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蘇名校聯考卷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藝術是什麼?藝術家通過藝術去追求什麼?這是一個基本的美學問題,也是美學史上一直争論不休的問題。在中國美學看來,既然自然物象都是由“氣”構成的,都是像人體一樣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生命體,那麼,藝術描述自然,就不隻是描述自然的形式,而是通過形式表現自然物象的生機和生命。五代畫家荊浩給繪畫所下的定義是:“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何謂“真”?“真”就是事物的本真形态。為了說明“真”,荊浩又提出了和“真”相近的範疇——“似”。“真”不是“似”。“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盾俱盛”。“似”隻有其形無其“氣”,“真”則既有形又有“氣”。繪畫不能空陳形似,而應當“氣質俱盛”,表現物象流蕩不息的生命。這是中國人對于繪畫藝術的基本觀點。所以謝赫标舉繪畫“六法”,首其要者,就是“氣韻生動”。關于“氣韻生動”,徐複觀先生把“氣”歸結為陽剛之美,把“韻”歸結為陰柔之美,原則上并沒有錯。但從根本上講,對于“氣韻”,還須從中國人的基本宇宙意識方面理解。“氣”是“生物之具”,萬物都由“氣”而構成。但“氣”又不是構成事物的直接材料,構成事物的直接材料是“質”。“氣”是流蕩于“質”中的動态的東西,是事物的血液。沒有“氣”,物隻是材料的堆積和拼湊,隻是死物。
在中國人看來,物之所以為活物,就是因為其中有“氣”。或者說,中國人認為物是由“氣”構成的,所以物都不是死物而是活物。這種“氣”體現在人物身上,就是一個人的氣質、風采,就是一個人的儀容、神氣,就是一個人的風姿神貌,這就是“韻”,就是“神”。水畫、風景畫要突出“氣”,那麼,人物畫所要突出的則是“韻”,是“神”。唯其如此,“氣韻生動”就成了中國人對于繪畫藝術的基本認識和基本追求。所以徐渭說:“不知畫病不病,不在墨重與輕,在生動與不生動耳。”按照“氣韻生動”的要求,畫山就要畫出山的氣勢,畫松就要畫出松的風姿,畫竹就要畫出竹的骨氣,畫馬就要畫出馬的豪駿,畫人就要畫出人的神韻,這是中國繪畫藝術的基本精神。認為藝術是用以表現客觀物象本自固有的生機、生氣、神韻和情趣的,這是中國人對于藝術的基本認識。這種認識,就其根源來講,就在于中國人“天人同構”的宇宙意識,就在于中國人對于自然物象所持的獨特态度,就在于中國人以一種“天人同構”的态度對待一切、直觀一切。
既然自然物象本是富有生命,本是“氣韻生動”的,而藝術所要表現的正是物象的“氣韻”,物象的生命,所以藝術就應當取法自然,追求自然,就應當“同自然之妙有”。
(摘編自羅安憲《“天人同構”與中國傳統美學精神》)
材料二:
每涉及儒家哲學,一種普遍流行的觀點認為,儒家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今人彭富春以為,中國哲學可以概括為“天人共生”,從“天人合一”的境界論中跳脫出來,此是從人之現實存在狀态的角度而言,亦即中國文人士大夫自古以來的生活狀态就是一種“天人共生”的狀态,一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生活态度,不過多地強求自己,亦不避世不為,悉皆随時随命而動。但此種說法并未究其根本,“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天人境界在形而上學的基礎上依然是一片空白。今竊以為,此種基礎恰是一種“天人同構”。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孔子哲學的“天人同構”的基礎——形而上學,在孔子哲學以及儒家哲學的問題與實踐演變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正是這種天人之際的矛盾推動着儒學以及儒學實踐的不斷加深與轉化,這一基本結構在儒學不同發展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先秦時以如何完成這一構建為主,秦漢時期又以如何在實踐中實現這一結構為主,魏晉時期又以這一結構如何融化吸收佛老學為主,宋明時期又以如何在更加徹底意義上重構這一結構為主,明末清初又以如何回歸這一結構本身為主,清一代又以具體考證這一結構的特征為主,民國以來這一結構在西學的沖擊下基本喪失殆盡,随之而來的是整個中國社會結構,文化特征與人之心理結構的劇烈轉變,自此儒家這一“天人同構”的基礎形而上學特征便不複存在。
(摘編自 閑止《從“天人合一”到“天人同構”——對孔子哲學的一種結構性考察》)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項是( )
A. 在中國美學史上,對“藝術是什麼”這一問題,美學家們始終沒有達成基本共識。
B. 在荊浩看來,對于繪畫來說,抓住事物的本真形态要比描摹自然的形式更為重要。
C. 把“氣”歸結為陽剛之美,把“韻”歸結為陰柔之美的觀點并沒有抓住對象的實質。
D. 儒家思想是我國古代占統治地位哲學思想,它的目标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2.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作者用因果推理,由自然物象與“氣”的關系推論出藝術要表現對象的生機與活力
B. 材料舉引五代畫家荊浩給繪畫的定義來佐證美學家們對藝術的本質長期争論不休。
C. 為了形象地闡釋“氣”和“質”的關系,作者采用了比喻說理的方式,通俗易懂。
D. 作者列舉不同時代的儒家思想的變化,論證了孔子哲學的“天人同構”的演變過程。
3. 根據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說法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氣”是構成萬物的重要條件,但是若沒有“質”的存在,那麼“氣”的存在也就失去依托。
B. 隻要是個活人,那麼他或她就應該有氣質、風采,有儀容、神氣,有風姿神貌。
C. 中國人對于繪畫藝術的基本認識,和中國人“天人同構”的宇宙意識密不可分。
