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明】歐麗娟“中國文學史”課程筆記(六)

歐麗娟教授

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唐詩、《紅樓夢》及中國文學史




歐麗娟,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唐詩、《紅樓夢》及中國文學史,目前網上可以找到歐老師《紅樓夢》(仍在更新中)、《中國文學史》(先秦至六朝)以及部分講座的視頻。由于歐老師學養深厚,視角廣闊,往往能夠旁征博引,融貫中西,部分觀點尤能令人耳目一新,不免激發學習探究的興趣。這份筆記資料根據網上流傳的《台大“中國文學史”筆記》整理補充而來,部分順序經過調整與課程順序稍有差别,建議感興趣的朋友結合相關課程重新完善補充。 (*筆記資料僅供學習參考,勿做商業用途;筆記資料會持續更新,全部内容将陸續推送。)




【明】歐麗娟“中國文學史”課程筆記(六) 第六課 楚辭(上)

6.1 楚辭概說
1.楚辭:它是戰國後期産生于長江流域的一種新興的詩體(對于《詩經》而言)。 “楚辭”之名最早見于《史記.張湯傳》,本意是泛指楚地的歌詞,後來才用來專稱以戰國時屈原為代表創作的新體詩。楚辭帶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宋人黃伯思《東觀餘論》雲:“(楚辭) 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若些、隻、羌、谇、蹇、紛、侘傺者,楚語也,頓挫悲壯,或韻或否者,楚聲也”,“蘭、茝、荃、藥、蕙、若、芷、蘅者,楚物也。”(《東觀餘論》)。
2. 詩人能夠直接給自己的作品以主觀的影響,因而使自己的作品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使讀者能夠通過作品鮮明地辨識出創作者。楚辭因為屈原而得以廣泛傳播,因此屈原被稱為中國第一個詩人,正如鄭愁予《野店》一詩所言: “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黃昏裡挂起一盞燈。” 此外,黃伯平先生在選擇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時,将屈原列為僅次于李白、杜甫的第三名的詩人,認為李白、杜甫、屈原就構成了“夏日三角”,屈原就是“天津四”(*ps.“夏日三角”、“天津四”都是天文體系)。
3.楚文化的特色: 第一,楚國是 長江流域(中遊,湖南、湖北荊楚之地)文化的代表,于戰國七雄中,版圖最大,人口最多,“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戰國策.秦策四》)楚國與中原文化産生密切的互動,也受到了《詩經》傳統的影響,例如楚國貴族在外交活動中也會援引《詩經》來表達立場。 第二, 楚國運作相對寬松,國家制度不如中原成熟: 1)它具有優越的經濟條件,人們可以不為衣食而憂,所以南方的文學比較具有超現實的一面。《漢書.地理志》:楚地“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食物常足。” 2)沒有嚴密的宗法政治制度。《韓非子》即稱楚貴族相對具有有獨立的勢力。楚的集體壓抑比較小,個人意識較強烈,至漢代,楚人性格仍以桀骜不馴聞名,楚人的性格在漢代也有體現,個性化塑造了屈原文學風格的來源。 3)楚民族文化不管是娛神娛人,其藝術都是在注重審美愉悅的方向上發展,展現出人們情感的活躍性——激烈動蕩的情感内容、奇幻華麗的表現形式 ( * ps.商周時期對鬼神往往是用一種莊嚴肅穆的方式來表達恭敬、敬畏。 ) 6.2 楚辭形成的原因
第一,與楚地歌謠密切相關:
(一)楚地歌謠 1.《九歌》,原為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屈原據漢族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2.《隋書·經籍志》:楚聲“音韻清切”。 3.《孟子》收錄的《孺子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ps.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彈性) 4.《說苑》收錄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5.《漢書.禮樂志》:“高祖樂楚聲”,劉邦《大風歌》、武帝《秋風辭》、項羽《垓下歌》, 但楚辭已經是高度文學化的精緻的作品,擺脫了歌謠形式,而以繁麗的文辭容納複雜的内涵而表現豐富的思想情感。 (二)楚辭與漢賦的關聯 1.“楚辭”的概念是直到漢代才被歸納出來的,《史記.張湯傳》最早出現“楚辭”一詞,《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 “屈原既死之後,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谏。” 到東漢初年,班固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統稱為楚辭。 2.楚辭是可以吟誦的,漢人稱楚辭為賦,“不歌為誦為之賦”(《漢書.藝文志》),近乎吟唱,音韻學家的研究發現,即使是散文化的漢賦,也具有押韻的特點,楚辭與漢賦都是介乎文字與音樂之間的一種形式。
