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感覺國内的文化題材的節目如詩詞大會越來越多。涉及到國内的一些曆史題材電視劇如軍師聯盟,大明王朝,大秦帝國,楚漢争霸制作也越來越精良。國内的古文教育也再加強。連漫畫也有一人之下這種設計大量本土道家文化的内容。
之前看歐美的電影也看到了一些對中國文化的借鑒比如漫威中的莊生夢蝶。
感覺我國的傳統文化發展比很多人想象的好。起碼奪回了大量的國内市場。很多國内本身的深層文化也在用比較好的包裝向外輸出。
這是都是一個自有文化項好的趨勢,并且比很多人以前預測的要樂觀呢?
關于文化輸出這事,其實也可以換個角度來看。
從現實來看,所謂的“文化輸出”并不如大多數人想的那樣,是兩個國家間的平等交流。實際上,在大多數場景中,A國而對文化輸出對于B國來說,往往就意味着一種“文化侵略”。
如果不是擡杠的話,一個人應該會承認,每個人生活的時間和場景都是有限的,你接觸A國的文化多,接觸B國的文化必然就少。一個10年天天看日本動漫的人,跟一個學習中國古代文學10年的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肯定有區别,這是毫無疑問的。
當然,這套邏輯用在互聯網上,就是所謂的“社會總時間”——對很多互聯網廠商來說,哪怕我從你身上賺不到錢,我也要加各種小功能來搶奪你的時間,因為你一旦有空,就很可能用上我的競争對手的産品。
所以在歐美的文化理論中,“文化帝國主義”是一個長期以來被關注的問題。而在目前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最關心的問題,恰恰不是如何搞文化輸出,而是如何不被别國的文化侵略。
或者說,當有些人在羨慕日韓、美國文化成功輸出的同時,也需要意識到,法國、德國、俄羅斯等等這些國家,如今正在發愁的不是自己不能文化輸出,而是面對強勢文化的侵襲該怎麼辦。
畢竟,文化産業既是文化也是産業。從文化的方面來說,它可以改變和提升一個國家的形象;從産業的角度來說,它也可以提供就業機會。
統計時間:2019.1.1 - 2020.1.22
這一點,可以從各國的電影票房榜上看得很明顯。在上世紀60、70年代,歐洲電影在世界上還可以與好萊塢分庭抗禮,但如今打開歐洲各國的電影票房榜一看,幾乎全都被好萊塢電影霸榜。
你總不能說德國沒文化吧?
實際上,盡管很多人習慣性的認為“白人”、“歐美”、“西方”是一個整體,但實際并不如此。在如今歐洲的文化圈裡,對美國文化和好萊塢電影的批判也是一個主流。
回到中國這方面,我覺得很多在這兒動不動讨論中國文化輸出的人,似乎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過去20多年裡,在文化産業這個領域中國實際上是處于相當弱勢的程度。還是以電影票房榜來說,自中國開始批量進口國外電影那個時候算起,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裡,國産電影基本上隻能在國産保護月苟延殘喘,很多人對進口電影占據票房榜前幾位已經習以為常。
20多年這個時間看似不長,但其實也不短,那怎麼說也是整整一代人的時間。
而在過去幾年裡,可以看到的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國産電影在市場上開始崛起。盡管從工業水準來說,國産電影與同等票房的進口電影還是有一定差距,但這已經是一個很難的逆轉。而對照日韓的電影市場來說,本土電影能夠漸漸對抗進口電影,也是其能開展所謂“文化輸出”的一個前提條件。這同時也意味着本國文化工業的逐漸成熟。
當然,以中國目前的文化工業能力,談文化輸出還為之過早。但從近幾年國内文化市場的表現來看,國内文化行業的工業能力是在上升的。在影視領域,我們既有《戰狼2》、《流量地球》這樣的電影重工業作品,《哪吒》、《白蛇》等也代表着在動漫領域制作能力的上升。而放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這其實很難做到——畢竟,全世界能承擔得起1億美元以上投資的電影攝制的國家屈指可數。
至于說國内文化輸出是否有向好的趨勢,目前看來隻能說不确定。一方面,在當下的國際形勢下,文化輸出的難度本身就比以前難了很多,文化上的保守趨勢也讓一些突破變得更難;但另一方面,文化制作能力的上升,也具備着在某個特定時刻影響力爆發的可能。因此,如果隻以“本國文化在國外的影響力”來界定文化輸出的能力,那中國文化的輸出能力大概率不會變強,甚至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内減弱。
然而,如果換個角度來看,所謂的“文化輸出”并不是一個當下最要緊的事情。除了美國情況比較特殊之外,對于日韓這種國家來說,之所以要搞“文化輸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國内的市場容量有限。韓國一共5000萬人,票房最高的電影觀影人次也就是1000萬出頭——按一張電影票50塊錢算,也就是5億的票房,這顯然是不夠的。但對于中國來說,比起關注“文化輸出”,站在國家層面來看,中國本土的文化市場開始崛起——不管是電影、電視劇還是網文,都在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來将同類的進口文化産品擠出,這反而是一種進步。
這同大多數國産的工業品一樣。一開始,整個市場被進口産品占據。之後,國産開始慢慢替代進口商品,國産商品成為主流。但是,在國産商品占據國内主流之後,這個品牌是否一定能出海成功,在國外市場打開影響力?這個答案是不确定的,甚至失敗的概率是很大的。中國能成功出海的企業沒有幾家。然而,無論如何不能否認的是,國産商品能夠替代進口商品本身也是一個值得肯定的成就。
當然更深層次的影響體現在經濟層面。如果一個國家的文化市場是進口産品占主流,那這個國家進口商、經銷商這幾個渠道就把利潤分走了,但本土的影視生産可以滿足本國所需,那就可以提供數百萬甚至更多的就業機會。在這個角度上,中國文化産業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意義也是要肯定的。
如果要給一個确定的結論,那我會說中國的文化輸出過去幾年和未來幾年向好的概率并不大。隻是,我也從來不認為這單純就是審核的鍋——如果一旦說文化輸出不行就是審核的原因,那恐怕除了美國和日韓,剩下的國家文化審核一個比一個嚴格。何況,如果中國搞文化輸出不行就是審核,那事情反倒簡單了——你想寫什麼你覺得在國内不能發的東西,完全可以去外網上發表嘛,外語好的直接寫外語,外語不好的找人翻譯了再發表也行。但迄今為止,海外的華人、華僑、華裔也有幾千萬人了,這已經相當于一個國家的體量,在文化領域有世界影響力的卻寥寥無幾。如果國内出不了有影響力的文化作品是因為審核,那這幾千萬人力也出不了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又是因為什麼呢?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