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某,女,30歲,2020年4月5日初診。雙唇部腫脹脫屑反複2年。曾間斷治療,一直未愈。現上、下唇稍腫脹,幹燥、脫屑,時皲裂、刺痛。口幹苦但不多飲,納欠佳,二便可,舌體胖大,舌質略暗,苔淡黃根膩,脈細弦。
證屬:太陽、太陰合病夾飲。
拟方:五苓散合平胃散。
處方:豬苓15g,茯苓15g,澤瀉10g,蒼術12g,桂枝9g,陳皮9g,厚樸9g,大黃3g,生薏苡仁30g,甘草5g。7劑。
二診:唇部腫脹基本消退,舌稍紅,苔中薄黃,脈細。于一診方中去大黃,加白芍9g,4劑。藥後大便稍幹,腹脹,遂再予一診方5劑。唇部腫脹消失。
體會:唇風一證,早期發病并不難治,一般口服中藥1~2周,外加“黃連膏”外塗,不過10天即愈。唯有一種“慢性唇風”潰爛出血,層層剝脫,可遷延數月、數年不愈,十分棘手,但臨床十分少見。《内經》雲“脾開竅于口”,口唇為脾所主,故唇部病變常從脾胃論治,著名老中醫幹祖望亦認為本病“病在脾胃”,且認為“本病三證風、濕、熱毒并存,但首先辨别三者哪證為主要的證”。以筆者臨床觀察,反複不愈之唇炎最多見者為濕證,故五苓散最為多用;其中,若兼脾胃困阻不運者,常合平胃散;兼脾虛明顯而濕盛者,常合參苓白術散;兼濕熱明顯者,常合瀉黃散;而惟以血虛風燥證者并不多見。不少醫者但見唇部脫屑、幹燥即謂血虛風燥而處養血潤燥祛風藥,往往無功,此但見局部未見整體也。鑒别之點在于舌象,其舌體多胖大,苔多白潤、白厚、白膩等,此濕證的據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