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有濕要如何應對?
想要除脾濕,其實方法是比較多的。若是要将其精簡總結,可将其總結為4個字“吹幹濕氣”。
濕氣要如何吹幹?
有這麼一個真實的醫案,有這麼一位40來歲的男性,他時常感覺頭暈、犯迷糊、時不時的還有心慌、心悸的感覺,胃裡總是脹滿不适,偶爾還感覺胃内有氣上竄。與此同時,睡眠質量以及食欲都不太好,整個人顯得較為乏力。而且,在勞累後,心悸心慌的症狀會加劇。進食後,胃内竄氣的感覺也會比較明顯。而且,肚子裡偶爾還有腸鳴之聲。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症狀出現?
患者做了很多檢查,醫生都告訴他,沒什麼大問題,就隻是“神經官能症”而已。
患者在初診時,其舌苔有些厚膩,脈象有些弦滑,腹内時不時地有氣上攻,且心慌心悸。
于是醫生就給了一個配伍,桂枝三錢,白術兩錢半,澤瀉兩錢,代赭石兩錢半,茯苓兩錢半,甘草一錢半。結果患者在用完兩劑後,症狀就大有緩解,再用到五劑後,所有症狀都已平息。
這其中有什麼道理?
首先,患者的舌苔較為厚膩,脈象也有些弦滑,其次就是食欲不振,有噜噜的腸鳴聲,而且,患者還時常有胃部不适的感覺。
以上種種迹象表明,患者屬于脾虛有濕。
若是我們的脾胃中焦有痰濕聚集,就會有一個顯著的特征,那就是總感覺腹内有氣往上竄。這也正是中醫常提到的“水飲上逆”。
胃部有脹滿感,同時還有氣上攻,以及心慌心悸、頭暈、時常犯迷糊,這些症候表現,我們都可以将其看作為“水飲上逆”的表現。
此時要如何應對?
為此,我們在調理時,就需要把這上逆的水飲給鎮攝下去,就是說,隻需要把中焦的濕邪化散掉就可以了。
再回到配伍裡,組方裡用到的代赭石,主要就是用以鎮攝上逆的水飲;用澤瀉來利水祛濕;而後面的幾味藥茯苓、桂枝、白術、甘草就是苓桂術甘湯的配伍。
而苓桂術甘湯則是出自于《金匮要略》。它主要用于溫化水飲、健脾利水。這其中,桂枝可以溫陽化氣;茯苓則是能健脾利水;白術則可以健脾燥濕;當然,這裡面最為精妙的就是,在這裡用到了桂枝。用桂枝能行陽氣。
若是陽氣能通行無阻,那麼水濕就得以化散。這就好比一根打濕的毛巾,用吹風機反複地吹熱風,很快就能吹幹一樣。
因此,用行陽化氣的桂枝,在這主要就是起到“吹幹水濕”的目的。因此,上述的配伍,和一般的除濕方劑相比,其特點就在于它能行氣溫陽。因此,我才說,用桂枝的陽熱之性,來“吹幹”我們中焦的濕氣。
總體來看,對于當下的我們來說,存在脾虛有濕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而這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時常胃脹、胃内有氣上竄、呃逆、心慌心慌、消化不良等表現。很多人不太明白這其中的道理,遇上了,就是一句“
”就打發了,同時還沒有好的應對方法。
其實,這在中醫看來,以古名醫仲景記載于《金匮要略》的溫陽化飲之法,就可以完全應對。因此,我将其分享出來,是希望大家遇到此類症狀能有一個更廣闊的認識。
下一篇
《虞美人》...等 四首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