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2022高考語文複習備考:古代詩歌鑒賞要點與技巧

一、明确詩歌類型,快速把握詩歌情感

(一)詠史懷古詩

1.追思效慕先賢,渴望建立功業的遠大志向。

2.緬懷古人功績,自己卻一事無成的惆怅與無奈。

3.懷想古人得到賞識、重用而一展所長,自己卻年華老去、懷才不遇的憤懑。

4.昔日盛景已為陳迹,盛衰無常,對曆史興亡沉浮、朝代政權更叠的感慨之情。

5.時光淘盡英雄,人生短暫渺小無常之感。

6.面對舊迹,物是人非、時光荏苒的惆怅失落。

7.古都、舊朝人事的興盛繁華;對比今日的衰敗、凋零的殘破,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的擔憂、對統治者不要重蹈覆轍的委婉勸谏。

8.對天下百姓疾苦的同情,對統治階層昏庸無能的控訴。

9.明珠暗投,對時政黑暗、世風日下的揭露與沉淪下僚、志向無處伸展的憤懑。

二、詠物抒懷詩

1.恬靜淡泊、保持本色的甯靜心志。

2.自命不凡、青雲直上的樂觀自信。

4.以物喻己,展現高潔的情操、遠大的志向、清潔的操守。

5.卓爾不群、不同流俗的高尚品質、兼濟天下的遠大志向、追求。

6.天生我才,理想不為人知或不得機遇、賞識的惆怅、失落。

三、羁旅行役詩

1.客居他鄉的艱難,夜宿旅途的孤獨。

2.漂泊無定的落魄,遠離故鄉的無依。

3.睹物思鄉、逢節思親的惆怅。

4.戰亂頻仍、常年颠沛流離的辛酸。

5.渴望歸家隐逸卻迫于生計,羁于公事不得脫身的矛盾。

6.宦海沉浮,年華虛度的感慨。

7.閑居他鄉,報國無門的苦惱、憤懑。

四、送别懷人待

1.離别友人的不舍傷感,思念友人的惆怅落寞。

2.對别後凄涼情境的想象、此行風波險惡的擔憂。

3.志同道合、兩心相知的傾訴,情深意重的勉勵和祝福。

4.遭受貶谪、同病相憐、遙相扶持的憤懑哀傷。

5.際遇無常、分合若夢的人生感慨和怅惘。

五、邊塞征戰詩

1.保家衛國、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

2.贊揚邊關将士奮勇殺敵、不畏險惡的英雄氣概。

3.對雄奇瑰麗、闊大遼遠、肅殺蒼涼的邊塞風情的熱愛向往。

4.對征人思鄉、閨婦盼歸的同情。

5.對戰事慘烈、烽煙不絕的哀怨與厭倦,對和平生活的渴望。

6.對将士枉死、民不堪命的反思,對朝廷昏暗無能的揭露鞭撻。

六、山水田園詩

1.對祖國山河奇麗美景的贊歎、對自然事物與季節風光的熱愛。

2.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對田園甯靜生活的向往,對塵俗生活的超脫。

3.在山水田園或者鄉居生活中恬淡平和、悠然自得的心境。

4.對農家閑适甯靜生活的向往,對農人的辛勤勞作、質樸熱情的感慨。

5.對比炎涼的官場、喧嚣的塵世、名利的束縛,表達不随波逐流、潔身自好的隐逸之志。

6.借閑居田園的無聊、寂寞表達壯志難酬、歲月蹉跎的愁苦。

7.故作閑适、縱情山水之态,實則表達遭受排擠、報國無門的憤懑和悲涼一。

七、愛情閨怨詩

1.男女之間彼此吐露心曲,歌詠相思的真摯、愛情的堅貞、表達分離的寂寞苦痛。

2.借閨中少婦對遊子、邊關征人的思念,表達對百姓疾苦的同情和自己的思親思鄉之情。

3.借女子傷春,登高望遠的人寓渴望報效國家、建立功業的迫切;以美人遲暮、情人不至寓功業未就、壯志難酬的怅恨;以空閨寂寞、傷春悲秋寓有志難伸、懷才不遇的悲苦:以冷落薄情寓遭受排擠打擊、抑郁不得志的憤懑等等。