D. 藝術之所以要取法自然,追求自然,是因為自然物象原本富有生命,“氣韻生動”。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論及“天人同構”,但論述的角度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5. 關于繪畫,荊浩說要“氣質俱盛”,而謝赫說要“氣韻生動”。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1~5題答案】
【答案】1. C 2. B 3. D
4. 材料一以繪畫為例,主要論述“天人同構”思想對中國藝術的影響。材料二從儒家思想的發展曆程,主要論述“天人同構”思想是“天人合一”的理論基礎。
5. ①荊浩的“氣質俱盛”是強調繪畫的“真”,要能表現物象流蕩不息的生命;②謝赫的“氣韻生動”主要是強調繪畫要能表現客觀物象本自固有的生機、生氣、神韻和情趣;③不管是“氣質”,還是“氣韻”,兩者都強調了繪畫要體現物象的生命,藝術要取法自然,追求自然。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A.“始終沒有達成基本共識”錯,這是機械理解“也是美學史上一直争論不休的問題”,後文多次強調中國繪畫藝術的基本認識,例如“在中國美學看來,既然……那麼……”。
B.“抓住事物的本真形态要比描摹自然的形式更為重要”錯,文中是“繪畫不能空陳形似,而應當'氣質俱盛’”,選項将兩者割裂開來并對立起來。
D.“目标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錯誤,“目标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隻是一種普遍流行的說法,通過“今竊以為,此種基礎恰是一種'天人同構’”“自此儒家這一天人同構’的基礎形而上學特征便不複存在”可知,材料二中作者表示否定。
故選C。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B.“佐證美學家們對藝術的本質長期争論不休”錯誤,證明的觀點不是“美學家們對藝術的本質長期争論不休”,而是藝術要“通過形式表現自然物象的生機和生命”。故選B。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觀點态度的能力。
D.“是因為……”錯誤,根據材料一最後一段“既然自然物象本是富有生命……所以藝術就應當取法自然,追求自然”可知,“取法自然,追求自然”是因為中國人對藝術的基本認識——藝術是用以表現客觀物象本自固有的生機、生氣、神韻和情趣的。故選D。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内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中說中國繪畫藝術的基本精神“認為藝術是用以表現客觀物象本自固有的生機、生氣、神韻和情趣的,這是中國人對于藝術的基本認識。這種認識,就其根源來講,就在于中國人'天人同構’的宇宙意識……”,以繪畫為例,主要論述“天人同構”思想對中國藝術的影響。
材料二“一種普遍流行的觀點認為,儒家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今竊以為,此種基礎恰是一種'天人同構’”“這一基本結構在儒學不同發展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從儒家思想的發展曆程,主要論述“天人同構”思想是“天人合一”的理論基礎。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荊浩認為“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強調繪畫的“真”,“繪畫不能空陳形似,而應當'氣質俱盛’,表現物象流蕩不息的生命”。
根據“按照'氣韻生動’的要求……這是中國繪畫藝術的基本精神。認為藝術是用以表現客觀物象本自固有的生機、生氣、神韻和情趣的,這是中國人對于藝術的基本認識”可知,謝赫的“氣韻生動”主要是強調繪畫要能表現客觀物象本自固有的生機、生氣、神韻和情趣。
根據材料一最後“既然自然物象本是富有生命……而藝術所要表現的正是物象的'氣韻’,物象的生命,所以藝術就應當取法自然,追求自然”可知,兩者都強調了繪畫要體現物象的生命,藝術要取法自然,追求自然。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生命
劉建超
他掙紮了幾十分鐘,覺得隻是徒勞,巨大的暗流推得他距岸邊越來越遠。他索性平靜地浮在海面上,随着海浪漂流,岸邊漸漸變成了一條線從眼前消失。
天,暗下來,蔚藍的大海收起炫麗的姿色,一抹沉黑。天空如一張灰色的網,罩着四際,罩着他的心。
這次水下攝影的計劃,他籌備了好幾天,可是下水後的捕捉卻總不能令他滿意。他有些焦急,滿腦子都是點線面的交錯,卻不知遊離了設定的區域,海浪暗湧将他推向深海。
他開始并不緊張,也不在意。他在海軍陸戰隊當過兵,海上生存訓練他總是優秀。他知道,現在最重要的是保存體能,潛水服可以讓他保持身體的熱量,他盡量減少活動,像一塊漂浮在水面的木頭。
望着漆黑的夜空,失落失意讓他歎了口氣。退役後,他進了一家廣告公司,認識了做文案的姑娘瑤瑤。瑤瑤清新靓麗,開朗活潑,睜着大大的眼睛聽着他講陸戰隊的故事,新鮮地一驚一乍,咯咯咯笑起來像清脆的風鈴,叮叮當當地就敲開了他的心門。
海上起風了,浪大了,氣溫在下降,陣陣寒意襲來。海浪的咆哮似乎要撕碎他,随時都有可能将他吞噬。他緊張起來,他感受到死亡在向自己逼近。他不斷地調整着姿勢,調整着呼吸,在駭浪中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
想點愉快的事情吧,這個夜晚很難熬。愉快的事,愉快的事就是瑤瑤過生日。那次在酒吧,他和瑤瑤兩個人拼歌,輸了就喝一罐啤酒。他滿肚子的軍歌,瑤瑤哪裡是對手,喝得酩酊大醉。送瑤瑤回住處,瑤瑤不讓打車,非要他背她回家。瑤瑤的臉貼在他的脖後,呼出的氣息暖暖的、癢癢的,在他臉前漫遊。
開心的日子總是很短暫。公司裡一個搞攝影的白臉喜歡上了瑤瑤,窮追不舍。白臉有自己的特長,攝影拿過全國獎,給瑤瑤拍出的照片就是和别人的不一樣。白臉帶着瑤瑤去采訪采風,在一次采風中,白臉鑽進了瑤瑤的帳篷。
他結結實實地賞了白臉一拳,離開了公司。白臉捂住紅腫的臉哭着喊;瑤瑤喜歡我,有本事,你也拿一個全國的獎!
