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227.大秦艽湯詳解研讨

227.大秦艽湯詳解研讨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方劑學.《中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經驗資料後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大秦艽湯藥方的詳解和研讨,供有緣人對症選藥方 
         
組成;秦艽9克 甘草6克 川芎6克 白芍6克 細辛1.5克 川羌活3克 防風3克 黃芩3克 石膏6克 吳白芷3克 白術3克 生地3克 熟地3克 白茯苓3克 川獨活6克 
加減;
1.如遇天陰,加生姜以祛風溫陽散寒;
2.心下痞,加枳實以行氣消痞。
3.若無内熱,可去黃芩、石膏、生地;
4.若表證不明顯,可酌減細辛、白芷、防風之類。
主治;顔面神經麻痹、缺血性腦卒中等屬于風邪人中經絡者。對于部 分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亦可使用本方,有祛風除濕,養血清熱,通絡止痛之效。 1.中風  2.風濕熱痹痛 外風入中經絡之證。以口眼?斜,外風語,熱痹。風邪初中經絡證。口眼喁斜,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風邪散見, 不拘一經者。
大秦艽湯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
[異名] 秦艽湯(《校注婦人良方》卷3)。
[組成] 秦艽三兩(90g) 甘草二兩(60g) 川芎二兩(60g) 當歸二兩(60g) 白芍
藥二兩(60g) 細辛半兩(15g) 川羌活 防風 黃芩各一兩(各30g) 石膏二兩(60g)
吳白芷一兩(30g) 白術一兩(30g) 生地黃一兩(30g) 熟地黃一兩(30g) 白茯苓一兩
(30g) 川獨活二兩(60g)
[用法] 上锉。每服一兩(30g),水煎,去滓溫服。
[功用] 祛風清熱,養血活血。
[主治] 風邪初中經絡證。口眼喁斜,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風邪散見,
不拘一經者。
[病機分析] 本方适用于中風中經絡之證,其特點是雖有口眼喁斜,半身不遂之
症,但不伴意識障礙。《醫方集解。祛風之劑》稱本方為“六經中風輕者之通劑也”。風
邪中人,每因氣血虛虧,而邪氣得以乘虛而人。風邪入侵面部經絡,則經絡氣血為之痹
阻,筋肉失養,故不用而緩,無邪之處,氣血運行通暢,筋肉相對而急,緩者為急者牽
引,故口眼喁斜。風邪人中舌本和四肢之經絡,氣血通行受阻,妨礙人體正常之功能,
故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謂風性彌散,其中經絡,往
往數經并中,故症狀變化多端,此亦風性主動之一義也;臨床不可膠柱于邪在太陽則惡
寒發熱,邪在少陽則寒熱往來,邪在陽明則但熱不寒等。
[配伍意義] 針對氣血虛虧,風中經絡,氣血痹阻之證,治宜祛風通絡為主,配伍
益氣、養血、活血之品,以調其裡,使風邪外解,氣血調和,筋脈得養,則諸症自愈。
方中以秦艽苦辛而平,祛風除邪,通經活絡為君,《名醫别錄》卷2謂其“療風,無問
久新,通身攣急”, 《本草綱目》卷13則謂其善治“手足不遂”。配伍羌活、獨活、防
風、細辛、白芷諸辛溫之藥為臣,能疏散宣通,進一步加強秦艽祛風通絡之功,其中羌
活主散太陽之風,可治“賊風失音不語……手足不遂,口面喁斜”(《重修政和經史證類
備用本草》卷6);白芷主散陽明之風;防風為諸風藥中之走卒,能随風所引而無所不
至以祛之;獨活祛風止痛,善治下部之痹,與羌活之善治上部之痹相合,則可宣通周身
之痹;細辛則長于祛風散寒,所謂“芳香最烈……内之宣絡脈而疏百節,外之行孔竅而
直透肌膚”(《本草正義》卷5)。配伍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則四物湯存焉,、可補血
活血,作為佐藥,其意義有三:一是本方證有血虛存在,劉完素謂“血弱不能養筋,故
手足不能運動”;二是風邪侵淫血脈,易于損傷陰血,血虛生燥,更使筋脈失于濡養;
三是方中君臣藥皆祛風之品,其性多燥,伍用四物可養血柔筋,使祛風不傷陰血。配伍
白術、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以助氣血生化,達到補氣生血之目的;同時本方配伍補氣
之品,既針對正氣虛虧,招緻風邪人中之因,又能使風邪去而正不傷,寓有扶正祛風之
意,亦為佐藥。配伍黃芩、石膏、生地清熱,其中黃芩、石膏清氣分之熱,生地則涼血
和營清血分之熱;三藥為風邪郁而化熱或兼夾熱邪而設,并可監制諸祛風藥溫燥助陽化
