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談談疾病是怎麼來的。其實我們把健康反過來就是疾病,不健康就是疾病。
《内經》有很多具體的說法。像《素問》的“至真要大論”就講到了“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就是百病都生于“風寒暑濕燥火”。這就是中醫認識疾病跟西醫的差别,西醫認為百病是怎麼生的,病毒啊細菌啊等等,所以要用抗生素抗病毒。中醫怎麼認為?百病從哪裡來?“風寒暑濕燥火。”自然的條件,自然的變化,決定疾病的産生,這就是我們開始講的法于陰陽的整體觀。
還有《靈柩》“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談到了“夫百病之所生者,比起于燥濕、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舉痛論”談到“百病生于氣也”。“氣”實際上就是情志。“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怒就是發怒,喜就是高興。“悲則氣消”,悲是悲傷。“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jiong熱)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這是《素問》“舉痛論”。
下面簡單地來談一談《内經》對疾病由來的分析。
1
生于風寒暑濕燥火
就是外界的氣候會導緻疾病。過去,“風寒暑濕燥火”是純自然的,但是,現在時代有了變化。這個“風”除了自然的之外還有風扇,“寒”除了自然的之外還有空調、冷氣,空調、冷氣也就是燥了,在空調冷氣下空氣就幹燥。這個“濕”可能也有現在的辦法,“火”有暖氣等等,所以現在不但有自然的因素還有人為的因素,這也是影響健康不可忽略的一個部分。現在很多疾病都是在空調的環境中慢慢的産生的。
《内經》裡面講的很清楚,為什麼會有天熱呢?天熱的時候是陽氣發散,陽氣需要發散,陽氣發散就把裡面的陰寒鼓蕩出來。因為人要吃五谷雜糧,人的環境不能夠保證每時每刻都那麼理想,所以裡面會有陰寒,陰寒要借什麼力量發散出去呢?天地的力量,夏天。
夏天來了以後大家的汗毛孔都打開,然後天氣又很熱,再來,大家又要适當的勞作,雖然說“不妄作勞”但是要“作勞”,要有運動,這就要出汗,出汗以後人體的髓道就打通,就把很多的隐患排掉,這是肌體自己在調整,自然需要熱,人身也需要熱,這個時候陽氣向外發散,就把内部的東西帶出來,人要“順”。
所以《内經》裡面講到夏三月是“無厭于日”,夏三月我們最讨厭太陽,但是《内經》明确告訴我們不要讨厭太陽,這就叫作“從之”啊,因為我們需要太陽。可是,現在我們很多人空調開的很低,溫度就變的很低,人的陽氣就往哪走?就往裡走,就不是往外走。這就叫做“逆”啊,因為跟天的道路相反了,“逆之”就災害生。很多疾病怎麼來?這樣來的。所以“風寒暑濕燥火”大家不要小看,是很多疾病的來源,外界環境是會影響人的健康。
2
生于陰陽
生于什麼陰陽?大家現在最能看的到的陰陽就是男女了,男的為陽,女的為陰,陰陽是個大問題。
為什麼《内經》講生于陰陽?剛剛講健康要“法于陰陽”,這裡講生于陰陽是什麼意思?最大的陰陽是男女。男女最大的關系是什麼?夫婦。很多疾病怎麼來?是從夫婦那裡來的。這裡在座的很多都是過來人,沒有結婚的有,可能占少數。結了婚就是有家庭,有夫妻。“陰陽之道,發端乎夫婦”,孔子講的。
陰陽最大的問題就是夫婦問題。這個問題一談、一點大家就很清楚。中醫講:“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陰陽要和諧,也就是夫婦要和諧。現在有幾對夫妻不吵架呀?有,那我們報業集團真是要大力宣傳。現在很多夫婦不是你埋怨我就是我埋怨你,男的猜忌女的,女的猜忌男的。男的出去了,女的在家坐不住,不是相濡以沫,而是相互怨恨,這樣陰陽就不協調。
陰陽不協調是疾病産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很多疾病實際上是由這條路上來的,《内經》點的“生于陰陽”講的是這個問題。夫婦不好了,陰陽不好了,陰陽不和了,那麼生出來的子女,又在這樣一個陰陽不調和的家裡生長,這個子女不可能好。
現在很多父母帶小孩來看病,反複的看。中醫也好西醫也好,治好了以後又犯,實際上根子在哪裡?在父母身上,在陰陽身上。這點是需要大家高度重視的。因為今天沒有時間來多講這個問題,提一提,就是說健康跟這一塊太重要了。和諧的家庭,就是和諧的陰陽,就是“陰平陽秘”,“精神”就“乃治”,形神才能夠健康。這點弄不好,吃再多的保健藥都沒用,什麼口服液都不好使。
“生于陰陽”還是一個就是性行為的過度,這一點也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特征。現在的風氣不像過去那樣,過去的性行為隻限于夫妻,用佛教的觀點講叫“正淫”,但是現在不這樣,滿世界的邪淫。住賓館就知道,賓館裡到處都放了性用品,有幾對夫婦是到賓館裡過性生活的?都是些亂七八糟的關系,這個是危害心身健康的,需要檢點,男女都需要檢點。不要圖一時之快,這個是叫做積不善,這個不但影響你們本身的夫妻關系,而且影響子女。
你不要覺得社會好像提倡這個,黨中央是沒有提倡,但是整個社會風氣好像在提倡,這是個大問題,這是要禍及子孫的,我在這裡可以很負責的說,這個不但會影響到我們這一生的身心健康,還會影響到子孫的身心健康,你嫖了娼,你看你的後世絕對要有做娼的。孔子說的很清楚啊,你願意你的女兒去做這個事情嗎,不願意,所以逢事要三思。這是《内經》講的“生于陰陽”。
3
生于喜怒
生于喜怒,就是生于情志,情志是很影響健康的,情志是什麼?