他還真的就背起了相機,他不服氣,他當過陸戰隊員的雙眼還能尋找不出最美的畫面?
他從浪湧中醒來,天已經亮了,他四周望望,一片浩瀚汪洋。太陽很刺眼,赤熱的陽光炙烤着他,沒吃沒喝,體力消失得很快。嘴唇幹裂,手也泡得腫脹。他有些絕望,他不知道自己還是否能堅持下去。打起精神,他又環顧四周,海面漂浮的能入口的植物都在嘴裡咀嚼,包括一條腐魚。他拿起挂在脖子上的相機,茫然地望着一片天,一片海,身下一片藍,眼前一片藍,有幾隻海鳥在翺翔。
他攝影的技術提高很快,他的攝影作品也大大小小得過幾個獎,可就是沒有拿到全國的獎。他不服氣,為了這次全國的攝影大賽,他選了一個不熟悉的海域下了水。為了自己的那麼點自尊,那個面子的虛榮,竟然将自己陷入了命懸一線的窘境。
他的臉上起滿了水泡,嘴唇幹裂滲着血絲,手背手心的皮膚開始脫落。他處在半昏半醒的狀态,他覺得自己的靈魂已經遊離了他的身體,他開始出現幻覺。落日在海的盡頭收回了最後一抹光亮,他又進入了一個黑暗。還好,今晚的夜空中有星星。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想起這首歌,想起瑤瑤那晚和他喝酒,也唱過這首歌,他臉上露出笑容。他從來沒有覺得夜空中的星星和他這麼親近,他竟然能聽到星星密密匝匝的說話聲。一顆流星滑過天際,人死了能化作一顆流星,給觀賞星空的人帶來一瞬間的驚喜也是美好的結局。名利、地位、金錢、财物算個什麼東西,都是身外之物。他覺得死也是個很簡單的事情,隻要把頭埋進海水,深深地吸一口氣,所有的世間凡塵就随之消失,他艱難地翻過身,把頭紮進水裡,憋着氣望着黑洞洞的深海,突然,眼前出現了戰友,出現了瑤瑤,出現了白臉,他們都在鄙視他,嘲笑他是個膽小鬼。生命是可貴的,怎麼能輕易揮霍?生活是美好的,怎麼能遇到挫折就放棄追求,有勇氣活着才是高尚。他擡起頭躍出海面,深深喘口氣,對着夜海一聲長吼。
他從昏迷中醒來,又是一個早晨,迷茫的眼前是剛剛升出海面的太陽,海面泛着紅鯉般的波浪。忽然,成千上萬條不知名的魚兒躍出海面,迎着朝陽盡情歡舞,那壯觀的情景,讓他仿佛置身于仙境,置身于海市蜃樓。他本能地舉起相機,按下快門。
他在海上漂流的第四天,被過往的船隻救起,幾乎沒有了生命迹象的他竟然頑強地活過來了。他的攝影作品《生命》獲得全國大賽的金獎。新聞媒體采訪請他談談獲獎感受,他隻說了兩句話:敬畏生命,擁抱大海。
他把獲獎作品贈給了瑤瑤和白臉,瑤瑤剛剛凸起的肚子裡正孕育着一個健康可愛的小生命。
(有删改)
6. 下列對這篇小說相關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小說第二段寫大海顔色由“蔚藍炫麗的姿色”變成“一抹沉黑”,既是寫自然實景的變化,也是寫小說主人公心境發生了變化。
B. 小說主人公為完成“水下攝影的計劃”,下水後“卻總不能滿意”,為其進入不确定區域,陷入困境的情節做出合理鋪墊。
C. 小說主人公曾在“海軍當兵”,“海上生存訓練總是優秀”的軍隊生活經曆,使其長時間在海上漂浮卻最終脫險的結果合情合理。
D. 小說主人公在面對困局時,馬上意識到面臨生死攸關的危險,但他一直激勵自己,從始至終都沒有放棄對生命的希望。
7. 下列對這篇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文中用較多的筆墨描寫小說主人公在海上漂浮過程中的外貌和心理,這些描寫有力地塑造出人物頑強勇敢的形象。
B. 小說主人公因攝影“沒有拿到全國的獎”不服氣,為了攝影大賽而涉險,從而突出了“應該拒絕虛榮”的主題思想。
C. 小說在叙述過程中穿插了較多對往事的回憶,使故事顯得更有張力,情節一波三折,并不單調,能夠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D. 小說呈現的價值觀,對于青少年的成長具有積極的引導意義,敬畏生命,不屈不撓地和困難進行鬥争,才是生命的真谛。
8. 小說在刻畫主人公形象時運用了多種描寫手法,請結合相關情節加以分析。
9. 有評論家說,該小說平實簡單卻主題深刻。請根據小說内容談談你的理解。
【6~9題答案】
【答案】6. D 7. B
8. ①細節描寫,如在海上調整姿勢、調整呼吸等,表明他海上生存能力很強;②肖像描寫,如“嘴唇幹裂,手也泡得腫脹”“臉上起滿了水泡,嘴唇幹裂滲着血絲,手背手心的皮膚開始脫落”,表現他經受的磨難之重;③心理描寫,如“覺得夜空中的星星和他這麼親近”,表現他對死亡的思考,認識到生命的可貴等,敬畏生命;④環境描寫,如海上“風浪大”“海水溫度低”“陽光炙熱、刺眼”等,表明他所面臨環境的惡劣與艱難,側面表現他的抗争精神。
9. ①小說情節平實簡單。小說開端簡要介紹人物的背景,以及遇險的原因,接着寫人物的心理活動,最終選擇勇敢面對,然後獲救。情節沒有大的波瀾起伏,可謂平實簡單。②人物形象平實簡單。小說塑造了一位在海上遇險後,不自我放棄,面對困難進行鬥争的人物形象。人物沒有什麼驚天壯舉,也沒有複雜的經曆,顯得平實簡單。③小說在主題上展示主人公豐富的内心世界,贊美了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勇于鬥争的精神,在簡單的叙述中揭示了深刻的主題。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從始至終都沒有放棄對生命的希望”錯誤。文中有“他有些絕望,他不知道自己還是否能堅持下去”的表述;還有“他艱難地翻過身,把頭紮進水裡”,這些都表明他曾有一瞬試圖放棄生命。故選D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的能力。
B.“從而突出了'應該拒絕虛榮’的主題思想”錯誤,本文的主題是“愛惜生命,敬畏生命”。故選B。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描寫手法的能力。
“他不斷地調整着姿勢,調整着呼吸,在駭浪中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運用了細節描寫,表明他海上生存能力很強.
“嘴唇幹裂,手也泡得腫脹。他有些絕望,他不知道自己還是否能堅持下去”“他的臉上起滿了水泡,嘴唇幹裂滲着血絲,手背手心的皮膚開始脫落。他處在半昏半醒的狀态,他覺得自己的靈魂已經遊離了他的身體,他開始出現幻覺”運用了肖像描寫,表現主人頑強的特點。
“他從來沒有覺得夜空中的星星和他這麼親近,他竟然能聽到星星密密匝匝的說話聲”運用了心理描寫,對死亡的思考,認識到生命的可貴等,表現人物的勇氣與敬畏生命的特質。