第二,楚地盛行的巫教,使之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 ——愛鬼神而近之。 1.東漢人王逸《九歌序》:“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 2.《漢書.地理志》:“信巫觋,重淫祠。” 3.朱熹《楚辭集注》繼承了王逸之說,“九歌”條:“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蠻荊陋俗,詞既鄙俚,而其陰陽人鬼之間,又或不能無亵慢淫荒之雜。原既放逐,見而感之,故願為更定其詞,去其泰甚。” 4. 受巫教的深刻影響,就會形成巫系文學 ——反映巫術的特點的文學作品,巫術的特點是具有儀式、咒語和巫師,巫師在儀式中的作用是求問于天、獻祭于神、或者祝禱靈祇。學界公認楚辭也屬于巫系文學。如《九歌》,雖然經過屈原的重新創作,但仍然反映出巫系文學的特征: 1)如祭神的組詩《九歌》,日本漢學家青木正兒即認為《九歌》是一套有系統而且可以上演的歌舞劇;台灣道教學者李豐楙認為:在原始社會中曾存在巫者以舞蹈或獻身的方式媚神,或扮演“神的配偶”(the divine consort),《九歌》即是陽巫接陰神、陰巫接陽神的儀式劇,在巫系文學的情調中,仍可感覺其中具有一種 “聖婚式” (sacred marriage)的遺迹。聖婚——巫師代表人的力量與神結合,往往作為一種封禅(祈求土地豐産)的儀式,這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是婚戀的題材,聖婚式的儀式出現在西方與東方的原始信仰中,屈原之後,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中的楚王和神女也是聖婚的模式,從内容上看不免流于淫穢,但整個儀式卻是莊嚴肅穆的,儀式的參與者相信天地人是相互交感的。 2)《離騷》這篇代表作的構架,由“蔔名”(自叙身世祖先)、“陳辭”、“先戒”、“神遊”(在儀式中靈魂脫體遠遊的迷離狀态),到“問蔔”、“降神”,都借用了民間巫術的方式。 3)日本漢學家鈴木虎雄:屈原的《離騷》與《九歌》簡直就是借巫的問答體而成。 4)屈原可能具有巫史 的身份 (*ps.在文化發展早期,巫史是不分的), 既掌握着人間豐富的知識,又能溝通到超現實的世界。李豐楙認為屈原能夠運用大量的神秘、魅惑讀者的意象,根本上就跟楚國宗教、神話、巫術等奇特之事有關,這是古代巫史才能具備的素養。聞一多以後的學者多沿着屈原的巫史身份去考證,比如考證屈原先祖的身份,有學者認為其先祖颛顼有“巫王”的傾向;有學者認為屈原字“靈均”、三闾大夫的身份都有巫史的嫌疑;也有學者認為女媭可能是神巫或者女祝。目前隻能說屈原出身非凡,有巫史的嫌疑,而無定論。因此,屈原和《離騷》中的一些現象不能用一般的文學常識來理解,如“集芙蓉以為裳”、“紉秋蘭以為佩”,這種高潔的舉動,也有巫史的痕迹,香氣本身就是一種通靈的形式,巫或許通過佩戴香草把自己裝扮成一個神聖的空間。
三,江南之山川風物。 1.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若乃山林臯壤,實文思之奧府,……然屈平所以能洞監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 2.清代王夫之《楚辭通釋﹒序例》:“楚澤國也,其南沅、湘之交,抑山國也,叠波曠宇,以蕩遙情,而迫之以崟嵚,戍削之幽菀,故推宕無涯,而天采矗發,江山光怪之氣,莫能掩抑。” 3.《山鬼》:陰神稱“鬼”,但仍是神的屬性。“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戴女羅”,山地的地理環境促進了文學想象。
第四,《詩經》對楚辭的影響 1.楚的貴族都接受《詩經》的教育; 2.形式上,《九章﹒橘頌》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視為《詩經》體式對《楚辭》體式的滲透; 3.手法上,屈原繼承《詩經》比興手法,形成香草美人的傳統:香草比喻為賢臣、賢德之人,美人比喻為臣子所眷戀的君王的化身,又或指具有很高品德的賢臣。
第五,戰國縱橫家華麗鋪張的文辭。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戰國時代“而遊說之風寝盛,縱橫之士,欲以唇吻 *吻:口鼻之間,即耍嘴皮子) 奏功,遂競為美辭,以動人主”,“餘波流衍,漸及文苑,繁辭華句,固已非《詩》之樸質之體式所能載矣”。
6.3 楚辭的特色
(一)傾向:以抒情為主流。 《惜誦》:“發憤以抒情”,楚辭的情是憂憤,不光為個人得失而發。
(二)内容:觸及超現實的世界。 比如屈原可能具有巫史的身份、巫術儀式的架構等。
(三)較顯著的個人主義與理想色彩。 自以為是的個人主義是令人厭惡的,但屈原的“個人主義”卻能達到真摯感人的效果,是因為他崇高的理想主義色彩。一個隻關注自己得失好惡的人是不可能有理想的,因為真正的理想都是超越個人的,隻有這樣的理想才能莊嚴動人,源源不斷地散發出精神的感染力。 1.俄國學者謝利勃利亞科夫(諧音):屈原實際上是中國詩歌史中第一個利用曆史 *ps.遠古的聖君聖王) 來對現實做出裁判的人,他的風格帶着和散文密切聯系的痕迹 *ps.關心現實、與曆史發生關聯,對照現實,改造現實,理想化的大我關懷) 2.戴維·霍克思認為屈原的作品中隐含有兩種特質:憂類和遊類,憂憤越深,精神遨遊越自由、愈開放。憂憤是所有知識分子都具備的憂患意識,偏重于思索的是用哲理散文來表達,偏重于唇吻奏功的,就到縱橫捭阖的國際舞台去展現,屈原則是将憂患意識寄于辭賦。 (*ps.David Hawkes,英國漢學家、紅學家,他翻譯了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全譯本,這是英語世界第一個《紅樓夢》全譯本,也是西方漢學史和翻譯界一件大事,被朋友稱為“stone brother”。霍克思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貢獻,霍克思也以專研楚辭、杜詩著名,所譯《楚辭.南方之歌—中國古代詩歌選》和《杜詩初階》,為世所重。 3.大陸學者趙沛霖講自漢代王逸《楚辭章句》以來有關《離騷》“求女”寓意的解釋大緻歸為六類:

(1)以求女喻求賢臣、賢士;

(2)以求女喻求賢君; (3)以求女喻求理想的政治; (4)以求女喻求賢内助和賢後; (5)以求女喻秦楚婚姻相親; (6)以求女喻求通君側之人。 4.(課堂引申)錢穆《國史大綱》提到的學習态度:“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曆史,應該略有所知。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曆史略有所知者, 尤必附随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曆史之溫情與敬意 5.(課堂引申)如何看待古人的不足: 古人的确有時代的限制,我們必須加以同情和理解,我們必須知道他們受的是什麼樣的苦,我們應該發現他們是如何創造和突破,去創造一個更好的自我和更好的世界。自由的張揚,個人的幸福往往意味着偉人出現概率的降低,幸福的人往往不會偉大,就像“快樂的豬和痛苦的蘇格拉底”。
(四)抒情特點:情感表現的張揚與激昂。 情感表現的張揚與激昂與《詩經》的溫柔敦厚大異其趣,這種外露的情感抒發既是優點,也是缺點: 1. 東漢班固《離騷序》:“露才揚己”(屈原與《離騷》共同的特色),在現實生活中,“露才揚己”往往導緻一個常見的結果,就是露才者的受挫。 2.《文心雕龍﹒辯騷》:“绮靡以傷情。”認為屈原的抒情已經過度,但劉勰同樣肯定屈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有屈原,豈見離騷”,屈原真的是中國的第一個詩人。 3.明代袁宏道《叙小修詩》:指出“勁直而多怼,峭急而多露”乃“楚風”之特點,而《離騷》即“忿怼之極”。 4. 司馬遷對屈原推崇備至: 《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亂。 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明】歐麗娟“中國文學史”課程筆記(六)

覺 妙 JUEMING

明 行

|| 以文學尋找慈悲與智慧 ||

覺自苦中來 明從暗處生

妙解緣微末 行深會圓通

【明】歐麗娟“中國文學史”課程筆記(六)

封面:網絡

排版:覺明

文章:覺明



【明】歐麗娟“中國文學史”課程筆記(六)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