實際上我們剛剛講到的:“天有五行禦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思恐。”所以為什麼說人要法于陰陽呢?人跟天地是一個整體,人的情志實際上就相似于天地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所以這個情志太過或者不及都會影響健康。“寒暑燥濕風”是外五行,外五行可以緻病;那麼“喜怒思憂恐”就是内五行,内五行也可以緻病,尤其我在這裡要向大家介紹一個學問。
屏幕上的人物是王善人,王善人是王鳳儀,王鳳儀可能在座有很多人熟悉,是東北的一位老人,1937年就去世了,這是一位農民,一字不識的農民,可是非常了不起。他類似于中國禅宗史上的六祖,六祖也是一字不識,但是後來徹證本性,對中國的禅宗有巨大的貢獻,寫有《壇經》。王鳳儀也非常了不起,也是大徹大悟,但是他的方式跟六祖不同,他的方式是去幫助最底層的民衆,尤其是幫助婦女,在他的學問裡有一門很重要的學說,研究我們的情志、我們的心性、我們的心理行為跟疾病的關系。他有很深切的體驗,然後把它上升為一門學問。
我們的心理行為直接影響健康,至少有百分之五十的疾病是由心理行為不健康造成的,不健康的心理行為王鳳儀歸納為五點:
第一點就是怨,怨人,喜歡埋怨人。“你怎麼搞的啊,我這個水早就已經喝完了幹嘛不給我倒來啊,你居什麼心呐!”就是埋怨;
第二是恨。咬牙切齒,“我恨死你了”,尤其女同志可能喜歡這句口頭禅;
第三,惱,惱火;
第四,怒,男同志容易發怒;
第五,煩。現在很多T恤上還寫個“煩”字,這是要把病寫在身上。
王鳳儀總結了這五點“怨恨惱怒煩”是導緻一切疾病的重要因素,他做了很細的區分。怨導緻什麼疾病,恨導緻什麼疾病等。往往怨人的容易得消化系統的疾病,就是脾胃的疾病,怨是屬土的,這個是毫厘不差的。我在清華大學訪問的時候開始接觸到這個學問,那個時候可以說我非常震動,我才知道我根本不叫醫生,最多半個醫生還不是很好的醫生。
接觸到這個學問以後,才明白過去隻知道治“形”,隻知道“健”,不知道“康”,這叫什麼醫生,所以自己很羞愧。于是我利用在清華訪學的這一年,多次到東北去,因為這個學說發源于東北,也盛行在東北,去真正的訪問,現在東北還有一些智者在身體力行,然後為人療病,利用這門學問治好無數的病,我也知道為什麼我脾胃不好,我是長期脾胃不好,但現在好起來了,還沒完全好,為什麼?因為我是喜歡怨人的人,今天我夫人來了,可以說她是最大的受害者。因為離得越近的人就受傷害越大。
王善人的這門學問講人死在哪裡呢?死在近人身上。誰跟你最近?跟你睡覺的那個人最近,不是父不是母,父母生下來最多陪你睡到三歲四歲,以後一輩子誰和你睡覺,你老婆你老公和你睡覺。因為太近啦,怨恨惱怒煩都容易産生,我最喜歡怨人,所以脾胃長期不好,吃什麼藥都不管用,好了,又壞。後來才找到是這個原因,慢慢的去調整,去克服這一點,要從根子上去認識,脾胃才一天一天好起來。大家要知道脾胃是後天之本,健康之源,這一點很重要。
恨人,就傷“心”,循環系統的疾病跟恨是有決定關系的。這裡失眠的病人有沒有?你們檢查一下你們内心的這個恨。過去我們講階級仇階級恨,現在沒有了。現在就有夫妻恨,同事恨,保證有。這門學問我可以說毫厘不差,大家隻要敞開心扉,保證是這樣。恨是屬心循環系統。
惱,呼吸系統,肺。
怒,就是肝系統,肝膽。怒包括悶怒、郁怒、大怒都是,中風這些,中風在中醫也是屬于肝這個系統裡面的。
煩,女同志喜歡講“煩死人”。對不起,腎就有問題,生殖系統就有問題,煩這個因素直接傷腎。