“海上起風了,浪大了,氣溫在下降,陣陣寒意襲來。海浪的咆哮似乎要撕碎他,随時都有可能将他吞噬”“太陽很刺眼,赤熱的陽光炙烤着他,沒吃沒喝,體力消失得很快”運用了環境描寫,表明主人公所面臨環境的惡劣與艱難,側面表現他的抗争精神。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主題的能力。
這篇小說情節平實簡單。結合“他掙紮了幾十分鐘,覺得隻是徒勞,巨大的暗流推的他距岸邊越來越遠。他索性平靜地浮在海面上,随着海浪漂流,岸邊漸漸變成了一條線從眼前消失”可知,巨大的暗流推的他距岸邊越來越遠,表明文章主人公遇險,小說開端即叙述主人公遇險漂浮在海面上,簡要介紹人物的背景,以及遇險的原因。接着寫人物的心理活動,主人公在面對困局時,馬上意識到面臨生死攸關的危險,他曾有一瞬試圖放棄生命。但主人公眼前出現“戰友”“瑤瑤”“白臉”等一系列人物,激發他脫離困境,最終選擇勇敢面對,然後獲救。
情節沒有大的波瀾起伏,可謂平實簡單。人物形象平實簡單。結合“眼前出現了戰友,出現了瑤瑤,出現了白臉,他們都在鄙視他,嘲笑他是個膽小鬼。生命是可貴的,怎麼能輕易揮霍?生活是美好的,怎麼能遇到挫折就放棄追求,有勇氣活着才是高尚”可知,主人公意識到生命是可貴的,不能輕易揮霍,生活是美好的,不能遇到挫折就放棄追求,要有勇氣活着才是高尚。小說塑造了一位在海上遇險後,不自我放棄,面對困難進行不屈不撓鬥争的人物形象。這個人物沒有什麼驚天壯舉,也沒有複雜的經曆,人物顯得平實簡單。
結合“他在海上漂流的第四天,被過往的船隻救起,幾乎沒有了生命迹象的他竟然頑強地活過來了。他的攝影作品《生命》獲得全國大賽的金獎。新聞媒體采訪請他談談獲獎感受,他隻說了兩句話:敬畏生命,擁抱大海”可知,主人公在幾乎沒有了生命迹象的他竟然頑強地活過來了,在談獲獎感受時,隻說了兩句話:敬畏生命,擁抱大海。小說展示了主人公豐富的内心世界,贊美了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勇于鬥争的精神,在簡單的叙述中揭示了深刻的主題。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太史公曰:餘讀功令,至于廣厲學官之路,未嘗不廢書而歎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關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國。故孔子闵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适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世以混濁莫能用,故因史記作《春秋》,以當王法,其辭微而指博,後世學者多錄焉。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見。是時獨魏文侯好學,後陵遲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戰國,儒術既绌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于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鹹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于當世。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義從此缺焉。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缙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于陳王也。
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夫齊魯之間于文學,自古以來,其天性也。故漢興,然後諸儒始得修其經義,講習大射鄉飲之禮。然尚有幹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呂後時,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時頗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後又好黃老之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及今上即位,趙绾、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于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及窦太後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绌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
(選自《史記·儒林列傳》,有删節)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A. 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缙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
B. 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缙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
C. 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缙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
D. 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缙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春秋》,是我國現存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由孔子整理修訂,後有《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春秋三傳”。
