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和鐘華 楊世光主編】納西族文學史〔19〕:風物特産傳說故事

(和鐘澤 攝影作品) 第二章 這一時期的傳說故事

明代,麗江納西族地區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發展,世襲土知府木天王的勢力不斷擴張。從十四世木公開始,至十九世木增一百餘年間,為木氏勢力登峰造極的時期。對外,采取武力政策,連年四出征讨,擊退外部族的侵擾,進行兼并戰争,統一了麗江以北以西廣大地域;對内,加重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搜刮民脂民膏,大興土木,建造“拟于王者”的宮室,階級鬥争趨向激化。這一社會變動反映在文學上,便出現了反映階級壓迫和階級鬥争的作品。有的是直接鞭撻木氏土司的,如《龍女樹》、《木天王修金庫》、《镯子耳環的來曆》、《石牌坊的來曆》、《尖底籃的來曆》等。有的是借物拟事影射木氏土司的,如《口弦的故事》等;有的反映了階級的對立和人民的貧困化,如《阿套五勒古》等;有的把矛頭指向封建領主制下的官吏、财主等邪惡勢力,如《杜鵑鳥的來曆》等;有的對封建領主制下的婚姻制提出了挑戰,如《達勒烏薩咪》、《拉柯與蓮命》等。這些故事以豐富多彩的題材,描繪出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内容。

随着新興地主階級的興起,封建領主制勢必被封建地主制替代。至清雍正元年改土歸流,木氏統治被削弱。當然,木氏的壓迫剝削依然存在,他們和清王朝一道構成了壓在勞動人民頭上的大山,廣大納西族人民并未能脫離貧困悲慘的深淵。于是,像“阿一旦的故事”等一批戰鬥性作品應運而起。

明代木氏土司,比較而言是開明的,他們不閉關自守,積極與中原交往,吸收先進漢文化,促進了邊疆的繁榮進步。有幾代土司如木公、木增,有才幹,有政治作為,在維護祖國統一,結束麗江地區部落割據等方面起過作用。當然他們還有壓迫、剝削人民的一面,人民自然要反抗,要鬥争,人民不是僅僅把矛頭指向某一代土司,而是指向整個制度。作品中的“木天王”、“木老爺”是高度概括了的藝術典型,揭露他,也就是揭露整個封建領主制度。

封建政治統治必然伴随封建思想意識統治。但是,廣大勞動人民是抵制這種思想統治的。在他們那裡,有自己的倫理道德,有自己的審美觀念,有自己的處世哲學,有自己的信仰崇拜。反映在文學上,便産生了歌頌勤勞和嘲諷貪心忘本的故事、家庭倫理關系故事、破除迷信故事等。這類故事體現了勞動人民的高尚思想和美好願望。

明清時期,納西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與中原人民的交往頻繁,不斷促進了納西族地區的開化繁榮。因而出現了《瓦匠落戶》等民族交往故事,以及文人武将故事。另外,漢族文學作品也同時傳入納西族地區,如《梁山伯與祝英台》、《董永和七仙女》、《楊狀元的故事》等,為納西族人民所喜聞樂道,并改造成了有納西族特色的口頭作品。

第一節 風物特産傳說故事

這時期的風物特産故事,雖也主要是講述各類事物的來曆,但與前一時期的同類傳說故事大不一樣:一是貫穿着階級對立,二是現實感強烈。一個故事往往就是一篇控訴書、一幅血淚圖。

一、直接揭露木天王的風物傳說

這是一組短小精粹、鋒芒直露的小故事,通過講述麗江特有的尖底籃、石牌坊、木楞房等風物的來曆(根據楊世光搜集的資料),給木天王以深刻的揭露,具有強烈的批判性。

《石牌坊的來曆》:麗彙城内木天王府大門是一堵高大的石牌坊。相傳木天王為了建造不朽的石牌坊,派許多工匠到離城百多公裡的江邊壩子開鑿石頭,把重千斤萬斤的石柱石闆往城裡運,許多人在半路活活累死。石料備齊,叫一位白族師傅來主持工程,搭架試修了幾次都倒了。後來師傅從小孩們的遊戲中得到啟發,先豎石柱,周圍拿土堆得和石柱一樣高,再砌石牌坊,這樣一邊堆土一邊砌,砌好後又把土撤去,終于成功了。修牌坊時,四周用木闆、竹子圍住,不讓人們看見,修好後才拆去。木天王宣告說:這牌坊是神幫助木家修的。他怕走漏風聲,把修牌坊的工匠活埋滅口。

故事贊頌了工匠的智慧和力量,揭露了木天王的虛僞和兇殘。統治者為了給自己的寶座塗上神權的保護色,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不惜把人民當作牛馬驅役,明明是用人民的血淚築成了牌坊,卻又散布謊言,把人民的功績一口吞掉,乃至把他們活埋。這就把木天王兇殘的形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尖底籃的來曆》:麗江有一種方錐狀的竹籃,上方下尖,無法立在地上。傳說木天王開了不少金礦和銀礦,逼迫人民無償地為他勞動。他怕人們在背礦路上放下籃子休息,就想出個毒主意,把背礦的有孔平底籃改成沒有眼孔的尖底籃。這是一種傳說。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用平底籃背礦石,重心壓在下腰上,越背越沉,很難受,走也走不快,工效很慢。木天王就想主意,把它改成尖底籃,讓重心落在脊背上,背着覺得輕松,工效就提高了。

