒有完全過去的夏天,高溫與幹旱橫掃整個世界。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本傑明·庫克(Benjamin Cook)說:

「這一年北半球旱災處處,相當艱難。北美洲、歐洲、地中海地區和中國同時遭受迫近紀錄甚至是破紀錄的熱旱影響。」

中國史無前例地發布全國高溫紅色預警,重慶、江蘇等省市多地最高氣溫達到40乃至45℃。

同時,持續高溫緻使長江部分流域幹枯、部分航道停航,開頭提到的鄱陽湖等湖泊大面積縮水,六個省市區有超過200萬公頃農田受災。

◎ 2022年8月26日,重慶嘉陵江的幹涸河床。
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歐洲的情況也不比中國好。

在從捷克流經德國的易北河邊,随着水位下降,「饑餓石」再度出現。

這些石頭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紀,上面刻着字「如果你看到我,哭泣吧」,以告知人們當這些石頭顯露,就是幹旱和饑荒來臨的時刻。

◎ 2022年8月17日,德國沃爾姆斯,一塊顯露的「饑餓石」。
圖片來源:Reuters

在塞爾維亞境内的多瑙河與意大利境内的波河,水位降低使得二戰時沉沒的德國船隻殘骸顯露出來,船上還有未引爆的炸藥。

這些軍艦靜靜地在河水中躺了70多年,如今伴随着極端天氣又重見天日。

◎ 塞爾維亞的多瑙河中,一艘二戰德國軍艦的殘骸。
圖片來源:Reuters

不過,今年的極端天災不隻熱旱,還有洪水。

巴基斯坦自6月以來便遭遇洪水侵襲,已造成超過1000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總理謝裡夫(Shehbaz Sharif)表示,受到洪水影響的人多達3300萬,約占總人口的15%。

受災重地信德省的降水量,幾乎是8月平均降水量的8倍。

巴基斯坦人流離失所,不知未來在何處。

◎ 2022年8月27日,巴基斯坦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的一片洪災地區。
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在美國,洪水7月肆虐黃石公園,撕裂橋梁,湧入房屋,迫使成千上萬遊客從公園中撤離。

遊客曼甯(Parker Manning)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

「河岸上的泥土成片脫落。房子與建築物最終落入水中,真是無比瘋狂。它們就像一艘船一樣順着河水漂流。」

◎ 黃石公園肆虐的洪水。
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這些極端天氣的出現,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

短期現象外,長期現象與趨勢是氣候變化的另一體現。

諸如裡海這類湖泊的逐漸消亡,以及不斷加劇的冰川融化。

世界上的冰川主要集中在格陵蘭島與南極洲,兩者占世界冰川總體積的99%。

但現在,它們的冰蓋在逐年減少。

根據美國宇航局和德國宇航中心的探測,在2002至2006年短短四年間,格陵蘭島平均每年損失大約2500億噸的冰。

當然,通過降水等因素,格陵蘭島上可以形成新的冰川,但冰的融化速度要遠遠超過生成速度。

此外,2003年至2005年期間,每年格陵蘭島内陸積雪大約會增加60立方公裡的冰川,可低窪沿海地區的冰川減少量為172立方公裡,增加量完全追不上減少量。

◎ 2016年8月,北極地區幾乎無冰的西北航道。
圖片來源:NASA

在地球的另一端,南極冰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根據2018年南極冰蓋質量平衡比較研究的數據:

2012年之前,南極洲平均每年減少約838億噸的冰。但2012年之後,南極洲每年的冰損量迅速攀升,增加量超過了兩倍,達到2414億噸。

而冰川融化,是全球範圍内海平面上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如此境況,實在令人憂心。

所以,氣候變化絕非隻是說說而已,更絕非聳人聽聞。

它正切實地威脅着我們的生活,甚至變更着我們從出生開始就無比熟悉的世界地圖。

如果不能加以遏止,等到我們老去時,看到的世界或許已是另一幅樣子,或許高溫已成為常态,或許海洋已淹沒某些城市,或許黑海已化為沙漠。

而那恐怕并不是我們所期待的世界。

因此,對于人類而言,關注氣候變化,并力所能及地降低碳排放,已逐漸成為當務之急。

這是在拯救我們自身。■

參考資料

Caspian Sea level threatens Kashagan oil field: operator. Macau Business, 2021-04-07.

Bahman Aghai Diba. Caspian Sea Is Dying. Payvand, 2010-11-03.

Faranak Bakhtiari. Caspian Sea wetlands imperiled. Tehran Times, 2022-08-28.

Frank Wesselingh, Matteo Lattuada. The Caspian Sea is set to fall by 9 metres or more this century – an ecocide is imminent. The Conversation, 2020-12-23.

Felix Light. As the Caspian Sea Disappears, Life Goes on for Those Living by Its Shores. The Moscow Times, 2021-09-07.

Matteo Lattuada, Frank Wesselingh. The Caspian Sea Is Dy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2020-12-29.

Mehdi Garshasbi. Let’s cherish our unique Caspian Sea. Tehran Times, 2022-08-12.
John Cook. Consensus confirmed: over 90% of climate scientists believe we're causing global warming. The Conversation, 2016-04-15.

中國高溫與幹旱:破紀錄極端天氣留下的地理烙印. BBC, 2022-08-24.

于垚峰、程雅. 鄱陽湖湖面“大縮水”、落星墩露出水面 九江“五保五送”抗旱情.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28.

楊峰. 鄱陽湖40天縮水69% 大片可通航水域消失. 華西都市報, 2022-08-29.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