B. 陵遲,本義指斜坡緩延,後引申為敗壞,衰敗。也作“淩遲”,在文中指魏文侯因為喜歡儒學被秦始皇淩遲處死。
C. 六義,詩經學名詞,指《詩經》的“風、雅、頌、賦、比、興”。文中借此代指儒家的主要典籍或思想。
D. 黃老,“黃”指黃帝:“老”指老子。“黃老”也稱黃老學說或黃老教派,是我國道教早期重要教派之一。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由于周室衰微,王道廢弛,禮樂崩壞,邪道興起,諸侯恣意橫行,孔子整理修訂“五經”,以當王法。
B. 自從孔子去世後,他的學生分散到諸侯各國去,加之天下戰亂,群雄并争,儒學在戰國時代完全衰敗。
C. 等到劉邦殺死項籍,率兵包圍了魯國,而魯國的儒生仍在講誦經書、演習禮樂,這體現聖人遺留的風範。
D. 漢武帝時,由于皇上内心向往儒學,延請儒生入朝為官并重用,天下學子潛心鑽研儒學成為一時風氣。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餘讀功令,至于廣厲學官之路,未嘗不廢書而歎也。
(2)然尚有幹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14. 請分别概括秦朝、漢初儒學衰敗的原因。
【10~14題答案】
【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我閱讀朝廷考選學官的法規,讀到廣開勉勵學官興辦教育之路(的内容)時,總是禁不住放下書本而慨歎。
(2)但是,當時還有戰争,(皇上)忙于平定天下,也無暇顧及興辦學校之事。
14. 秦朝:秦始皇焚書坑儒,加強集權統治。漢初:天下戰亂,統治者尊奉黃老學說。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陳涉起于普通百姓,驅使一群戍邊的烏合之衆,一個月内就在楚地稱了王,而不到半年終于滅亡。他的事業十分微小淺薄,雖然這樣,但是達官貴人和儒學後輩卻背負着孔子的禮器去追随歸順向他稱臣,為什麼呢?
“驅瓦合适戍”的主語是“陳涉”不是“匹夫”,“匹夫”作“起”的狀語,放前一句,據此排除AB。
“旬月”“不滿半歲”兩個時間分别作“王楚”“滅亡”的時間狀語,“不滿半歲”前斷開,據此排除C。故選D。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
B.“在文中指魏文侯因為喜歡儒學被秦始皇淩遲處死”錯,根據原文“是時獨魏文侯好學,後陵遲以至于始皇”,這時隻有魏文侯虛心求教于儒學,後來儒學漸趨衰頹,直到在秦始皇手中遭受滅頂之災。所以文中指儒學衰微。
故選B。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完全衰敗”錯,根據原文“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可知當時齊魯沒有廢弛儒學。故選B。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功令”,舊時指法律、命令功令,文中指朝廷考選學官的法規;“厲”,通“勵”,勸勉,激勵;“廢”,舍棄,停止。
(2)“幹戈”,代指戰争;“暇遑”,空閑;“庠序”,泛指學校,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内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秦朝:根據“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義從此缺焉”,大意是: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焚燒《詩》《書》,坑殺儒生,儒家典籍從此殘缺。可知秦朝儒學衰敗是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加強集權統治。
漢初:
根據“然尚有幹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當時還有戰争,(皇上)忙于平定天下,也無暇顧及興辦學校之事。可知天下戰亂是漢初儒學衰敗的原因之一。
根據“孝惠、呂後時,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時頗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後又好黃老之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孝惠帝、呂後當政時,公卿大臣都是憑借武力建功的人。孝文帝時略微起用儒生為官,但是孝文帝原本隻愛刑名學說。等到孝景帝當政,不用儒生,而且窦太後又喜好道家思想,那些博士們隻是徒居官位以待詢問,儒生之人沒有受到重用。可知統治者尊奉黃老學說也是漢初儒學衰敗的原因之一。
參考譯文:
太史公說:我閱讀朝廷考選學官的法規,讀到廣開勉勵學官興辦教育之路(的内容)時,總是禁不住放下書本而慨歎。說:唉,周王室衰微了,諷刺時政的《關雎》詩就出現了;周厲王、周幽王的統治衰敗了,禮崩樂壞,諸侯恣意橫行,政令全由勢力強大的國家發布。所以孔子擔憂王道廢弛邪道興起,編訂《詩》《書》,整理《禮》《樂》。(他)到齊國聽到了美妙的《韶》樂,三個月品嘗不出肉的滋味。(他)從衛國返回魯國之後,開始校正《樂》,使《雅》《頌》樂歌各歸其位。由于世道混亂污濁,無人起用(他),于是(他)借助(魯國已有的)曆史記錄撰寫《春秋》,把它當作王法,其文辭精約深隐而寓意豐富博大,後代學者很多人都學習傳錄它。
自孔子逝世後,(他的)七十餘名學生紛紛四散去交遊諸侯,成就大的當了諸侯國君的老師和卿相,成就小的結交、教導士大夫,有的則隐居不仕。這時隻有魏文侯虛心求教于儒學,後來儒學漸趨衰頹,直到在秦始皇手中遭受滅頂之災。戰國時期天下群雄并争,儒學已經受到排斥但是在齊國和魯國一帶,學習它的人獨獨不曾廢棄。在齊威王、齊宣王當政時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繼承了孔子的事業而發揚光大,憑自己的學說顯名于當世。
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焚燒《詩》《書》,坑殺儒生,儒家典籍從此殘缺。陳涉起于普通百姓,驅使一群戍邊的烏合之衆,一個月内就在楚地稱了王,而不到半年終于滅亡。他的事業十分微小淺薄,雖然這樣,但是達官貴人和儒學後輩卻背負着孔子的禮器去追随歸順向他稱臣,為什麼呢?因為秦王朝焚毀了他們的事業,積下了仇怨,(所以)通過投奔陳王來發洩滿腔的憤懑。
