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趙紹琴臨證驗案精選

慢性喉炎王某,女,36歲,中學教師

1991年4月4日初診

患者聲音嘶啞,時輕時重已半年餘。某醫院診斷為“慢性喉炎、聲帶肥厚”,先用胖大海有效,後來亦無濟于事。曾用中藥湯劑、清音丸、六神丸以及抗生素等效果不明顯。現咽幹且癢,聲音嘶啞,咳嗽痰少,心煩夢多,腰膝酸軟,大便幹結,舌紅苔白且幹,脈細數。證屬肺腎陰虛,治宜滋補肺腎之陰,以複其音。處方:沙參10克,天麥冬各10克,生地10克,五味子10克,浙貝母10克,桔梗10克,前胡6克,蘇葉6克,瓜萎20克,枇杷葉10克,5劑,水煎服。囑其飲食清淡,忌辛辣刺激食物,晨起走路1~2小時,注意禁聲。

【二診】

服藥後,上午聲音清亮,下午仍暗啞明顯,輕度咽幹,夜寐不安,再以前法進退。處方;沙參20克,天麥冬各10克,生熟地各15克,山藥10克,阿膠10克(烊化),五味子10克,浙貝母10克,蘆根10克,白芷6克,蘇梗6克,焦麥芽10克,7劑,水煎服。

服上方後,聲音恢複,喑啞消失,飲食二便正常,夜寐較安,餘症皆去。再咀上方10劑,分兩周服用,以鞏固療效。

患者于1991年7月3日,又帶病人來看病告知,一直授課,失音未複發,并堅持早晚鍛煉,清淡飲食。

【按】此患者系中學教師,由于發音過多,聲帶運用過度,耗傷肺陰,日久而緻腎陰亦虧。肺脈通會厭,腎脈挾舌本,肺腎不足,陰液不能上承,咽喉失其濡養,而喑啞咽幹,甚則失音。

肺氣不清,則幹咳少痰;陰虛生内熱,虛火擾動心神,則心煩夢多;腎虛精虧,則腰膝酸軟,舌紅且幹,脈細數,大便幹結,均為陰虧有熱之象。趙老治以滋補肺腎之陰,使金水相生,水源不竭。方中先以蘇葉、前胡、桔梗、枇杷葉宣肺通竅,調暢氣機;沙參、麥冬、天門冬、生地黃滋肺陰清肺熱;五味子生津斂肺氣;漸貝母宣肺軟堅散結;瓜萎潤肺寬中通便。待喑啞取效後,再以生熟地、山藥滋補腎陰,阿膠養陰潤肺;蘇梗宣暢氣機,蘆根宣肺生津潤喉利咽,麥芽健脾。趙老更妙用白芷,白芷雖為驅風藥,但性滑潤i使大隊滋補之品補而不膩,調和諸藥,又能載藥上達于咽喉。因此諸藥相配,取效甚佳。

【又按】失音是臨床常見的病證,其病因病機比較複雜,《内經》名目“疳”或“暗”,《醫學正傳》則稱“喉喑”,因肺脈通會厭,而腎脈挾舌本,“會厭者,音聲之戶也”(《靈樞?憂恚無言》)。本病雖屬聲遭、喉嚨的局部疾患,實與啼腎有密切關系,因此古人有“金水相生,病在肺腎”之說。《直指方》曰:“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前人葉天士則譬作:“金實則無聲,金破亦無聲”,都說明了這個道理。其病因當有内傷、外感之分,其病機應有虛實之不同。故張景嶽說:“喑啞之病,當知虛實。實者其病在标,因竅閉而喑也;虛者其病在本,内奪而暗也”其辨證施治,當以病勢的緩急,一般分為暴喑、久喑兩大類。大抵暴喑者,多因風寒客熱壅遏而緻竅閉,其病屬實,治當宣散清疏;久暗者,多因陰血耗傷,精氣内奪而喑,其病屬虛,治當清潤滋養。

從目前臨床所見,失音一症的病機屬實者多而屬虛者少。實者乃邪氣阻滞,肺氣失宣,金實則不鳴,治以宣肅散邪為主,邪去則金鳴;虛者精氣内虛,金破亦不鳴,治以滋填為法,佐以宣暢肺氣,亦不宜純補蠻補,如上案用金水相生之法,仍須佐蘇葉、枇杷葉、前胡、桔梗、浙貝母,即是例證。此外還須注意:

(1)失音的治療,始終要注意氣機的調暢,趙老常說:“治病之要,調暢氣機”,(2)中焦是氣機升降的樞紐,趙老治病非常重視脾胃之氣的升降,胃氣降濁氣下行,有助于脾氣的上升,有利于失音的康複。(3)失音的治療,飲食調養至關重要。如飲食寒涼,則閉郁肺氣,甜食壅塞氣機,辛辣刺激食物則助熱邪傷陰液,都不利于暗啞的恢複。因此藥物治療與飲食調養相互配合,才可收到比較滿意的療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