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方名一看,就讓人眼前一亮。哎呦不錯哦,救肺诶!
所以還是那句話,要想混的好,名字很重要。
有時候我真的也想起點類似于這樣的标題……
震驚!6歲孩童下陰出血,竟是父母沒注意這點!(不是開玩笑,前段時間真治了幾個這樣的病例)
喂不好孩子不長個,你憑什麼說自己是合格的爸媽!
7天斑點淡化氣色紅潤,辛勞寶媽重變大美人,竟是吃了這個……
嗯…真這麼寫标題的話…想想還真有點尴尬。
但是……又有點……小激動?
咳咳,扯遠了,回到這個藥方。
這個方的名字起的,其實是有講究的。
中醫理論裡面,有一句話,總結肺和脾的生理很貼切。
叫做“脾喜燥惡濕,肺喜潤惡燥”
有時候記住一句話,勝過千言萬語。這就是法門,所謂不傳之秘。
理法方藥,明白理法了,用藥不至于偏太多。
有指導思想的排兵布陣,和雜牌軍肯定不一樣的。
治療大法,思路。脾喜歡幹燥的環境,厭惡濕潤的環境。這點前面我講脾胃那塊的時候反反複複強調N多遍了,濕最容易影響脾胃,所以一定要注重濕對于脾胃的影響。
肺則是相反,喜潤,惡燥。
啥意思呢?就是肺喜歡濕潤一點的環境,不喜歡幹燥。(但是不要學死了,以為喜歡潤就弄很多濕的東西去給它,還是有個度的,太濕肯定有痰了)。
我上次講有些痰(也要看痰的性質,濕痰盛的肯定不行)化不掉的時候,可以考慮加點潤的藥,也有受這的影響。
大家想象一下自己的呼吸道,從鼻子,到氣管,到肺,你要不停的呼吸,是不是和外界空氣接觸最多的?
大家學過物理吧?要讓一個水快速蒸發掉,有幾種方法?
1:增加溫度。2:增加接觸面積。3:加快空氣流動速度。
彭大夫初中的物理知識隻能想到這麼多了。
所以你看,肺系統和空氣接觸面積大,又有空氣流通,要有濕潤的分泌物去淨化空氣裡面的壞家夥,是不是要消耗水分?如果水分少了,甚至外界有熱,或者你自身有熱,是不是更消耗了?
越是易消耗的,就越是需要的,萬事如此。
所以空氣幹燥的時候,它們是不是就難受?
所以為啥有一種治療方式,叫霧化吸入,要用水氣的形式去給藥?
明白了吧。
說回咱們今天這個方子。
其實前面講的2個方子,和今天這個,在我的理解中,都有人體内水液代謝産生問題的因素,需要的,供不上了。那咱就要用一些能幫忙供上的藥,來讓這個肺系統恢複正常的生理功能。
清燥救肺湯,出自,清代喻嘉言的《醫門法律》。
一共有9味藥,桑葉,杏仁,人參,阿膠,麻仁,石膏,麥冬,枇杷葉,甘草。
用于溫燥傷肺,氣陰兩傷。
你看,還是溫+燥,但是邪氣太厲害了,傷到肺了,于是出現了身體受損,正氣不足的表現(氣和陰都被傷到了)。
各種幹的表現,加上呼吸系統受損的表現。
肺受刺激,咳嗽都是小的,甚至會可能出現咳嗽伴喘,咳嗽帶血,乃至胸悶,胸脅痛,等等嚴重情況。
所以損傷就比前面說的輕證要重。用的藥也開始有所不同,開始用到一些補益類的藥物了。
簡單給大家解一下這個方子:
桑葉+杏仁+枇杷葉:宣發肅降,止咳化痰。
麥冬+麻仁+阿膠:養陰,潤燥。特别是阿膠養陰血,滋膩的嘛。
人參+甘草:補氣,養中(脾土)。
石膏:清熱。
書上說這個方子是宣,清,潤,三法并用。
我看是:宣,清,潤,補,四法并用。
宣:針對外來病邪,宣發就是趕出去。
清:這時候有熱在裡面,自然要清熱。
潤:燥熱之邪,傷津耗液,幹燥那麼明顯,肯定要滋潤一下啦。
補:其實這個我覺得不是絕對的。如果因為前面治療不當,失治誤治導緻病情沒有及時得到解決,出現了身體受損的表現時才需要用。
這個方子,劑量上,我一般用6~15g,按原書比例調整。兒童3~9g。痰多的可以加貝母,瓜蒌。
方裡有這麼幾個地方,有點講究。
一,用的是經霜後的桑葉。這點現在難搞,給你好桑葉就不錯了。
二,要真阿膠。嗯……你看我以前寫過啥,清代的醫書就有說這些問題了。中藥市場質量問題,我有時候也挺無奈。不過陰沒有傷的很厲害的,帶血啥的,可以不用阿膠。我一般是幹脆不用。
三,石膏煅後用。這個我覺得無所謂,我都是用生石膏。清末民國有個醫家叫張錫純,寫了本《醫學衷中參西錄》。他認為石膏不是大寒之品,大量使用無妨。我自己總結,外感病短期使用,放膽即可,無需瞻前顧後。
然後有一點,頻頻熱服。這個服藥方法要強調一下。
次數可以多一點,不要喝冷的。我覺得還是蠻重要的。
總結下,如果咳嗽,幹,熱的表現明顯,甚至咳嗽出現了帶血,胸悶,胸痛,有身體受損,正氣不足,氣虛,陰虛的表現,就可以用到這個方子。
(偷偷告訴你們,我調理肺癌放化療後的病人,就喜歡用這個做打底方加減變化——癌細胞,放化療都是傷正氣的,又是肺系統,表現确實很多會出現上面我說的那些。你要是用的好+時來運轉有患者宣傳,說不定就治癌症名動一方了)
就扯這些吧,燥到這就差不多了,下周寫痰多的咳嗽。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