到高祖皇帝殺死項籍,率兵包圍了魯國,其時魯國中的儒生們仍在講誦、演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于耳,這難道不是古代聖人遺留的風範,難道不是一個深愛禮樂的國家嗎?齊魯一帶對文學的愛好,自古以來已成為自然風尚。所以漢朝興建後,儒生們重新能夠研究經學,又講授演習起了大射和鄉飲的禮儀。但是,當時還有戰争,(皇上)忙于平定天下,也無暇顧及興辦學校之事。孝惠帝、呂後當政時,公卿大臣都是憑借武力建功的人。孝文帝時略微起用儒生為官,但是孝文帝原本隻愛刑名學說。等到孝景帝當政,不用儒生,而且窦太後又喜好道家思想,那些博士們隻是徒居官位以待詢問,儒生之人沒有受到重用。
直到當今皇上即位,趙绾、王臧等人通曉儒學,而皇上也心向往之,于是(朝廷)下令舉薦品德賢良的文士學者。到窦太後去世,武安侯田蚡擔任丞相,(他)廢棄道家、刑名家等百家學說,延請治經學的儒生數百人入朝為官,而公孫弘竟以精通《春秋》,榮居天子左右的三公尊位,封為平津侯。從此,天下學子潛心鑽研儒學成為一時風氣。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餘于女王城東禅莊院
蘇轼
十日春寒不出門,不知江柳已搖村。
稍聞決決流冰谷,盡放青青沒燒痕。
數畝荒園留我住,半瓶濁酒待君溫。
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
【注釋】岐亭;在今湖北麻城西南,蘇轼在黃州期間時常往遊。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标題交代了創作的緣由,詩人将要前往岐亭,友人在東禅莊院送别自己,有感而發,寫作此詩。
B. 首聯“十日”既寫出春寒時間之長,内心的凄苦,又寫出春天到來的迅疾,表達内心的喜悅之情。
C. 颔聯運用疊詞,視聽結合,“決決”寫山谷中流冰融化的聲音,“青青”寫出春天新生野草的顔色。
D. 頸聯“數畝荒園”“半瓶濁酒”既寫出詩人當時谪居黃州的困境,也表現了詩人淡泊名利的曠達。
16. 清代汪師韓評價這首詩的尾聯說:“含蘊無窮”。請結合内容簡要分析。
【15~16題答案】
【答案】15. D 16. ①以“去年今日”,暗寫今年今日仍為路上行人,感歎谪居時間之長;②運用拟人的修辭手法,融情于景,将梅花人格化,明寫梅花欲斷魂,實寫自己内心的悲苦;③化用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詩句,揭示自己“路上行人”的身份,流露出自己被貶的悲憤、痛苦之情。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思想内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和賞析能力。
D.“也表現了詩人淡泊名利的曠達”錯誤,這裡隻是寫自己生活的困苦,以及與友人深厚的情誼。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本詩從題目上看可知,詩人将要前往岐亭,友人在東禅莊院為自己送别,而尾聯“去年今日關山路”寫到去年今日自己走在關山道路,從而可知,自己谪居時間之長。
尾聯中“細雨梅花正斷魂”,寫細雨中梅花開放正暗自斷魂。“斷魂”一詞将梅花人格化,運用了拟人的修辭,并且寓情于景,寫梅花的正斷魂,實際上是寫自己,寫出了自己内心的悲苦。
尾聯“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是寫清明時節的情景,化用了杜牧《清明》中“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一詩句,從而揭示出自己“路上行人”的身份,而自己也正是“欲斷魂”,從而寫出自己被貶的悲憤、痛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重視從師學習,孔子的“___________”,指出要向有道德的人學習的從師觀,韓愈的“___________”,指出要向多人學習的從師觀。
(2)在詩人的世界裡,許多植物是表情達意的載體,如周邦彥的“__________”表達了對亭亭玉立的荷花的喜愛之情;白居易《琵琶行》的“___________”通過江邊荻花增添了離别的愁情。
(3)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裡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表明過去做官出自無心,如今決意棄官歸田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題答案】
【答案】 ①. 就有道而正焉 ②. 聖人無常師 ③. 一一風荷舉 ④. 楓葉荻花秋瑟瑟 ⑤. 雲無心以出岫 ⑥. 鳥倦飛而知還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寫錯的字:“焉”“荻”“瑟”“岫”。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采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榫卯是極為精巧的發明,通過這種構件連接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鋼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它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産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其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從出土的大量木構件中不難發現,當時的祖先已經開始使用榫卯結構,( ),以明式家具為代表的硬木家具的出現,将榫卯技術推上了技術上的高峰,也成為中國傳統美學中自然天成的最具代表性的技藝。榫卯代表了傳統工藝中精密、細緻、智慧的工藝水平和匠人精神。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曆史中,榫卯結構是伴随着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
