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願意往家裡挂一幅“無人區”、“死亡谷”的山水畫嗎?我想,除了地圖和地質學家,應該沒人願意挂這樣的畫;
偉大的畫家,往往是既要能畫,又要能有自己的一套繪畫理論的語言,概括和表達自己的藝術觀點與思想;還記得前面分享過郭熙的“三遠四可法”嗎?我們下次說三遠,今天說“四可”:可行、可望、可遊、可居;
在郭熙之前的山水畫,當然不是沒有繪畫理論,最早的繪畫理論應該算是顧恺之的《畫雲台山記》,詳細記錄了顧恺之的繪畫構思和技法理論;還有後來的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等;直到郭熙提出的“四可法”,更加全面的對山水畫的實用性提出了更高層次的審美要求,促使山水畫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宋徽宗趙佶有一次考畫師,出了一道題“深山藏古寺”,很多人不是把山畫的很雄勁就是很深遠,在山角處或藏或露出寺廟一角;趙佶都不滿意;唯有一幅崇山峻嶺之中并無寺廟,但畫有高山流水,一個和尚正在挑水的畫,讓宋徽宗喜出望外,稱贊不已;好的作品,不僅是要有創意,還要有深度,要給人留下思想的空間;
有多少的山水畫是可行可望,卻未必可遊可居,漫山遍野無窮路,如何遊?如何居?中國山水畫,是完全來自儒道哲學思想的,孔子時期到東晉的山是:仁者山,智者水,這時期的山水是道德的象征,君子的楷模;魏晉起文人士大夫追求隐居埋名以擡高身價,山水畫從此成了借物抒情的藝術,意境從此開始;
可行可望還要可遊可居,這已經把山水畫與修身養性的實用性相結合;是一種全新的審美觀念,已經是把抽象的哲學具體化,這意境顯然比“應物象形”、“以形傳情”更高一個層次;
您能想象把一幅山水畫畫成無人可遊,無人能居,會是什麼樣嗎?無人區?沒人去的地方,死亡谷?窮山惡水?
今天分享的這組山水畫裡常用的建築配景,與傳統畫譜如芥子園裡的範稿基本是道理相通的;學習山水畫的朋友,是必須要花一段功夫練習的;
學山水畫之71:傳統山水畫技法入門之 第十五集 建築配景練習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