八、生活雜感詩

1.惜春、傷春、悲秋,季節變換、時光飛逝表達時光易逝,韶華空老的傷感無奈。

3.世事多變、滄海桑田,人生無常恍如一夢的感慨。

4.驚獲喜訊、告慰平生的喜悅與滿足。

5.流放貶谪至偏遠地方,在惡劣生活環境中心境的悲苦和對故鄉深切的思念。

2022高考語文複習備考:古代詩歌鑒賞要點與技巧 二、詩歌鑒賞相關要點

(一)掌握一定術語,鑒賞時能說比較規範的“内行話”。

1.反映詩歌風格方面:雄奇、剛健、悲壯、曠達、灑脫、蒼涼、恢宏、奔放;沉郁頓挫、纏綿悱恻、婉約清麗、明麗清新、含蓄有緻、生動活潑、幽默诙諧等。

2.反映詩歌結構方面:開門見山、逐層拓展、環環相扣、前後呼應等。

3.反映詩歌表現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顯志、對比映村、以虛寫實、虛實結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白描勾勒、濃墨重彩等。

4.反映詩歌語言特色方面:質樸清新、句式整齊、音節和諧、對仗工整、有節奏感、聲情并茂、凝練簡潔、犀利老練等。

5.反映詩人情感方面:愉悅、歡快、欣喜、郁悶、憂愁、孤獨、凄清、悲觀、失落、激昂、奔放、樂觀、豁達、淡泊、閑适等。

6.反映詩歌總體效果方面:真摯感人、耐人尋味、催人淚下、扣人心弦、發人深思、意境高遠、即景生情、即景自況等。

(二)了解詩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詩人的風格特點。鑒賞時善于對比揣摩,推此及彼。

1.從詩歌表現的不同内容上把握。如:陶淵明、謝靈運、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高适、誇參、王昌齡的邊塞詩;曹操、鮑照、杜甫、李商隐的詠史詠懷詩;陸遊、辛棄疾、文天祥的愛國詩等。

2.從詩歌體現的不同風格流派上把握。如:蘇轼、黃庭堅、辛棄疾、陳亮的豪放詞;柳永、李清照、李煜、姜夔的婉約詞等;李白、杜牧、李賀的浪漫詩,杜甫、白居易、陸遊的寫實詩等。

(三)詩歌鑒賞技巧“十看”

1.看題目

①看試題的題目:學生都很注意試題中所給的問題,而少了對試題題目的仔細研讀。

②看詩詞的題目:有的題目直接反映了詩歌的主要内容。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單從題目就很容易捕捉到詩歌的内容寫春夜聞笛,不看詩歌的内容讀者大體也可猜想出,不是寫聽笛之感,就是寫演奏者技藝之高超,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有的題目直接反映了作者或者詩歌主人翁的情感或者情緒狀态。如王觀的《蔔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又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杜甫的《春夜喜雨》、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題中的“送、獨、喜、懷、憶”,很容易讓人捕捉到情感或者情緒狀态,有助于學生對詩歌整體的把握。有的題目反映了詩歌的表現手法。如陸遊的《蔔算子,詠梅》《梅花絕句》、于謙的《石灰吟》、王勃的詠風》、杜荀鶴《小松》、杜甫的《孤雁》、王安石的《孤桐》都是以物為題,很容易讓到托物言志,再結合平時講解的托物言志的詩詞閱讀方法,讀詩詞就會容易得多,又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蘇台覽古》、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從題目就很容易看出憑古詠懷之法,再結合詠古詩的具體特點,閱讀起來也會簡單得多。

