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高質量親子陪伴怎麼做?五大方法教你做好親子陪伴!

提到親子陪伴,很多家長懂得其重要性,高質量的親子陪伴不僅要要充足的陪伴時間,而且更要注重陪伴質量。那麼,到底如何做才是高質量的親自陪伴呢?小編今天帶給各位家長五個親子陪伴的好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各位家長。

高質量親子陪伴

01 家長要學會等待

我們回想一下和孩子相處時的情況,很多時候家長往往是很着急的那一個:孩子話沒有說完,就給孩子接話;孩子說話慢,着急的幫他解釋他想說的内容;看見孩子做手工、玩玩具太慢了,總是出手幫助孩子做完……

在成人的思維裡,我們覺得這些事情so easy,孩子做的事情很容易去做。但是我們要知道,對于一個3-6歲的孩子來說,可能這些事情并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他們需要去協調他們的四肢,他們需要去開拓他們的思維,他們需要去認清這件事。孩子從感覺到知覺再到思維模式,再從語言的方式中表達出來,是要經過很多的認知加工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成人就很快呢?那是因為成人的認知加工已經自動化了。就像我們騎自行車,你不用再想先蹬哪一隻腳,再蹬哪一隻腳,你不用再想什麼時候去刹車,這些行為都已經自動化成潛移默化的行為了。

但是孩子不行,他們就是在不斷嘗試練習的過程中,才能把這些行為自動化。這個自動化過程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家長要學會等待。因為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一下子能夠形成習慣的,它一定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磨合才能夠形成。比如我們在和孩子建立良好作息時間時,往往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實驗,孩子晚上幾點睡才能起床時比較有精神,孩子睡前讀什麼故事能夠較快入睡,早上用什麼方法能夠有效叫孩子起床……這些磨合的過程啟示就是行為習慣建立的過程。如果家長沒有耐心,好的行為習慣往往較難建立。

因此,家長要學會等待,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不斷暗示自己:先别着急說話,先别着急過去,先别着急給他想法、給他建議,停一停,看看孩子需不需要我的幫助,看看孩子希望我怎樣幫助他。耐心的等待在陪伴中非常重要。

等待孩子的選擇

02 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聽他的安排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其實都是家長在安排孩子的日常。比如早上起來穿什麼衣服,往往孩子沒有選擇的餘地,因為着急上幼兒園、着急上班,家長往往按照自己的意願拿出一件給孩子穿;比如在外出給孩子選購玩具的時候,往往孩子選擇的家長都不太喜歡,總是以各種理由不給購買或者換其他的,這就出現了有的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走的情況……

其實,這些行為所表現出來的都是我們不尊重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長說了,難道什麼樣的事情都要尊重他?由着他嗎?當然不是。小編認為,涉及到紅線原則的事情當然家長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但是一些可以讓孩子選擇,不會造成較大後果的事情,完全可以給予孩子較大的選擇權。

可能孩子選擇的結果不盡如人意,不是我們期望的結果,比如孩子看了哈利波特,會要求騎着掃帚出去;比如小女孩冬天會選擇漂亮的裙子……這些選擇可能不正确,但是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感受選擇的後果:騎着掃帚的孩子會受到路人奇怪目光的注視,冬天穿裙子的女孩會凍得瑟瑟發抖……用結果來告訴孩子選擇的正确性,這種尊重會讓孩子感受到平等、尊嚴和自由的快樂。

我們常說一句話:尊重是相互的。其實我們觀察周邊的孩子,那些和爸爸媽媽相處的非常好的、感覺特别懂事、聽話的孩子,往往是家庭中把尊重看得比較重的。因為隻有你尊重孩子,他才會信任你,才會聽你的安排。

因此,家長不要總是安排孩子,而是多聽聽孩子的安排,不要總是幫助孩子選擇,而是多尊重他的選擇。

尊重孩子

03 家長不要總是說no

有興趣的媽媽可以統計一下,在你一天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會說多少個no。可能你會很驚訝,原來一天的陪伴中,媽媽會說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no!

