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陳樹真治療不寐驗案撷萃

陳樹真系河北省邢台市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為河北省首屆名中醫、河北省第三批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河北省中醫藥學會疑難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餘年,臨證擅用經方、時方治療内科疑難雜症。筆者有幸跟師學習,收獲頗豐,現将其辨治不寐的經驗介紹如下。
  1 典型病例
  1.1 痰熱内擾案
  案例1:患者,男,40歲,2012年1月6日初診。患者失眠、頭暈時緩時劇1年餘。曾就診于多家醫院,經服西藥後,療效不佳。現伴健忘,心煩不甯,食欲不振,口苦口幹,痰多而黏,二便正常,舌淡白,苔薄黃膩,脈細數。辨證屬痰熱内擾,兼氣陰兩虛。治宜清熱化痰、益氣養陰安神。處方:太子參15 g,酸棗仁12 g,遠志6 g,五味子3 g,竹茹12 g,枳殼6 g,清半夏6 g,茯苓10 g,陳皮5 g,夜交藤12 g,北秫米(另包)10 g,炙甘草3 g,龍骨(先煎)30 g,牡蛎(先煎)30 g。4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12年1月10日二診:失眠明顯改善,夜能寐,食量增加。上方去龍骨、牡蛎,加合歡皮12 g、雞子黃(沖服)1個。繼服4劑,以鞏固療效。
  按:本案患者不寐已久,伴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口幹、脈細數,此系氣陰兩虛之象;又見痰多而黏、口苦、脈數、苔薄黃膩,乃痰熱内蘊之象。故辨
  通訊作者:王志恒,E-mail:wangh0417@sina.com
  證屬痰熱内擾,兼氣陰兩虛。陳師運用清熱化痰兼益氣養陰的十味溫膽湯加味治療而獲效。
  1.2 氣陰兩虛案
  案例2:患者,男,76歲,2012年4月20日初診。患者病起于頭暈、納減,四肢倦怠,繼而不寐。經某醫院心電圖檢查診斷為心房纖顫。現患者形容消瘦,面色無華,舌淡,無苔,脈兩寸沉細、兩關弦急。辨證屬心氣不足,心脾不調,陰虛。治宜益氣養陰、甯心安神為主,佐以調攝心脾。處方:太子參15 g,白術6 g,茯苓10 g,炙甘草3 g,酸棗仁12 g,遠志6 g,五味子3 g,珍珠母(先煎)15 g,麥門冬15 g,北沙參12 g,枸杞子10 g,龍骨(先煎)30 g,牡蛎(先煎)30 g,蓮子15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12年4月30日二診:頭暈減輕,睡眠轉佳,仍納呆、倦怠。宜調中益氣為治,予五味異功散加減:明黨參12 g,白術6 g,茯苓12 g,炙甘草3 g,陳皮5 g,山藥15 g,白扁豆12克。繼服6劑痊愈。
  按:陳師指出,本案雖見心氣心陰兩虛,但脾氣不振乃其根源,故在治心後,調中為其要務,藥後病瘥,此即李東垣“補土益火”之義。
  1.3 心腎不交案
  案例3:患者,男,65歲,2012年5月7日初診。患者幾年來睡眠一直不佳,甚至徹夜難眠,頭暈,食少,精神疲倦,四肢乏力,多方診治無效。按其脈細數有力,舌質绛,苔薄白。辨證屬心腎不交,肝脾不和。治宜甯心補腎、平肝益脾。處方:茯神12 g,白芍10 g,枸杞子12 g,珍珠母(先煎)30 g,法半夏6 g,山藥15 g,夜交藤10 g,鈎藤(後下)10 g,五味子3 g,合歡皮10 g,遠志5 g,柏子仁10 g。5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12年5月11日二診:症狀有所改善,仍按前方加減:鈎藤(後下)10 g,天麻12 g,清半夏6 g,山藥15 g,白術6 g,夜交藤10 g,合歡皮12 g,遠志5 g,五味子3 g。繼服3劑。
  2012年5月15日三診:頭暈、納食好轉,不寐仍未減輕,辨證為心脾受損、營血不足所緻。故以補益心脾、甯心安神為主。處方:黨參24 g,炙黃芪18 g,柏子仁10 g,當歸身6 g,生地黃12 g,牡丹皮10 g,白芍10 g,枸杞子12 g,阿膠(烊沖)18 g、酸棗仁10 g,黃芩5 g,山藥12 g,炙甘草5 g,淮小麥24 g,紅棗8枚,夜交藤12 g,合歡皮10 g,琥珀6 g。繼服3劑。