2.看作者

看作者也就是美學大師朱光潛所說的“讀詩歌要注意知人論世”。因為“論世”就是要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風貌和社會狀況,“知人”就是要了解詩人的生平、主要的人生經曆、由人生經曆造成的思想經曆的轉變,以及詩人作品的風格。就社會狀況而言,離亂社會多發黍離之慨、離别之感;太平社會多歌百姓之樂,渴求建功立業之心。就詩人風格而言,明白杜甫的沉郁頓挫、李白的浪漫飄逸、杜牧的俊爽勁健、李賀的奇崛冷豔、蘇轼的達觀豪放、辛棄疾的慷慨悲涼、柳永的哀婉纏綿,對我們理解他們的詩作不無裨益。就詩人的經曆而言,政治上的得意失意之于李白,安史之亂之于杜甫,亡國經曆之于李煜,屢屢遭貶之于蘇轼,抗金之于陸遊、辛棄疾,亡國破家之于李清照,每個人的思想感情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也與時代的變遷息息相關。如果碰上不熟悉的詩人,而詩人所處的時代和思想經曆對全面了解該詩很重要的話,我們往往可以通過題幹或詩末命題人所提供的注解對詩人和所處的時代進行了解。

3.看志

古人雲:詩言志。我們讀詩要了解詩人詩中所言之志。常見之志有下面五種:①建功立業之志;②貶谪隐逸之志;③離愁眷戀之志;④愉悅閑适之志;⑤厭戰憂民之志。

4.看情

古人雲:無情即無詩。我們讀懂詩歌要弄清詩人所抒之情。古詩常見之情有如下幾種:①建功立業、報效祖國的豪邁之情;②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郁悶之情;③受人排擠、遭遇貶谪的憤懑之情;④雖遭貶谪、雄心不改的激奮之情;⑤離别親友,情人分手的眷戀之情;⑥久别重逢、回歸故裡的欣喜之情;⑦遠離官場、隐居山林的閑适之情;⑧遊曆名勝、憑吊古迹的感慨之情;⑨身遭戰亂、心系國運的憂慮之情;⑩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的憐憫之情。另外還有一些人之常情,如:親情、友情、愛情、幽怨之情、亡國之恨。

5.看直接抒情議論之句

看志看情,有時很容易看出來,因為在有些詩詞中,情和志是通過非常直接的抒情和議論句表現出來的。如2009 年全國卷 I中蘇轼《望江南》中的“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将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再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惜别的悲傷,又如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何情何志,一看便知。

6.看景

看志看情,有時卻不是那麼直接。因為很多時候是間接抒情表意的,那我們還得下一番工夫,仔細體察。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詩中常見的手法。據不确切統計,一般十首詩中,至少七首裡有寫景的句子,因此注意看景非常有助于我們讀懂詩歌

看景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看寫了什麼景。(2)看景之色。有時我們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自然景物的色彩、通過色彩的明暗往往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和感情。如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白、紅、青、綠,色彩斑斓明麗,表現出江南春色的詩情畫意,作者對美好的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熱愛,盡寓其中。(3)看景前富有感情色彩的詞。如“凄風”“冷雨”“孤燈”有關,“孤雁”之冷、清、孤獨等

7.看詩句中一些關鍵的修飾性詞語:

有時看似很不經意的一個詞,卻也能表達作者的情志。如杜甫的《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鹂空好音”,一個“自”一個“空”,寫出了滿院萋萋碧草、數聲呖呖黃鹂的荒涼之境、寂寞之心。

8.看傳統意象

在古代詩歌中,詩人常借助于一些傳統的意象來寄托自己的情感。抓住詩歌中出現的傳統意象也有助于我們讀懂詩歌。 古代詩歌中經常出現的意象有:月、霜、杜鵑、清猿、蟬、鹧鸪、燕子、飛雁、柳、落紅、飛絮、浮雲、夕陽、高樓、西樓、東籬、關山、笛、蘆管等。下面略作解釋。(1)月多與思鄉思人有關,(2)杜鵑和清猿啼聲清冽,多用來表哀傷之情,(3)飛雁也常用來表思鄉思人,(4)古詩中的“柳”也是有特殊含義的,寓含着“思鄉惜别懷遠”之意。(5)“東籬”多用來表現高雅、飄逸、潔身自好的品格,(6)古人常用燕子抒興亡之感。