熱之弊,亦作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兼作使藥。諸藥配伍成方,共奏祛風清熱,養血通
絡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以祛風通絡藥為主組方,配伍養血、活血、益氣之品,對正氣
虛虧,風邪初中經絡,氣血痹阻之證,可标本兼顧。氣血同治,則病自安痊。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所治中風,乃外風人中經絡之證。以口眼喁斜,舌強不語,手
足不能運動,神志清醒,病程較短,并兼有外風證者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原書謂如遇天陰,加生姜;心下痞,加枳實。天陰加生姜,可祛風溫
陽散寒;心下痞加枳實,可行氣消痞。此外,若無内熱,可去黃芩、石膏、生地;若表
證不明顯,可酌減細辛、白芷、防風之類。
3.本方現代可用于顔面神經麻痹、缺血性腦卒中等屬于風邪人中經絡者。對于部
分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亦可使用本方,有祛風除濕,養血清熱,通絡止痛之效。
[使用注意] 凡中風屬于内風引起者,不宜使用本方。
[源流發展] 《醫方集解》認為本方出自《機要》,故有相當一部分醫家均踵其說。
<機要》者,蓋《活法機要》之簡稱也,一般認為乃元.朱震亨門人所編述;其實,早于
《活法機要》的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即載此方,治療“中風,外無六經
之形證,内無便溺之阻格,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屬血弱不能養筋者。”因此,
大秦艽湯的方源應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然而,也正因為《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的這段話,便招緻了明代張介賓的诘難:“(大)秦艽湯雖有補血之藥,而寒散之劑居其
半。夫既無六經之外邪,而用散何為也?既無阻隔之大邪,而用寒何為也?寒散既多,
又果能養血氣而壯筋骨乎”(《景嶽全書》卷10)?的确,劉完素所列主治與方中配伍用
藥不相吻合。因此,明代吳昆關于本方治療“中風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風邪
散見,不拘一經者”(《醫方考》卷1)的論述,就基本成了大多數醫家認識本方主治病
證的共同點。至于明、清以來,因對中風的病因認識,每從内風立論,故大秦艽湯不可
避免地受到了一些醫家的否定,如上述張介賓之言。此外,《世醫得效方》卷13之大秦
艽散,治療中風,風痰壅盛,四體重著等症,亦從外風立論,其組成系大秦艽湯去當
歸、白芍、生地、熟地、白術、細辛、石膏、白茯苓、獨活,加條參、枳殼、赤芍、桔
梗、前胡、桑白皮、天麻、防己、荊芥、木瓜、川牛膝而成。此方祛風清熱,而舍大秦
艽湯養血之功,轉為宣肅肺氣,強筋健骨。
[方論選錄] 、
1.虞抟:“此方用歸、芎、芍藥、生熟地黃以補血養筋,甚得體。既曰外無六經之
形證,但當少用羌活、秦艽,引用以利關節。其防風、獨活、細辛、白芷、石膏等藥,
恐太燥而耗血。雖用此,川芎止可六分之一。尤宜加竹瀝、姜汁同劑最好,達者詳之。”
(《醫學正傳》卷1)
2.吳昆:“中風,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此方主之。
中風,虛邪也。許學士雲: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用驅風養血之劑兼而治之。用秦艽
為君者,以其主宰一身之風,石膏所以去胃中總司之火,羌活去太陽百節之風疼,防風
為諸風藥中之軍卒。三陽數變之風邪,責之細辛;三陰内淫之風濕,責之苓、術。去厥
陰之風,則有川芎;去陽明之風,則有白芷。風熱幹乎氣,清以黃芩;風熱幹乎血,涼
以生地。獨活療風濕在足少陰,甘草緩風邪上逆于肺。乃當歸、芍藥、熟地者,所以養
血于疏風之後,一以濟風藥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醫方考》卷1)
3.張介賓:“大秦艽等湯,在《機要》、《發明》俱雲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内無
便溺之阻隔,如是血弱不能養筋,宜養血而筋自榮,以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主之。夫
秦艽湯雖有補血之藥,而寒散之劑居其半。夫既無六經之外邪,而用散何為也?既無阻