  2012年5月21日四診:睡眠有好轉。上方改夜交藤18 g、合歡皮6 g,繼服3劑。
  2012年5月26日五診:睡眠顯著好轉,但仍感心煩。辨證屬痰火擾心,肝胃不和,治以瀉火甯心、安神和胃。以十味溫膽湯合酸棗仁湯、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半夏秫米湯加減:黨參24 g,竹茹12 g,枳殼6 g,茯神15 g,陳皮5 g,遠志5 g,柏子仁12 g,知母10 g,酸棗仁12 g,五味子3 g,夜交藤15 g,合歡皮15 g,黃連6 g,阿膠(烊沖)18 g,琥珀6 g,清半夏6 g,北秫米(包)10 g,雞子黃(沖)1枚。繼服5劑後基本痊愈。
  按:本案例為心腎不交、肝脾不和所緻的不寐。肝脾不和則有頭暈食少;心腎不交則睡眠不佳,甚則徹夜難眠;營血不足,心脾受損,胃中失和也可導緻不寐,此即“胃不和則卧不安”。本案例為多年不寐,病因複雜,病機多端,故審證求因、審因論治尤為重要。陳師對此抓住“心腎不交,肝脾不和”的主要矛盾,終以十味溫膽湯、酸棗仁湯、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半夏秫米湯四方出入施治而收功。正如《素問·異法方宜論篇》所說:“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1.4 肝血不足案
  案例4:患者,女,32歲,2012年6月6日初診。患者近半年來經常煩躁不寐,夜夢較多。現精神疲倦,四肢倦怠,納食不香,伴有肢體浮腫,舌質淡紅,苔白,脈弦細數。辨證屬肝血不足、肝脾不和,治宜養血安神、平肝和脾。以酸棗仁湯合半夏秫米湯加減:酸棗仁12 g,茯神12 g,五味子3 g,遠志6 g,合歡皮15 g,知母10 g,甘草3 g,清半夏6 g,夜交藤15 g,珍珠母(先煎)30 g,北秫米(包)10 g。5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12年6月13日二診:睡眠好轉,仍以前方出入。處方:酸棗仁15 g,朱茯神12 g,遠志6 g,川芎5 g,夜交藤10 g,合歡皮12 g,五味子3 g。繼服5劑。方中佐以川芎調暢氣機、疏達肝氣,與君藥酸棗仁相配,酸收辛散并用,具有養血調肝之妙。
  2012年6月19日三診:不寐顯著改善,偶有心悸不安。改以十味溫膽湯加減治之。處方:黨參15 g,酸棗仁12 g,五味子3 g,柏子仁12 g,竹茹10 g,枳殼6 g,茯神15 g,陳皮5 g,清半夏6 g,夜交藤12 g,合歡皮10 g,甘草3 g,北秫米(包)10 g。繼服3劑後痊愈。
  按:本案屬肝血不足、肝脾不和所緻的不寐。肝藏血,血舍魂,肝血不足則魂不守舍,心失所養,出現虛煩不寐、心悸不安。《類證治裁·不寐》曰:“思慮傷脾,脾血虧虛,經年不寐。”故治以酸棗仁湯為主配合半夏、秫米,既養血安神,又清熱除煩,且能平肝和脾。又患者不寐日久,已現陰虛内熱之象,故以十味溫膽湯加減治之。
  2 讨論
  不寐是指睡眠發生或維持出現障礙,睡眠質量不能滿足人體生理需要,進而影響生活及健康;輕者入睡困難,或睡眠表淺,或多夢易醒,或醒後不能再寐,甚者徹夜難眠[1]。由于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争激烈,工作緊張,夜生活豐富,生活作息紊亂,飲食普遍太精,現代人經常處于緊張亢奮的狀态中,所以不寐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中醫認為,心主神明,晝日彰而為寤,夜則藏而為寐,神主于心而藏于腎。神安于夜,夜主于腎。故夜寐而神安者,賴少陰腎之收藏;反之,腎不閉藏,則神難安舍,神不安舍則不寐。正如《景嶽全書》所說:“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陳師認為,不寐主要病機是心肝脾腎陰陽失調,氣血失和,心神失養或心神被擾。故臨床治療應着重于調整髒腑氣血陰陽,并在此基礎上安神定志。實證治宜疏肝解郁、降火滌痰、消導和中,虛證治宜益氣養血、健脾益腎,虛實夾雜者治宜攻補兼施。另外,在藥物治療同時還應輔以心理治療,教導不寐患者要修心寡欲,以減少外界各種幹擾。正如朱丹溪《格緻餘論》所說:“人心聽命乎道心,又能主之以靜,何賊之有?”如此綜合治療,整體調理,不寐自能痊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