9.看注釋

注釋往往是對詩歌中關鍵字詞、難解字詞的解釋及詩歌寫作時間、時代背景的交代,它的作用就是幫作用就是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10.看試題

(1)題幹的暗示,(2)其他題題幹或選項的暗示。

2022高考語文複習備考:古代詩歌鑒賞要點與技巧 三、詩詞表達技巧

(一)修辭方法:比喻、拟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複等。
(二)表達方式:記叙、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手法:可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手法: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三)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想、襯托、對比、想象、聯想、照應、托物言志等。
(四)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五)表達技巧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四、部分表達技巧介紹

(一)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表明愛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2.間接抒情: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在處理情感時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則因事抒情,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記史則詠史抒懷。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詩人把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發感情。一般情況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人格化的色彩。

(3)借事抒情(即事感懷、叙事抒情):通過記叙人物的經曆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抒發作者的内心感受。

(4)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曆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态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于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

(5)借古諷今(借古喻今、懷古傷今):詠史詩中常見表現手法,借曆史上事件來諷谕當朝。

3.托物言志與借景抒情區别:

(1)“托物言志”是通過詠物來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這些“物”不是“景”,味物不是寫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寫景來抒情,或景中含情,時時流露;或情寓景中,蘊而不露。這裡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義很廣,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愛好、願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鞭撻、快樂、悲傷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産生意境,作者的某種感情、志向通過與之相關的實物傳達出來,即達到寫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議論。“借景抒情”要求達到思與境諧,情與景會,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結合的有立體感的審美意境。

(二)修辭分類

1.比喻:把一種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本體和喻體,兩者之間有相似性。明喻會出現比喻詞,暗喻有本體和喻體,沒有比喻詞,借喻隻有喻體沒有本體。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作用:化深奧為淺顯,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化繁兄為簡潔。

2、通感:把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内容融合相通,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平面事物立體化。如“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作用:感覺互換,生動形象,啟人聯想,耐人尋味。

3、拟人:賦予沒有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态動作,從中滲透出作者的情感。如“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否蘭笑”。

作用: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親切自然,生動活潑,具體形象。

4、對比: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較,從而使對立的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作用:使事物特征鮮明突出,表達強烈的感情。

5、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整體,具體代抽象,用特征代人。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作用:使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

6、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确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如“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作用:加強語氣,加重語勢;激發感情,加深印象。

7、設問:先提出問題,接着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作用: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思考,加深理解。

8、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如“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作用:突出特征,強化感情;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

9、雙關:利用漢語詞彙意義上的多義性或語音上的諧音關系,言在此而意在彼。

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矩成灰淚始幹”。

作用:表達含蓄,語義豐富。

10、反複:連續出現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中間沒有間隔叫連續反複。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不連續出現,有其他詞語或句子間隔在中間叫間隔反複。如《詩經·采薇》《詩經·關雎》等。

作用:使形象鮮明,思想突出,感情強烈,又使行文前後呼應,起伏跌宕,獲得強烈節奏感和旋律美。

11、頂真:用句末的詞語作下一句的開頭的詞語的修辭。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作用:回環跌宕,有旋律美。議事說理,準确、謹嚴、周密;抒情寫意,格調清新;壯物叙事,條理清晰。

12、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如“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作用:結構對稱,形式整齊;節奏鮮明,音節和諧;高度概括,富有表現力。

13、互文: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如“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作用:筆墨經濟,以少勝多,表意委婉,耐人尋味。

14、排比:把内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緻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作用:增強語勢,強化感情。

2022高考語文複習備考:古代詩歌鑒賞要點與技巧 (三)描寫手法

(一)側面描寫

1、烘托:從側面對其他事物着意描繪,來使所要着力表現的對象特點更加形象突出。能充分調動讀者的想象與聯想能力。

①以物烘托人。如高适的《别董大》:“千裡黃雲白日哦,北風吹雁雪紛紛”,直接

狀寫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黃昏、沙塵漫天、遙空斷雁、大雪紛飛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凍的暮天景象,烘托出離愁别恨的低沉氣氛。