隔之大邪,而用寒何為也?寒散既多,又果能養血氣而壯筋骨乎?”(《景嶽全書》卷10)
“按此湯(大秦艽湯),自河間、東垣而下,俱用為中風之要藥。夫既無六經之外
證,而胡為用羌、辛、防、芷等藥?既内無便溺之阻隔,而何用石膏、秦艽、黃芩之
類?其為風寒痛痹而血虛有火者,乃宜此方耳。”(《景嶽全書》卷54)
4。汪昂:“治中風手足不能動掉,舌強不能言語,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 《經》
曰:掌受血而能握,足受血而能步,又脾主四肢。脾虛血弱,不能榮筋,故手足不掉
也。舌為心苗,腎脈連舌本,心火盛而腎水衰,故舌本木強也。六經形證,謂口開、手
撒、眼合、鼻鼾、吐沫、遺尿、直視、頭搖諸證也。此則外無六經形證,内無便溺阻
隔,為中經絡中之稍輕者也。此六經中風輕者之通劑也。以秦艽為君者,祛一身之風
也。以石膏為臣者,散胸中之火也。羌活散太陽之風,白芷散陽明之風,川芎散厥陰之
風,細辛、獨活散少陰之風,防風為風藥卒徒,随所引而無所不至者也。大抵内傷必因
外感而發,諸藥雖雲搜風,亦兼發表,風藥多燥,表藥多散,故疏風必先養血,而解表
亦必固裡。當歸養血,生地滋血,芎勞活血,芍藥斂陰和血,血活則風散而舌本柔矣。
又氣能生血,故用白術、茯苓、甘草補氣以壯中樞,脾運濕除,則手足健矣。又風能生
熱,故用黃芩清上,石膏瀉中,生地涼下,以共平逆上之火也。劉宗厚曰:秦艽湯、愈
風湯雖皆有補血之藥,而行經散風之劑,居其大半,将何以養血而益筋骨也?天麻丸養
血壯筋骨,庶幾近理。喻嘉言曰:此方既雲養血而筋自柔,何得多用風燥藥?既雲靜以
養血,何複用風藥以動之?是言與方悖矣。偶論三化湯、愈風湯及大秦艽湯,皆似是而
非者。昂按:此方用之頗衆,獲效亦多,未可與愈風、三化同日語也。此蓋初中之時,
外挾表邪,故用風藥以解表,而用血藥、氣藥以調裡,非專于燥散也。治風有解表、攻
裡、行中道三法。内外證俱有者,先解表而後攻裡是也。若愈風解表而風藥太多,三化
攻裡而全用承氣,則非中證所宜矣。”(《醫方集解.祛風之劑》)
[評議] 虞抟的方論肯定了大秦艽湯用歸、芎、芍藥、地黃以補血養筋,但對使用
羌活、秦艽、川芎的藥量和使用防風、獨活、細辛、白芷等易傷陰血提出了異議,可供
參考。吳昆對大秦艽湯主治證和配伍意義的分析,均為中正持平之論。張介賓對中風的
認識系從内風立論,力倡所謂“非風”之說,因此,其對大秦艽湯祛散外風以治療中風
的诘難,正是這一觀點的體現。中風的外風、内風之争,由來已久,張氏之論為我們提
供了一個典型的事例。汪昂既分析了大秦艽湯的主治和配伍意義,頗多可取;又對劉宗
厚、喻昌的議論作了再評議,認為中風之初,外挾表邪時,用此方“風藥以解表,而用
血藥、氣藥以調裡”,是對大秦艽湯立法原則的高度概括。
[驗案舉例] 中風 《中醫藥研究》 (1989,5:45):某女,50歲。1985年12月
診。患者自覺周身不适,繼而左側肢體酸麻癱軟,急至醫院就診,用西藥低分子右旋糖
酐等,配合針灸治療,并邀中醫會診。症見:神志清楚,左肢體癱瘓,口眼歪斜,二便
正常,口幹微渴,舌質紅,苔薄白,脈浮細弦。辨證為外邪留竄經絡,脈道不通,氣血
逆亂所緻。治以祛風清熱,活血通絡。大秦艽湯(原方原劑量)去白術、熟地,加紅花
12g、丹參12g、僵蠶12g、牛膝12g、天麻lOg。經用上方半年,症狀基本解除,3年來
随訪未見複發。
按語:本例中風從外風論治,用大秦艽湯加減治療半年而愈,說明大秦艽湯治療中
風的價值應引起重視。
[臨床報道]
1.中風 使用大秦艽湯化裁治療中風37例,取得較好療效。以大秦艽湯原方為基
本方,結合以下加減法:風邪挾熱留竄經絡,氣血瘀阻,脈道不通,去白術、熟地、獨
活,加紅花log,丹參、僵蠶、川牛膝、菊花各12g;風邪挾寒留竄經絡,加桂枝、木
瓜各12g,全蠍9g,僵蠶lOg;體虛邪中,緻偏枯不用,去羌活、獨活、細辛、生地、
石膏,加黃芪、雞血藤各30g,黨參18g,天麻10g,杜仲、枸杞、川牛膝各12g;風邪
挾痰留竄經絡,緻血脈痹阻,氣血逆亂,其偏熱者,去熟地、生地,其偏寒者去石膏、
黃芩、生地,均加半夏、川牛膝、僵蠶各12g,天麻9g。服藥30劑為1個療程。療效
标準:各種中風症狀消失,肌體恢複如前者為痊愈;主要症狀消失,生活能自理者為基
本痊愈;主要症狀有好轉,卧床患者能下床扶杖活動,生活能勉強自理者為顯效。結
果:服藥12劑痊愈者3例,2個療程痊愈者8例,3—4個療程痊愈者8例,5—6個療
程痊愈者12例。總有效率為91.88%l”。
2.風濕熱痹痛 采用大秦艽湯治療風濕熱痹痛15例。患者主要表現為關節紅、
腫、痛、熱,活動不便,反複發作,且與天氣變化有明顯關系,舌質紅,脈數或滑數等
症。部分患者實驗室檢查血沉增快。經用大秦艽湯祛風清熱,除濕活血,兼扶正氣之治
療。結果:5例痊愈,1O例顯效,所治病例全部有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