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以陽為本。有陽則生,無陽則死。陽與寒不兩立,陽旺則寒祛,寒盛則陽衰。從臨床來觀察,凡是陽旺之人,其髒腑和諧,氣血和暢,百病不生。反之,凡是寒盛之人,其髒腑機能下降,氣血不暢,容易百病叢生。
我們要養生,即是養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活力源于陽氣,由此說,養生其實也是養陽。養陽就要避寒,而寒氣内滞會導緻諸多不适,進而造成疾病。
那麼,寒氣會導緻哪些症狀呢?以下詳細羅列寒氣所導緻的症狀,讀者可對照症狀來分析自己是不是體内有寒。
其一,從面色來看,若面色發白、發青、發暗、發黑即意味着體内可能有寒。寒屬陰,通于腎,其色為黑。由此說,面色越是發暗,就代表寒氣越盛。
其二,從舌象來看,舌苔發白,代表體内有寒濕。若舌大齒印,意味着陽虛。陽虛往往容易寒凝。
其三,反複發作口腔潰瘍,往往與體内有寒相關。因為寒凝于下,導緻陽氣浮于上。這往往是上熱下寒之象。
其四,口臭時若舌苔發白,代表體内有寒。口臭多屬胃火,其苔當黃。若苔白,則是中焦寒凝,虛火上浮。
其五,咳嗽時痰是稀白的,代表體内有寒。寒則痰涎偏稀,熱則痰涎偏濃,一望即知。
其六,流清鼻涕,代表體内有寒。反之,若鼻涕黃厚,往往是有熱象。
其七,流出的汗是涼汗,代表體内有寒。陽加于陰謂之汗。陽旺則汗熱,陽衰則汗涼。
其八,愛打噴嚏,特别是早上起來,遇風噴嚏不斷,代表體内有寒。素體有寒,更兼外寒侵襲,則内外勾結,就容易出現此類症狀。
其九,感冒發熱時感覺冷,代表體内有寒。明明發燒,但感覺冷,這是體質偏寒,此時其發燒往往不會是高燒。若體質偏熱,則容易出現高燒,往往伴有大渴、大汗、脈洪大。
其十,受寒或吃點寒性食物則腹痛、腹瀉,代表體内有寒。這是中焦虛寒的表現,當溫飲溫食,并注意保暖。
十一,手腳長年冰冷,代表體内有寒。凡是有寒,往往會有冷的感覺。所以,感覺冷多可從溫陽祛寒論治。
十二,腳踝浮腫,代表有寒。寒盛則陽衰,陽衰則氣化功能下降,導緻水濕留滞,形成水腫。
十三,受寒則四肢關節疼痛、頸肩酸痛、腰酸背痛等,都代表有寒。疼痛的部位越多,時間越長,代表體内寒氣越重。《内經》明言:“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寒邪侵襲于經脈内外,導緻經脈凝澀而血少,脈氣留止而不通,不通則痛。
十四,久病多寒。久病則正虛,正虛則寒氣易生。從臨床來觀察,多數慢性疾病都存在着陽虛陽滞的病機。
……
寒邪傷陽,陽虛則患病。由此說,寒邪影響生命與健康,所以,我們要重視避寒。如何避寒呢?
一則,穿衣保暖,特别是降溫天氣,要注意防寒。二則,飲食當溫,溫則寒氣不生。對于陽虛寒盛體質者,當少吃或不吃多數寒涼水果、冰淇淋、剛從冰箱取出的食物飲料等等。三則,及時用灸。艾灸最能溫陽通陽。古人有謂,艾灸能:“壯固根蒂,保護形軀,熏蒸本原,卻除百病,蠲五髒之痛患,保一身之康甯。”四則,及時中醫調理。可以服一些溫陽通陽的湯藥,即有祛除寒邪,恢複陽氣之功。比如,四逆湯、當歸四逆湯、大建中湯等等,都可随證選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