第一種傳說,揭露了木天王千方百計壓榨人民血汗的殘酷性格。第二種傳說,講工具的改革,促進生産的發展,這一點應該肯定。但是,木天王提高背礦工效的目的在于更快地聚斂财富。這裡反映出木天王的另一重性格:狡猾。

《木楞房的來曆》:納西族過去有一種用圓木柱壘架為“牆壁”、用薄木闆蓋頂的簡易矮房,叫做木楞房。傳說木天王為了讓人們尊敬他,特意發明這種門坎高、門楣低的木房,讓人們進門都要低頭。那意思是:見木低頭,對木鞠躬。如果誰不低頭而撞疼了額頭,那意思便是:叫你嘗嘗我姓木的厲害。

故事以“木”拟事,抓住木楞房形狀上的特征,發揮演繹,編出這樣一個傳說,借以說明:木氏統治勢力無孔不入,連平民百姓的房子都要利用來濫施淫威,妄圖讓人們規規矩矩地屈服于他的統治。

《姓和的來曆》:曆史上,納西族曾有“官姓木,民姓和”之說。傳說“和”字是從“木”字演化出來的。木天王姓木,家族後代也姓木,但他決不願讓平民百姓跟他平起平坐,就煞費苦心地想了個“民姓”:“木”字上頭加一撇,表示戴着木家的雨帽,旁邊再加一“口”,表示背着木家的籃筐,就成“和”,表示替木家勞動的奴仆。

《寶山石頭城的來曆》:離麗江縣城三百多公裡的寶山古城,坐落在三面懸崖、一面臨江的石頭山上,遠看像一顆龍頭。相傳。那裡是納西族先民最早的居住地之一。地處金沙江邊,盛産米糧,也出過不少人才。木天王十分懼怕那裡的能人猛士奪他的江山,派人日夜監視。一天晚上,一顆明星落到江對岸的阿主山上,木天王知道那裡真的要出聖人,急忙帶上寶刀,領着兵馬到寶山坐鎮。果然,有一天狂風大作,濃雲亂卷,一條閃閃發光的龍從半空飛向阿主山,一到江邊就低頭喝起水來。木天王妒火發作,乘龍不備,舉起寶刀就砍,把龍脖子斬斷了。這條龍原是阿主山聖人的前身,被害後,龍頭變成了石頭城,龍身變成了阿刷山。(見《玉龍山》1982年1期和茂根整理稿)

故事借助一座山城的形象,巧妙地把批判矛頭指向了木天王:他為了永遠獨家稱霸,把仁人志士視為緻命威脅,必欲除之而後快,何其殘忍暴虐!作品的揭露是犀利的,控訴是深沉的,但格調并不低沉——因為在木氏的瘋狂背後,是他的驚恐,是他如坐針氈般的焦灼和草木皆兵的疑慮症。作品正是從這裡揭示了他的孱弱本質和他搖搖欲墜的命運。

此外,還有《手镯耳環的來曆》,傳說銀手镯和玉耳環原來是木天王發明的刑具,目的是防備奴仆逃跑,懲罰反抗者,揭示了木天王的暴君面目。

二、控訴階級壓迫的傳說故事

這組故事,運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手法,以深沉的筆調叙述了口弦、鲫魚、杜鵑鳥、金八兩鳥和阿套五勒古鳥的來曆,借它們的形狀、聲音、顔色,拟人喻事,反映了封建領主制下的貧富懸殊,揭露和鞭撻了封建統治階級。

《阿套五勒古》:“阿套五勒古”是一種鳥的名字,一到青黃不接的二、三月,它就到處飛着叫着。傳說有一對夫妻,生下五個兒子。家裡窮得揭不開鍋。兩口子成年累月地苦,也養活不了這些孩子。平時東讨西借,一到二、三月就上山找蕨菜,也不夠糊口。五個瘦兒子餓得受不住,大的叫,小的哭。媽媽看着心如刀絞,眼看孩子們要餓死,實在想不出别的法子,隻好悄悄割下自己的乳房煮給孩子吃。五個孩子吃完了肉湯,去找媽媽,可是媽媽不見了,隻見她變成一隻鳥,從屋裡飛出去,凄慘地叫着:“沒套沒套休,過落沒套休!”(意即:活不下去了,實在活不下去了!)(見《納西族民間故事選》)