B. 在之後
曆史中,榫卯結構伴随着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發展而逐漸發展
C. 曆史中,伴随着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榫卯結構
D. 在之後的曆史中,伴随着中國木構建築的發展而逐漸發展了榫卯結構
19.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這種構件連接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鋼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
B. 通過這種構件,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鋼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
C. 這種構件連接方式,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鋼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
D. 這種構件,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鋼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
20. 這段文字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榫卯結構的?請簡要概括。
【18~20題答案】
【答案】18. B 19. A
20. ①榫卯結構的特點;②榫卯結構的作用;③榫卯結構的曆史、發展;④椎卯結構的文化、美學價值;⑤榫卯結構體現的工藝水平和傳統精神。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語句複位能力。
上文所言為“當時的祖先已經開始使用榫卯結構”,下文從曆史發展的角度談榫卯結構的發展演變,以“榫卯結構”為主體銜接最緊密,排除CD;“榫卯結構是伴随着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中結尾殘缺與“是”賓語中心語,排除A。B表達上與上下文銜接最自然緊密。故選B。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中,“通過這種構件連接方式,使得……”,殘缺主語,可以删掉“通過”,排除B;
另外需要注意:“這種構件連接方式,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結構混亂成分贅餘,排除C;
由上文“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采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可知,陳述主體應該為“這種構件連接方式”,而非“這種構件”,排除D;
A修改最恰當。故選A。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壓縮語段的能力。
該段可以劃分為四層:
由“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采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榫卯是極為精巧的發明,這種構件連接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鋼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得出第一點。
由“它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産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其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從出土的大量木構件中不難發現,當時的祖先已經開始使用榫卯結構,在之後的曆史中,榫卯結構伴随着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發展而逐漸發展”得出第二點。由“以明式家具為代表的硬木家具的出現,将榫卯技術推上了技術上的高峰,也成為中國傳統美學中自然天成的最具代表性的技藝”得出第三點。
由“榫卯代表了傳統工藝中精密、細緻、智慧的工藝水平和匠人精神”得出第四點。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紅樹林生長在熱帶、亞熱帶陸地與海洋交界地,是由常綠灌木、喬木組成的木本生物群落。以紅樹林為中心的海洋生态系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紅樹林吸收海底土壤中的養料而生存,其樹葉、樹枝是魚蝦的食物,鳥類又以魚蝦為食物,淤泥中的微生物又将植物、動物的遺體分解成無機物歸還到土壤中。紅樹林的根部深紮于海水中,茂密高大的枝體抵制海浪侵襲,保護農田和村鎮,被譽為“ ① ”。同時,紅樹林根系發達,枝葉繁茂,還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淨化海水,改善近岸海水環境,又被稱為“ ② ”。它還是“ ③ ”,專家介紹,同等單位面積的紅樹林固碳量是熱帶雨林的6倍,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來,由于圍海造地、圍海養殖、砍伐等人為因素,紅樹林面積由40年前的4.2萬公頃減少到1.46萬公頃。
21. 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比喻,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内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2. 請根據上述文字概括紅樹林被破壞後可能産生的危害。
【21~22題答案】
【答案】21. ①天然的海防衛士(家園守護神)
②海水淨化器
③固碳能手
