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溫通胸陽散寒止痛方治療肺癌胸脅痛之陰寒凝滞型。
1 、陰寒也可導緻肺癌胸脅痛的發生。
《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氣病》篇中對此型的論述有類似内容的專門記載,并提出了“ 陽微陰弦” 的說法。原文有雲:“ 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則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 陽微” 是上焦陽氣不足,胸陽不振之象。“ 陰弦” ,是陰寒太盛,水飲内停之征。“ 陽微” 與“ 陰弦” 同時并見,說明病機乃為上焦陽虛,陰邪上乘,邪正相搏,胸陽痹阻。徐彬《金匮要略論注》說:“ 最虛之處,即是容邪之處也。” 由于上焦陽虛,水氣痰飲等陰邪便乘虛而居于陽位,所以原文說“ 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
曆代醫家對此有過很多論述,如徐彬《金匮要略論注》:“ 此言治病當知虛之所在,故欲知病脈先審脈中太過不及之形。謂最虛之處,即是容邪之處也。假令關前為陽,陽脈主陽,陽而微虛也。關後為陰,陰脈主陰,陰而弦虛邪也。” 周揚俊《金匮玉函經二注》:“ 痹者,痞悶而不通也。經日:通則不痛,故惟痛為痹。而所以為痹者,邪入之,其所以為邪入者,一先虛也,故日:脈取太過不及。不及為陽微,太過即陰弦,陽虛故邪痹于胸,陰盛故心痛,仲景自己申說甚明。乃知此症總因陽虛,故陰得以乘之,設或不弦,則陽雖虛而陰不上千可知也。然胸痹有微甚之不同,則為治吲辦異,微者但通上焦不足之陽,甚者且祛其下焦有餘之陰。” 尤在泾《餘匮要略心典》:“ 陽微,陽不足也;陰弦,陰太過也。陽主丌,陰主閉,陽虛而陰幹之,即胸痹而痛。痹者,閉也。夫上焦為陽之位,而微脈為虛之甚,故日責其極虛。以虛陽而受陰邪之擊,故為心痛。” 吳謙《醫宗會鑒》:“ 脈太過則病,不及亦病,故脈當取太過不及而候病也。陽微,寸口脈微也,陽得陰脈,為陽不及,上焦陽虛也;陰弦,尺中脈弦也,陰得陰脈。為陰太過,下焦陰實也。凡陰實之邪,皆得以上乘陽虛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胸痹之病輕者,即今之胸滿,重者,即今之胸痛也。”
前文已述,罹患肺癌後,痰涎水飲之類病邪停聚體内,寒邪困遏而陽氣不運,痰涎水飲等陰邪,乘着上焦陽虛,上踞胸膈間,阻遏氣機的升降,氣機受阻,胸陽不展,故胸脅疼痛,諸陽受氣于胸中而轉行于背,背為胸之府,邪濁閉塞胸中,導緻胸背前後之氣不能相互貫通,所以可能出現胸痛徹背。而内停寒飲随氣上升,則發生咳嗽,陰邪盤踞,阻遏氣機升降出入,則出現喘息,上下升降之氣不能連續,可見呼吸短促。
2、臨證以薏苡附子散、烏頭赤石脂丸為主治之方。
此型患者出現的特征疼痛徹背,感寒痛甚,胸悶氣急,心悸喘息,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治療時應以溫痛胸陽,散寒止痛為要,《金匮要略》書中薏苡附子敞、烏頭赤石脂丸為其代表方,而臨證之時,亦可與栝樓薤白白酒湯、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用。
1) 、薏苡附子散治以溫裡祛濕、散寒止痛。《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氣病》篇有雲:“ 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方中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功可溫裡祛濕,散寒通陽止痛。由于人體陽氣與寒濕交争,若寒氣勝則陽氣被郁,因此,病勢急而疼痛劇烈:如果陽氣行,則氣血奔集,與寒邪調和,疼痛便可緩解。這一緩一急,反映出寒濕邪氣時聚時散,呈現發作性,治宜溫經散寒,除濕止痛,方用薏苡附子散。本方薏苡仁、附子均能逐痹。薏苡仁除濕宣痹,可逐風濕之痹。附子溫陽逐寒濕之痹痛。薏苡甘淡,性清涼,有助寒之痹,故用附子之溫性以制薏苡之寒性,兩藥合用,溫涼相和,辛甘合化,共成扶陽通痹、祛寒逐濕止痛的功效。痛勢急迫,用散劑,取其藥力厚而收效迅速。實驗證實,薏苡仁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其水醇法提取物對小鼠實體瘤S180和肝癌H22有明顯抑瘤活性,薏苡仁具有抗腫瘤增效作用。其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集中體現在鎮靜、鎮痛、抑制多突觸反射、降溫與解熱上 。而附子,則被證實對小鼠腺癌75.Lew is腫癌和大鼠W256癌均具有活性。對中樞神經系統,附子具有顯著的提高痛阈與鎮痛作用。
2) 、烏頭赤石脂丸治以逐寒止痛,峻逐陰邪。《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氣病》篇中雲:“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方中蜀椒一兩,烏頭一分,附子半兩,幹姜一兩t赤石脂一兩。功可逐寒止痛,收斂陽氣。
“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是心窩、胸脅部疼痛牽引到背,背部疼痛又牽引到心窩,形成心背互相牽引的疼痛症狀。《素問· 舉痛論》曾說:“ 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血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于心,則相引而痛。” 寒勝則痛,陰寒彌漫,痼結在心背前後,那就不但心痛徹背,而且背痛徹心。《心典》以為這是陰寒之氣逼滿陽位所緻。再以藥測證,本證尚有四肢厥冷、脈象沉緊等。顯然,本病是陰寒痼結,寒氣攻沖之證,治宜溫陽散寒,峻逐陰邪,方用烏頭赤石脂丸。
本方以烏頭、附子、川椒、幹姜一派大辛大熱之品,峻逐陰寒而定痛,烏頭、附子同用者,因烏頭長于起沉寒痼冷,溫經去風;附子則長于治在髒寒濕,使之溫化。由于陰寒邪氣侵襲心背内外髒腑經絡,故同用之以振奮衰微之陽氣,驅散寒邪。然恐辛散太過,反耗正氣,故于溫熱藥中,伍以一味赤石脂,實寓深義:其性甘、酸、澀、溫,一則可固澀心陽、收斂陽氣。與烏頭等品同用,使辛之走散驅邪而不耗正,使辛熱藥散寒而不傷陰。” 。蓋《神農本草經》謂能“ 補髓益氣” ,《本草綱目》謂能“ 補心血” ,《長沙藥解》日:“ 護心主而主痛楚。” 二則填塞胃腸,鎮納中氣,使大劑量辛溫藥液留戀胃中,氣血疆界之亂得正,寒去而正不傷。以蜜為丸,一可緩藥力之峻猛,延長藥效,再則解烏頭、附子之毒。“ 先食服” 之服法是取胃中空虛,便于吸收,效力更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