這是很博大的一門學問,對于人生很有益處的一門學問!這門學問我們去把握了、去思考了、去實行了,不但對我們自身對我們家庭,對整個單位乃至整個國家都有益處。《大學》裡面不是講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嗎?這門學問就是告訴我們怎麼修身,身修了,家才能齊,家齊了單位才能齊,國家才能治。這是一門大學問,今天也就是介紹一下,網上有他的很多東西,大家可以去查。
4
生于飲食
飲食包括食量的問題、飲量的問題,尤其現在飲酒的同志,“感情深一口悶”,這個對身體不好。包括“寒溫無節”,大量進食生冷、冰凍的東西,這個不好。尤其現在什麼東西都是冰凍的,這個會損傷人的陽氣。人的陽氣對于生命來說太重要了,不要輕耗。救都救不及,補都補不及,你還老去傷害它。
冷飲是西方人發明的,中國人的體質和西方人的是不同的,這就是法于陰陽啊,西方是收的,東方是散的,一散,内裡面的陽氣就露;西方是收的,裡面的陽氣就盛,他可以耐生冷,我們是不能耐生冷的,不宜吃太多冰凍的東西。
另外一個就是葷素的問題。葷素也要有節。我是素食,可是現在吃素食的你就感覺到出去很不方便,尤其出去開會,比如我現在來到報社還好辦,小範圍做幾個素菜,出去幾百個人開會,不會為你專門做素菜。大家的飲食習慣太葷了,而人是葷素都要有,我們的生理告訴我們,草食動物的腸和齒跟肉食動物的腸和齒是不同的,這是一個客觀的指标。肉食動物都是伶牙俐齒,都是尖的齒,我們的四個門牙就是肉食動物的尖齒;素食動物都是平牙,我們除了這四顆尖齒之外都是平牙。我們有三十二顆牙齒,二十八顆是平牙,四顆是俐牙,這就是我們該吃多少葷該吃多少素的标準,大家自己去計算。
5
生于居處
居處也是有影響,居處的環境實際上就是風水。過去認為這個是迷信,這是決對錯誤的,有沒有風水?肯定有。
隻要有中醫就有風水,風水跟中醫是一個道理,它就講五行。怎麼進氣,門窗的走向,納什麼氣,就是陰陽,這就是五行,沒有絲毫迷信。人身是一個小天地,人身就是五行,人的五行的秉受是不同的,所以居住的環境,這個陰陽協不協調,五行相不相合,它會影響在這個環境裡面居住的人他的心、他的身。所以“生于居處”很重要的一點是講的是這個問題。
剛剛講的也就是“寝處”,也就是跟睡眠有關系。起居,這裡我稍微談一下,今天也沒有時間多講,睡眠很重要。人生的睡眠實際上是一個補充陽氣的過程。我們剛剛講到陽氣是人的命根,陽氣靠什麼補充,陽氣耗散的途徑很多,像我現在在這裡講話是耗陽氣的,大家在這裡聽課也耗陽氣的,行、動、一切思維都在耗陽氣,舉手投足都在耗陽氣。耗陽氣的途徑很多,可是補充陽氣的途徑很少,幾乎就靠睡眠。所以睡眠幾乎是養陽氣的唯一的方式,你說重不重要,也就是養命的唯一方式,所以這個睡眠太重要了,大家真是不要等閑視之。
“起居有常”就是講的這個問題。這個“常”就是講的跟陰陽合拍、跟四時合拍、跟天地合拍。現代科學實際上也證明了這一點。我這裡提到陳玉琴老師,我在很多地方都介紹她的言論,陳老師很了不起,自己是一個工人,因為自己生病以後,靠醫院解決不了,西醫解決不了,也沒有運氣碰到好的中醫,也解決不了。最後走投無路,靠自己。靠自己怎麼辦?自己跟自己按摩。神奇般的把自己的病按好了。按好以後試着幫别人按,慢慢的,通過二十多年的實踐總結出了很寶貴的健康理念。她這個健康理念有兩大法寶,今天在這裡介紹給大家。
6
一大法寶是睡眠
為什麼要早睡?剛剛我們講到了居處是要“有時”,睡眠是要“有時”,為什麼要有時?因為天地的陽氣是在這個時候潛藏,在腎所主的這個時候,是人的亥、子、醜,就是冬天是腎所主,那冬天就是老曆的十、十一、十二月。一天裡面也有冬天,一天的冬天是什麼時候?亥時、子時、醜時,用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就是晚上九點到淩晨三點,這個是腎所主的時候,這是一天裡面的冬天,這個時候是需要藏的。