22. 示例:①導緻海洋生态系統失衡;②造成堤岸毀壞,家園受損;③使海水污染、碳排放量增大。
【解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能力。
第一空:結合“被譽為”分析,空處屬于對紅樹林的贊譽性稱呼,可以借助比喻、借代等修辭,再結合“紅樹林的根部深紮于海水中,茂密高大的枝體抵制海浪侵襲,保護農田和村鎮”分析,意在突出強調紅樹林對于農田和村鎮的保護作用,可得出答案①天然的海防衛士(家園守護神)。
第二空:結合“又被稱為”分析,此處也需要填名稱,突出紅樹林根系對于海水環境淨化作用(還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淨化海水,改善近岸海水環境),得出答案②海水淨化器。
第三空:照應前兩個稱呼,形成并列關系,此處總領下文,結合“專家介紹,同等單位面積的紅樹林固碳量是熱帶雨林的6倍,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分析,确定屬于固碳方面的作用,于是得出答案③固碳能手。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能力。
紅樹林被破壞後可能産生的危害與它三方面的作用相關。
由“紅樹林的根部深紮于海水中,茂密高大的枝體抵制海浪侵襲,保護農田和村鎮,被譽為……”得出①導緻海洋生态系統失衡;
由“同時,紅樹林根系發達,枝葉繁茂,還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淨化海水,改善近岸海水環境,又被稱為……”得出答案②造成堤岸毀壞,家園受損;
由“專家介紹,同等單位面積的紅樹林固碳量是熱帶雨林的6倍,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得出答案③使海水污染、碳排放量增大。
四、作文(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有人贊美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風含翠篠娟娟淨,雨裛紅蕖冉冉香”的典雅清幽、溫潤恬淡;有人歌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志潔行廉、正直堅貞。荷既有柔的秀美,又有剛的壯美。所以,老子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選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題答案】
例文:
亦堅亦柔,成就和諧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便是所謂人心的奇妙之處,有堅如磐石處,亦有溫柔如水時,二者周旋歸一,共享方寸之地,方有一個和諧的自我,卓然而立。
誠如畢淑敏所言,優等的心,不必華麗,但必須堅固。人心,首先應該是一座堅固的堡壘。以道德準則為盾牌,以理想信念為防線的我們都是天賦使命的戰士,應有勇氣也有毅力捍衛生命中那些真正神聖的東西,像英國文豪托爾金在《魔戒》中诠釋的那樣,“相信這世界并非不可救藥,而一定存在某種良善,值得我們奮戰到底”。沒有人能做到始終無畏不悔,那是隻存在于神話之中的品質,而常人真正能做到的是,讓對“自己的勇氣有一天會消耗殆盡”的擔憂戰勝被“人世間的陰雨灰色簾罩”蒙蔽的恐懼。守護堅實穩固的初心,也即守護生命耿直不移的态度,這才能成全生命偉大力量的展現。
然而人心在某些方面應有的堅硬并不等同于一味的固執,冰冷剛硬到不可觸碰也便更不應成為人生的常态,很多時候,我們也需要讓心靈受到溫存與愛意的滋養,由寸草不生的荒蕪變為處處繁花的錦繡。是啊,在這個正在被冷漠的鐵壁銅牆侵占的世界裡,我們總以為百毒不侵刀槍不入的自我封閉就是堅強,可如果我們連呵護真誠、期許美好、擁抱愛情的能力都已失去,那麼這種機械的行為構成的将不配被稱為“人生”,甚至算不上好好地“活過”。我們既然沒有理由封存扼殺美好,何不以最陽光的姿态享受心靈深處的柔軟?故而,人心中那些必不可少的柔軟的東西,與堅硬的組成部分一樣,都是構成精彩人生的要素;故而,唯有那些亦堅亦柔的心靈,方能塑造成和成諧的自我。
我想,真正洞察了這一道理的人,一定會懂得英國詩人西格裡夫·薩松寫下的“我心有猛虎在細嗅薔薇”的溫存,因為堅強與溫柔是相互融合而非完全對立的存在;一定會明了歌手Hita在《天命風流》中唱出的“靈秀上眉頭,浩氣存胸口”的灑脫,因為心堅如石或豪情滿懷的人依然需要情感的滋養;一定會欣賞詞作者荀夜羽表達的“擊鼓動遠雷,琵琶脆漣漪”的和諧,因為勇氣與溫柔的契合才是生命最本真的構形。所以,要想造就一個和諧的自我,要想活出一世動人的精彩,最重要的便是讓這方寸之地,亦堅亦柔,亦剛亦讓。
心在方寸,所求為何?亦堅亦柔,成和成諧。如此,方能一路撷美好而行,方能一生盡光明磊落。
【解析】
審題:
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題。
材料由三句話構成,第一句寫不同的人對荷花不同特性的喜愛,第二句話是對前一句的總結,揭示荷的柔和剛的兩重性,第三句引用老子的話闡述柔和剛之間的辯證關系,三句話環環相扣,層層推進。通過對材料的理解,可以明白本次作文題寫作的中心是“柔”和“剛”。但隻寫“柔”和“剛”之間的關系,還不完全正确。要理解寫作的主旨,還需讀懂材料,仔細審題。要知道老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句話才是寫作的重點。這句話字面意思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可以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間自由馳騁,說通俗點就是柔能駕馭剛,柔中藏剛,柔可克剛。如此理解,本次作文題應重在寫柔的特性,如果平均用力,則解題有偏。
本次作文在體裁上沒有過多限制,給予考生充分的寫作空間,但在情境上,要圍繞“柔”與“剛”來寫;在主題上,要突出柔對剛的影響;在主體上,應突出現實生活中的“人”。比如,面對浮躁的社會,現在人顯得戾氣很重,動不動就發怒,大動幹戈,我們應學會以柔克剛,大德化人,化解社會問題。
立意:
1.用“柔”的态度化解自己内心的戾氣。
2.以柔克剛,以德化人。
3.用“柔”的方式巧妙化解外在的矛盾。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