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了解一下“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的秦艽。
今天我們來學習祛風濕熱藥中的秦艽。
《本草綱目》曰:'秦艽,手足不遂,黃疸,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之濕熱也。陽明有濕,則身體酸痛煩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
首先了解一下祛風濕熱藥的概述部分。
祛風濕熱藥祛風濕熱藥大多辛苦寒,辛散苦洩寒能夠清,故多具有祛風勝濕、通絡止痛、清熱消腫等作用,适于治療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等證。
但是經過适當的配伍,溫經散寒的藥可以治療風濕寒痹。
首先來學習一下第一味藥,秦艽。
秦艽的秦是與産地有關,主産于甘肅、陝西一帶;艽是因為龍膽科植物的根都是扭曲的,像麻花的形狀。
秦艽具有祛風濕、止痹痛、清濕熱、退虛熱之功。
因為秦艽可以祛風濕止痹痛,而且藥性平和,故用于寒熱新久,各種風濕痹痛,尤其适合治療熱痹,為風藥中之潤劑。
《名醫别錄》曰:“療風,不問久新,通身攣急。”
另外秦艽通經絡,和蕲蛇比較相似,除了治療風濕痹證,還常用于治療中風後遺症,可配伍升麻、葛根、防風、芍藥,代表方劑是秦艽升麻湯。
另外,秦艽可以止痛,可治療多種疼痛證,包括牙痛、外傷疼痛等等。
秦艽還可以清濕熱,治療濕熱黃疸可單用也可配伍大黃、栀子、茵陳蒿等使用。
秦艽最後一個功效是退虛熱,常配伍補陰藥,因為陰虛内熱的原因是陰虛。
什麼是陰虛内熱中醫認為機體在正常狀态下,陰陽保持在平衡狀态,但是由于某種原因導緻的陰液不足,就會出現火旺的臨床症狀,陰指的是體内液體,包括血液、淚液、唾液、内分泌、油脂等。當陰液不足時,就會出現内熱,上火症狀。
機體陰液不足而出現口幹、鼻幹、咽幹、眼幹、皮膚粗糙、頭發幹枯,還容易發脾氣、上火、失眠多夢、頭暈、腰膝酸軟、夜間盜汗、手足心發熱、心率增快、舌質紅少苔等,陰虛内熱的臨床表現。
陰虛體質的人要通過什麼方法可以進行調理呢?飲食上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煎炸燒烤等性溫燥烈之品。同時避免熬夜、劇烈運動和在高溫酷暑下工作,适宜做有氧運動。
秦艽與胡黃連非常相似,兩者既可退虛熱,也可清濕熱,對陰虛發熱兼有濕熱内阻者,胡黃連和秦艽均為首選藥。
總之,秦艽辛散,苦瀉,微寒清熱,其質偏潤而不燥,前人謂之為“風藥中之潤劑”,固風濕痹證無問新久,或偏寒偏熱,均可配伍應用。
因其既能夠祛風濕而治痹證,又能夠通經絡而止痛,又能夠退虛熱以除骨蒸,故治療風濕痹證,以濕從熱化伴有身熱,關節紅腫或者陰虛低熱不退者更為适宜,并能夠利小便導濕熱外出,以緻濕熱黃疸。
下面将秦艽與防風、地骨皮做一簡單比較:
秦艽與防風均為散而不燥之品,有散風勝濕之功。但是秦艽又能夠退虛熱,防風又能夠解表。
秦艽與地骨皮均能夠清熱除蒸,但是秦艽偏于清邪郁伏,地骨皮偏于涼血退蒸。
小結:
秦艽[qín jiāo] 是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治風濕關節痛、結核病潮熱、黃疸等症的主藥之一。
在青海尤以黃南産的秦艽質量最佳。是我國重要的傳統中藥之一,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秦艽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
禁忌:
久痛虛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①《本草經疏》:'下部虛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②《藥性論》:'畏牛乳。'
③《本草從新》:'大便滑者忌用。'
④《本草彙言》:'凡病陰虛血燥,精竭髓衰之證,非配大劑滋養藥不可。'
秦艽做法指導:
1、凡風濕熱痹,症見發熱關節紅腫疼痛者,可與赤芍、防己、忍冬藤等清熱除濕藥配伍。
2、凡勞傷陰虛,骨蒸潮熱,顴紅盜汗,消瘦乏力者,可與柴胡、鼈甲、知母、地骨皮、青蒿等配伍。
3、凡濕熱瘀滞,身目發黃小便黃赤者,可與茵陳、黃芩、栀子、大黃等配伍。
下一篇
經方:雞矢白散(抽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