②以人烘托人。如漢樂府民歌《陌上桑》:“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須;少年見羅敷,

脫帽著銷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通過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見到羅敷時的驚歎、贊賞、癡迷等各種反應,烘托出了秦羅敷的美貌。

③以物烘托物。如《琵琶行》中“東船西筋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用環境描寫烘托音樂的魅力,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回味空間。

2、襯托: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

①正襯:是指用事物的相同性質或特點來襯托一事物。如《夢遊天姥吟留别》中“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就是用天台山之高映襯天姥山之高的。

②反襯:是利用事物的對立面來襯托另一事物。常見的反襯有以動襯靜、以樂景襯哀情。如杜甫《絕句二首(其二)》:“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前兩句極寫春景之美,描繪了一幅令人目迷神馳的風景畫,以樂景襯哀情,反襯出歸心的殷切和鄉思之深。又如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潤中。”以動襯靜,用花落、月出、鳥鳴的動,反襯出了春潤的幽靜。。

◆烘托與襯托區别:“烘托”是通過别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而“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

3、對寫:詩人在寫人叙事時不從自己角度着筆,而從對方角度入手,進行懸想描測,從而曲折達意,收到委婉旁襯的藝術效果。如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驿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三四兩句不正面寫“思家”,而是通過寫家人思念自己來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思念。

4、聯想、想象

聯想:由一人或事物關聯性地想起與之相關聯的另一人或事物(已經客觀存在的),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緣。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人由柳枝的紛紛下垂、焖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

想象: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的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形象或情景的思維過程。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中夢遊的景象就是想象。又如陳陶《隴西行》:“誓掃句奴不顧身,五幹紹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聞夢裡人。”後兩句通過想象無定河邊的累累白骨是姑娘們在夢中思念的親人,來控訴統治階級發動戰争的罪惡。

聯想與想象區别:聯想,比較實在;想象,比較虛幻。聯想和想象在概念上是有區别的,但在實際寫作中往往是交織在一起,共同使用的。

(二)正面描寫

1、白描細描

①白描:本是中國畫中一種用墨線勾描物象,不着顔色的畫法。後泛指文學創作上的一種表現手法,即用最精練、最節省、最的文字粗線條地如實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不加渲染烘托的寫作手法。避免濃麗的形容詞和繁複的修辭語。如北朝民歌《教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對草原景象的白描,顯得簡潔有風骨,寫出了草原的壯美,點染出牧民的生活。

②細描(工筆):細描是指對事物注重細部,進行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如趙師秀《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全詩通過對詩人思緒的環境及“閑敲棋子”這一細節動作的渲染,既寫了詩人雨夜候客來訪的情景,也寫出約客未至的一種怅惘焦灼的心情,可謂形神兼備。

2、動靜結合

是指對事物、景物作動态、靜态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詩人常常将事物的動、靜結合起來描寫,做到靜中見動,動中見靜,動靜相生,動靜互襯,妙趣無窮。

①以動襯靜: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随意春芳歌,王孫自可留。”額聯描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甯靜,表達作者悠然閑适之情。

②動靜相襯:如戴叔倫《蘭溪掉歌》:“涼月如眉挂柳灣,月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詩中前兩句寫了山水的明麗動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潔,是靜景;後兩句寫了魚搶新水、湧上溪頭淺灘的調皮,是動景。全詩動靜結合,寫出了蘭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機。

③以靜襯動:如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廬生紫煙,遙看漯布挂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其它三句都直接從動态的角度展現瀑布奔湧而下、氣勢确磷的動态之美,惟第二句“挂”化動為靜,以靜襯動,從靜态的角度惟妙準肖地表現出漯布傾瀉噴湧的動态之美,更顯瀑布之沖天直下的動感和氣勢。