故事是從鳥的叫聲想象出來的。它揭示了納西族勞動人民在統治階級壓迫剝削下造成的極端貧困化,勾畫出一幅目不忍睹的現實圖景。

《金八兩鳥的來曆》:一個窮家姑娘,為了找錢買藥給父母治病,獨自外出賣工。有家财主對她說,在他家幫工一年,給八兩金子。姑娘高興地答應了。這一年,财主家的農活、家務她都包攬了,累得腰都直不起來。苦到年底,财主果然給了她八兩金子,她馬上動身回家去。半路上,她太累了,一坐下就沉沉睡去,追蹤而來的财主趁機把金子偷回去。姑娘醒來不見了金子,非常焦急:白賣了一年工,回去怎麼對父母說呀!她痛不欲生,邊找邊叨念:“金八兩、金八兩”,叫着叫着,變成了一隻鳥。(根據楊陸收集的資料)

這個故事也是從鳥叫聲拟化而來,通過對窮姑娘不幸遭遇的描述,揭露了封建剝削階級的貪婪自私、背信棄義,勾勒了一個假善人的卑劣嘴臉。

“金八兩”三字是漢語拟聲。明清時期的納西族故事借漢語拟聲的不少,說明這時期納西族已較多地接受了漢文化,一些簡單的漢語詞彙已在納西人民中相當普及了。

《杜鵑鳥的來曆》:一到清明節,杜鵑鳥就開始鳴叫,不停地口流鮮血,江水也就跟着上漲。故事是這樣解釋這件事的:有年清明節,孤兒杜宇看守着麗江拉市指雲寺,想到父母不知在哪裡,暗自悲傷。一隻蜜蜂飛來對他說:“你父母原是江邊财主家的長工,你父親被抓去當兵,母親被财主奸污後到樹林裡尋死。她把你拴在木闆上,放進金沙江裡,祝告說:'兒啊,攪翻江水淹死财主,來樹林裡找我。’後來,你被老人撈起來,抱給财主,财主把你賣到喇嘛寺裡。你父親回來找不着你們母子,又在财主家幹活,打水時跌進江裡,被魚吃了,漁人打到這條魚,被财主拿來煮吃了。”杜宇哭着要報仇,蜜蜂給了他翅膀,教給他法術。杜宇馬上飛到江邊,攪翻江水,請水龍興風作浪,一舉淹滅了财主一家,飛到林子裡找媽媽,從早到晚地喊媽媽,可是沒有找到,他自己就變成了一隻鳥。(見《納西族民間故事選》)

故事抓取杜鵑啼血這一生理特征,虛拟出杜宇一家的悲劇和杜宇報仇尋母的情節,既有沉痛的控訴,又有快心的反抗。它揭示了杜宇一家與财主之間階級矛盾的異常尖銳,鞭撻了制造悲劇的魁首财主,展現了無辜被害者被迫回擊、嚴懲統治階級的義舉,從而表達出不甘受壓迫的勞動人民希冀借助神力懲罰邪惡勢力的願望和理想。

作品的手法很巧妙:一是借蜜蜂來倒叙,把繁浩曲折的内容高度簡明化;二是盡管經過曲曲折折,頭緒較多,但矛頭始終對準财主:母親被财主逼得自盡,父親為财主而落水,被魚吃後,魚又被财主吃,歸根到底,父親也被财主“吃”了,杜宇漂江,根由在财主,其後又被财主轉賣。這樣就使矛盾向焦點集中,步步激化,末尾矛盾的解決也就有了合理性。

《口弦的故事》:窮漢子戈魯的妻子被領主糟踏後自盡,留下三個兒子。戈魯把兒子養大,叫他們各自外出學本領。老大學成鞋匠,老二學成木匠,戈魯很高興。老三學了彈口弦,戈魯生了氣,叫他再去學,不學好本事不許回家。老三彈着口弦四處奔走,窮人們聽了,都不去給财主幹活,财主就來抓他。老三怕連累鄉親,躲進森林。他的口弦聲赢得了黑熊姑娘的愛情,并獲得姑娘父親的厚贈——寶葫蘆。姑娘把葫蘆一倒,雙雙回到故鄉。又倒出房屋、糧食,過上了好日子,與父親團聚。老三從葫蘆裡倒出兩隻老虎,放出去把财主和領主咬死了。後來,天上的惡神把葫蘆收走了,人們又過着貧苦的生活。鄉親們想到葫蘆原是老三彈着口弦找來的,就一齊彈着口弦一代接一代地去找,口弦和口弦調也就流傳到了現在。

故事雖以彈口弦為中心線索,但把矛頭始終對準領主、财主。老三為報母仇而學彈口弦,用口弦聲喚起鄉親的覺醒,不再為領主交租幹活,最後借助于神奇力量懲罰了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作品情節曲折,于悲、怒中兼帶诙諧,充溢着飽滿的鬥争精神,表達出勞動人民戰勝邪惡,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和信心。

注:本文選自和鐘華、楊世光主編《納西族文學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本期為第三編第二章第一節。第三編 “民間傳統大調的産生、作家文學的興起和繁榮時期”的編寫人員是:概述、第二、三章及本編小結:楊世光;第一章:王震亞;第四章第一節:白庚勝、和鐘華、楊世光;第四章第二節:楊世光;第五章:張信;第六章:李世宗(其中第三節由張信執筆,第十節由李世宗、楊世光執筆)、第七章:牛相奎(其中第四節由和方、何密執筆);第八章:牛相奎。

19


版權聲明: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