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能夠從《道德經》義理的高度來理解,就能發現,第十一章其實能解釋很多現象。比如,蕭何開始級别比劉邦高,張良謀略比劉邦強,韓信打仗堪稱“兵仙”、“帥神”,但是為什麼老大卻是劉邦?
正文解讀
三十輻共一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
輻的本義是輻條,就是插入輪毂以支撐輪圈的細條。
毂的本義是車輪中心的圓木, 周圍有孔,一個車毂可與多個車輻相接,毂中有圓孔,可以插軸。
三十根輻條共用一根車毂,是因為車毂中空,能連接三十根輻條形成車輪,才能為車所用!
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埏,用水和土。埴,黏土。埏埴,就是和泥制作陶器的意思。
用黏土制作陶器,因為陶器是中空的,所以才能當做盛放東西的器皿!
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鑿,穿木也。戶,半門曰戶,戶是門的意思,牖是窗的意思。
用木材制成門窗,建造房屋,因為房屋是中空的,所以才能用來居住!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所以,我們使用器物,它們有形的部分,構成有器物,能給我們帶來使用的便利。比如車、陶器、房子、水杯、書包、汽車、動車、飛機等等,它們有形的部分構成了器物本身,但實際我們使用的,恰恰是它們無形的空間部分。
總結
不同的人對本章的理解層級和角度不一樣,所得出的收獲也不一樣。
第一、本章從結構美學,可以引申到建築美學、設計空間的美學等藝術領域,可以說是空間結構美學的思想源頭。我們不論創造怎樣的器物,但凡需要用其無形空間的部分,都逃不出本章的思想,不論器物的外觀、材質如何變化,其所被利用的無形空間永遠是設計美學所關注的核心!
第二、前面講《道德經》是帝王之學,是聖王的守則。那麼本章老子借用車毂、陶器、房屋想表達什麼思想呢?
我們從義理的高度來理解就能看明白了。道德經中聖人、天下、百姓這個模型關系,是參考道、天地、萬物這層關系建立的。道創生天地萬物,又決定天地萬物的生死循環,那麼道就必須與天地萬物産生聯系和連接。
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連接的例子大都相似,一個有形的器物嵌入一個無形的空間,就産生了連接,比如插頭與插座,螺帽與螺釘,鑰匙與鎖孔等等,一個無形的空間隻能連接一個有形的器物,多個無形的空間可以連接多個有形的器物。那麼道要和無窮無盡的萬物産生連接,那麼道隻能是無盡的虛無,隻有無盡的虛無才能連接上無有窮盡的萬物!
同理,聖人治理天下,教化百姓,也必定會和天下百姓相産生聯系和連接。那麼道家的聖王統禦天下,連接全天下的百姓,聖王一定需要貴無。
前面講的“無為而治,不言之教”,都是聖王貴無思想的證明。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聖王,需要統禦天下百姓,但是又不踐行“無”的思想,那麼會産生怎樣的情況,天下百姓,就如同天地萬物,紛繁複雜,無有窮盡。此時此地、彼時彼地,都會有不同的事情發生,聖王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頻繁發出不同的政令,給出不同的解決措施,無窮無盡,這樣聖王就會淹沒在紛繁的應物勞作之中。
那有沒有解決辦法呢,道家肯定又解決辦法,那就是讓天下百姓都各歸其位、返璞歸真,見樸抱素,回到天地設定的生存模式,聖王隻需要帶着臣下一起看護好天下百姓,不要讓他們偏離天道設定的生存秩序就好。如果偏離了,就帶領臣下趕緊把他們拉回到符合天道的軌道上來。這樣聖人就可以行無為之治,不言之教了。這樣就做到了應物無窮,遊刃有餘了。
第三、劉邦之所以能駕馭漢初三傑,就是劉邦懂得有無之辨。他就像個車毂,連接着蕭何、張良、韓信、曹參、周勃、夏侯嬰、樊哙、灌嬰、王陵、郦商這些車輻。論單方面的業務能力來講,劉邦敗多勝少,他很難超過這些人。但是他能成事,他的能力在與能将這些人聯起來。
漢初建國不久,劉邦大宴群臣,席間他問大臣什麼我能成事而項羽不行,大臣說劉邦能夠分利,做人大氣,而項羽嫉賢妒能,為人又小氣。
但是劉邦不這麼認為,正如他自己所講,“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饷,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他說項羽連一個範增都連接不上,活該成不了事。劉邦能成事,主要是他的做法是符合道家“有無之辨”的思想。發揮文成武将各自具有的才能,自己不去過多的幹預,劉邦能夠将他們都串聯起來,并且放在需要的位置上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的才能。
因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領導者,對于有無之辨,同樣不可不察。這是最高領導者的管理藝術。
如果領導者和管理者放不下虛榮心,非要與下屬比專業技能,一定是愚蠢的!領導者和管理者的重點在于知曉如何統禦下屬,為下屬發揮各自的才能提供平台和機會保障。
參照道家思想的義理,我們如何管理上萬人,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公司,領導者如何才能無為,才能應物無窮,遊刃有餘。把《道德經》這一章研讀透徹了,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歡迎關注慎承學堂,助力中華文化複興,帶你一起了解華夏文化!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