有的媽媽說,我是因為孩子不聽話、太調皮才說no!但是媽媽們要注意,我們對調皮的概念需要重新審視。如果你的孩子所有的行為語言都是按照你的要求做出來,說出來的,你會不會覺得他不真實?他像一個機器人,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自己的表達、沒有自己的行為,你會不會覺得他有問題?因此,調皮并不是我們說no的原因。

家長們應該審視自己,改變自己說話的方式。比如,你想說:你不要玩水,你可以說:你可以在哪兒玩水;你想說:你不要現在吃糖,你可以說:你什麼時候才可以吃糖;你想說:你不要爬高會摔下來,你可以說:你爬高的時候叫一下媽媽,我可以保護你一下。你看,換個說法,意思一樣,但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拒絕,而是你的愛。

不要總對孩子說no

04 家長要每天拿出至少30分鐘陪伴孩子

現代社會節奏越來越快,很多家長因為工作忙的原因,把孩子交給祖輩看管,每周隻能陪孩子一天時間,或者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陪伴孩子,孩子興緻剛起,家長就要忙其他事情,留給孩子的隻有失望和沮喪。不管家長有多忙,每天拿出至少半小時時間,全身心投入陪伴孩子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有的媽媽會說,我是全職媽媽,一整天都在陪着孩子,但是我的孩子還是很沒有安全感,見了人也不敢叫,總是躲在媽媽身後,甚至媽媽上廁所不讓關門,一定要在外面看着,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其實,之所以要拿出至少30分鐘全身心陪伴孩子,就是不希望把家長的情緒帶入到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知道,雖然一整天媽媽都在陪着孩子,但是各種家務事、瑣事都會影響到媽媽的情緒,當媽媽帶着焦慮、着急的情緒陪伴孩子時,孩子是會感受到的。比如,睡前親子閱讀是很多家長都在做的事情,但有的效果很好,有的效果很差。那些效果很差的,無一不是陪伴中家長沒有全身心投入,嘴巴在閱讀,心中卻在想着别的事情,甚至有的還在刷手機、看小說,即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樣的閱讀,孩子會覺得你不重視,隻是當成一種任務,而缺少了閱讀的興趣。

因此,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不管是全天都在管理孩子的全職媽媽,還是上班族,一定要拿出至少30分鐘的時間,放下手機,遠離電視,全身心投入的和孩子的遊戲、閱讀中去,隻有這樣的陪伴才是孩子真正喜歡的陪伴。

每天至少30分鐘陪伴孩子

05 陪伴過程中一定要讓爸爸參與進來

我們發現,很多親子陪伴都是媽媽在陪孩子,爸爸陪伴的時間相對較少。其實,孩子在3歲之前,媽媽的陪伴是主要的,但是3歲以後,随着孩子運動能力、抗挫能力的增強,爸爸的陪伴愈發顯得重要起來。

由于性别不同,媽媽的陪伴更加細心、耐心,大小事情事無巨細,比如穿什麼衣服,能去哪裡,不能去哪裡,出門往往大包小包。但是爸爸呢,他們更加的敢于冒險,放任孩子去一些危險的地方或者做一些危險的動作,以此鍛煉孩子的膽量和勇氣。

我們不能說哪一種陪伴更好,而是随着孩子不同年齡段的發展需要不同的陪伴。3歲之後的孩子更多需要爸爸這樣的陪伴,雖然有可能受傷,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種成長。

因此,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把爸爸拉進來,不要讓陪伴缺失了另一半。

爸爸參與陪伴活動

現在很多家長都非常注重親子陪伴,但小編認為,除了上面的五種方式可以提升親子陪伴的質量以外,還有更重要的一種特質,就是要學會堅持。很多家長興緻起來了,就陪孩子各種瘋玩,心情不好,就把孩子打發到一邊。這種情緒化的陪伴會讓孩子感覺他并不是很重要,心理受到很大的傷害。因此,家長如果想要做好親子陪伴這件工作,就一定要能夠堅持下去,每天至少30分鐘,比起随性的陪伴來更為高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