3、虛實結合

詩詞中的“虛”,是指作者通過感覺、聯想或想象而虛拟出來的,眼前看不見、摸不着而又從字裡行間能體味出空靈境界中的虛物、虛象、虛景、虛境,也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詩詞中的“實”,是指作者描寫客觀世界中實實在在存在的實象、實物、實景、實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觀之景。

4、遠近結合

如柱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後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遠近結合,描繪出了一幅色彩豔麗、充滿生機的山林秋色圖,表明作者的喜愛之情。

5、俯仰(高低)結合

如潘大臨《江間作四首(其三)》:“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龍宮。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闊退飛鴻。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頸聯俯仰結合,沙灘栖息一群白鹭是俯視;天空遼闊、鴻雁振翼高飛是仰視,描繪出一幅安閑、自由的畫面,表明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向往之情。

6、視聽結合(包括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

如李白《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絕壁。飛湍瀑流争喧,崖轉石

萬壑雷。”前兩句為視覺描寫,後兩句為聽覺描寫,視聽結合,渲染了一種驚險的氣氛,烘托了蜀道的難與險。

7、點面結合

廣鏡頭為面,特寫鏡頭為點;粗線條勾勒的多為面,細筆描繪的多為點。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衰簽翁,獨釣寒江雪。”“袁簽翁“在畫面、上顯得比較小,但處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是詩的中心,屬于點的描繪;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于面的鋪陳,“鳥飛絕”、“人蹤滅”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号孤寂,并在“山”“徑”前冠之以數量詞“千”“萬”,突出了人物堅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8、抑揚結合

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隻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

①欲揚先抑:如南宋詩人葉紹翁《遊園不值》:“應憐辰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

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詩的前兩句寫詩人乘興遊園,被拒之門外;後兩句卻寫出詩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滿園春色,前後感情有個落差,前面遺憾,後面高興。

2欲抑先揚:如李商隐《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詩的前兩句從正面着筆,絲毫不露貶意,仿佛熱烈頌揚文清求賢若渴,虛懷若谷。可是讀了後面兩句,才恍然大悟,原來虛心垂詢的不是為了尋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用欲抑先揚的手法辛辣地諷刺了漢文帝的不務政務。

9、對比

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如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一二句和三四句就構成今昔對比。又如高适《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将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将帥的荒淫無恥。

◆對比與反襯區别:對比的兩個方面一般不分主次,而反襯有主次之分。

10、渲染

本是一種國畫技法,用于文字中是指用較為濃重的筆墨,連續用幾個、十幾個乃至幾十個情調一緻而又富于變化的意象對同一種環境氣氛、人物行為、心理情感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藝術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

①渲染的對象:主要是環境、氣氛、事件和人物。

②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複、排比、層遞、慕寫等。

③施染的原則:圍繞一個中心進行鋪陳,不過度追求濃詞豔藻。渲染的方式有正面直接描繪及側面間接烘托。

④渲染的種類:有景物渲染、環境渲染、氣氛渲染、細節渲染、情緒渲染、行為渲染、語言渲染等。

11、象征

是詩人借助物的象征義來表達個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們在整體構思上經常用到拟人、比喻、雙關、借代等修辭手法。如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人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用石灰的特點來象征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12、用典

指詩歌中援用前人詩文名句、神話傳說、曆史故事等典故,使詩歌的意蘊更加豐富、含蓄、深刻。用典根據用法的不同可以分為明用和暗用。

①明用,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全詞共用了多個典故,表達了詞人收複失地的願望和信心。

②暗用,又稱化用,如歐陽修《宿雲夢館》:“北雁來時歲欲昏,私書歸夢杏難分。井相葉落池荷盡,一夜西窗雨不聞。”第四句暗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典故,表達了對家人的思念。

五.表達技巧類考點設題方式

1、這首詩用了××手法,請分析其作用。

2、這首詩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什麼作用?

3、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藝術手法”或“手法”)。

4、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總結答題步驟:

第一步:準确指出詩歌運用了什麼描寫手法;

第二步:結合詩句具體分析,作者描寫了什麼内容,是如何進行描寫的;

第三步:簡析這種描寫手法的作用。即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或表達了怎樣的主題。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