我們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體最好的藏的狀态是什麼呢?睡眠。在睡眠狀态下就養精就蓄銳,陽氣就獲得很好的補給,就可以持續發展,人的生命就可以持續發展。現代的醫學就講,這個很奧妙,傳統醫學也認識到這點。中醫講腎是主骨的,骨生髓,髓生血,造血是在骨髓系統,骨髓是由腎所主的,而腎什麼時候工作呢,冬季工作,也就是一天的晚上九點到淩晨三點鐘,在腎當班的時候才造血,腎在怎樣的狀态下才當班?腎要人體處在藏,睡眠的時候才當班,要強調在這個時段裡一定要睡覺,睡覺了腎就能夠主骨、生髓、就生血,陽氣就能夠得到補給。
如果在這個時候不睡覺,錯過了,對不起,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當然你也睡八個小時,你的這八個小時跟我的這個就不一樣。現代人習慣于夜生活,顯然這個是有悖天道的,這一點希望大家真正的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調整自己的睡眠,“得道天助”。
我們很忙,怎麼辦?我們可以早一點起來幹活。今天我們聽到兩位領導說深圳的同志習慣于睡懶覺,這個不好,違反自然,這個可以調整,健康在大家自己身上。陳老師的意見,如果實在做不到的,那麼你的雙休日就拿來早睡,九點鐘就睡覺,就等于一個禮拜五天在透支總有兩天給你補啊,如果那兩天休息了以後一放開就熬到三四點,然後睡到十一、二點那更加完蛋,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7
另外一個法寶,是敲膽經
這個也是我廣為介紹的一個法寶,很好。因為陽氣要得到補充就要有來源,拿什麼補充呢?五谷雜糧補充,通過脾胃的運化轉化成精微,人的消化至關重要的是要靠什麼啊?膽。現代醫學也認為整個消化膽汁起到決定作用。
所以通過敲膽經就能夠保證消化吸收這個渠道很通暢。人吃進去的東西都能夠消化吸收,而且對減肥的效果也很好。怎麼敲?我在這裡做一個示範,人的膽經是從這裡(頭部)一直到下面(腳部),側面,但是我們不需要所有的都敲到,陳老師跟我們總結了,就敲這一段,屁股這一段到膝蓋這段就行,以前我們小孩子犯了錯誤為什麼老打屁股呢?這有利于健康。就是(力量)一定要透進去,兩邊都要打,這個非常有好處,很簡單不花錢呐。
隻要你持之以恒,很多健康就回到你身上來,尤其愛美的女同志,減肥效果很好,為什麼?因為膽汁管脂肪的消化。怎麼敲?一天敲兩三次,這個分治療和保健,如果真正有肝膽疾病的,這個是立竿見影。我見到的很嚴重的膽的疾病敲上一段時間就不痛了,真正有疾病的,你敲就發狠點敲,時間長一點,沒有病光是保健的,就敲緩一些。老人,敲緩一些,年輕人可以多敲敲。
一個早睡,一個敲膽經,陳玉琴老師的經驗,基本上很多疾病都可以治得好。當然内心還要有快樂充實。
真正的健康屬于大家自己、真正的上工屬于大家自己,但是有一個前提,這些道理都很簡單,實際上飲食也好,起居也好、勞逸結合也好,大家都知道,但是拜托大家一定要去身體力行。比如說敲膽經也很簡單,可是如果我們不去身體力行,就像這樣一個簡單的東西我們也沒有辦法做到。所以,隻有我們去行了,我們才能夠得到。
作者簡介
劉力紅,廣西中醫藥大學經典中醫臨床研究所首席教授,曾師從于李可、盧崇漢等名醫大家,著有《思考中醫》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