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組織倫理管理二十四步法之二

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

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國将霸者士皆歸,邦将亡者賢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産,水淺者大魚不遊,樹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獸不居。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辱。
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颠。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山将崩者下先隳,國将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見已失者慎将失,惡其迹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鐘。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軌,同巧相勝。
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素書·安禮章第六》

(選自 茅屋蒲團 圖 )

本篇對應的是領導管理五維體系中的禮之維。組織倫理管理,根據安禮章的闡述,可依次分為二十四步來建設完成,上一篇我們講了前十步,今天我們來講後面的十四步。


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
第十一步:定任賢之序
賢人之所以是賢人,是他具有超出平常人的才能,這種才能是能夠理解和管理高度組織化的行為,完成高度組織化的工作。而組織化的前提,是國家行公道。如果舉國皆枉士,公道廢了,大家各行其私,大家做的都是逆組織化,瓦解組織的行為,賢人是不可能在這種環境下發揮出來自己的才能的。所以說危國無賢人。
賢人擅長的是組織人力物力,進行工程管理做建設,是蓋房子的。而枉士愚人擅長的是搞拆遷,把所有的東西都搬回自己的家。在一個拆遷工地上,讓賢人抵消掉拆遷隊的工作,還能蓋一個房子出來,這是不可能的。
作為公秩序的組織被枉愚人們給瓦解了,這些人的能力,都強在拆毀組織來營私,而對奉公做建設上面,他們是非常無能的。所以說,亂政無善人。
韓非子說,智法之士和當塗之人,是不可兩存之仇。說得非常準确,就是這樣的,奉公為組織蓋房子的,和營私拆組織房子的,當然是不能兩存之仇。
作為領導者,一定要定任賢之序。沒有人才,什麼事也做不成。讓賢人擔任要職,并對枉士愚人,進行徹底的清除和禁絕。


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
第十二步:定禮賢之序
危國亂政,誰最受苦和遭罪呢?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最受苦。一個對人民懷有無限慈愛的君主,愛民心切,于是求賢若渴。
他會非常急切地尋求賢人,來把國家治理好建設好。按照我們現在容易理解的話來說,就是要培養一群能力強覺悟又高的幹部,先打碎一個舊世界,再建設一個新世界。
賢人來了之後呢,對于賢人來說,隻要君主奉行公道,把那些當塗之人全部誅滅掉,他們的才能越能發揮出來。君主給他們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給他們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合理的待遇和賞功機制,讓他們充分地發揮才能。這叫樂得賢者養人厚。

國将霸者士皆歸,邦将亡者賢先避。
第十三步:定舉賢之序
國家那麼大,事情那麼多,光靠幾個賢才是不行的。所以要建立全國性的舉賢機制,廣納天下賢才。一個龐大的由賢人組成的幹部隊伍,才能徹底地改變國家面貌,讓國家變得強大起來,直至成為天下最強大的國家。
人才的關鍵作用,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君主定舉賢之序,是強國正途。同理,企業定舉賢之序,也是成為業界霸主的正途。
而天下賢才,一看到國家禮賢舉賢,賢人有了用武之地,能夠有一個平台,讓他們施展自己的才華,立功立事,他們都會前來歸附效力,加入到幹部隊伍中來。這樣的國家一定會很快強大起來。
反過來,如果一個國家的君主,不任賢,不禮賢,不舉賢,擔任國家重要職務的人,都是當塗之人無能之輩。它肯定很快就要滅亡。庸人奸人當道,眼看國家要滅亡了,賢人君子們就會紛紛抛棄這個國家和他的君主,而去另投明主。
在我們現在的企業經營中,如果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一看這個公司要倒閉,這個公司根本沒有任何的前途,自己在裡面做事,也隻是浪費自己的光陰和才華,他顯然會毫不遲疑地離職,再去換個更好的工作。

地薄者大物不産,水淺者大魚不遊,樹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獸不居。
第十四步:定用賢之序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國家的強弱興衰,取決于是不是能夠得到賢才。同樣,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它的強弱興衰,也取決于是不是能夠得到賢才。
人是一切的根本,人是一切的原因。人人都知道組織的核心在于人才,但是在怎麼才能得到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卻缺乏足夠的辦法。很多管理理論認為,隻要給的工資足夠高,就一定能留住人才,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光靠一些零零散散的碎片化經驗認知,是無法從根本上通達這個問題的。得到人才,留住人才,有沒有通用法則和根本原理呢?答案是有的。本段經文講的便是得人留人的用人四維。
地薄者大物不産,這句講的是人君以德為地。孟子見梁襄王,主要是過去面試的,倆人一照面,孟子看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扭頭就走。常規的面試流程還沒走完,孟子就把老闆給炒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梁襄王有位而無德,看上去就跟項羽一樣,沐猴而冠。這樣的君主,怎麼能事奉呢。
很多人說,有才能的人,會恃才傲物,因為他們就像千裡馬一樣,得找到配得上他們的英雄,才肯為他所用。賢人遇到明主,不僅不會傲,而且還會心悅誠服地願意為他肝腦塗地,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就像當年商鞅遇到秦孝公那樣。
試想一下,商鞅孟子張良韓信這樣的人,在當前的社會面試,年薪給開個幾百萬,而老闆則是個土包子暴發戶金鍊漢子,估計他們也會扭頭就走,給再多的錢他們也不會留下來。對于這樣的大才來說,他們最看重的,是人主之德。人主德薄不足以蓄賢才,就好比地薄不能産大物。
水淺者大魚不遊,指人君以權為水。賢人遊于公道,不肖者遊于私行。公道為水,賢人為魚。如果君主本身就已經失權,不能捍衛公道,被大臣們架空,他也就沒有足夠的權力,來保證給賢人提供發揮才能的空間和平台,也難以有足夠的權力,授權給賢能之人。或者有權而不授權給賢人君子,這樣的話,沒有公道,沒有公權,即便得到了賢才,他的才能也施展發揮不出來。有才能的人,因為公道不行,或者授權不足,難以施展才能,他肯定是留不住的。
樹秃者大禽不栖,這句話講的是人君以官為樹。對于大才,就需要足夠的高職位才能配得上他的才能。當年韓信投奔劉邦,根本沒有得到重用,隻給了一個小官。所以他就偷偷地溜走,把劉邦給炒了。蕭何知道後,大晚上的把韓信給追了回來。韓信回來後,劉邦拜他為将,給了他配得上他才能的職位,韓信這才死心塌地地留了下來。先是給賢人,與他才能相匹配的職位,接着是和職級相匹配的薪酬,最後才是賞功。
林疏者大獸不居,這句講的是,人君以賞為林。人願意來上班了,給的職位也足夠高,可以配得上賢才的才能,施展的空間也足夠多。為什麼他們也是沒長期的留下來呢?為什麼舉朝上下,稀稀拉拉的也沒幾個賢能之人呢?因為賢人們立了功之後,君主不舍得賞功,所以賢人們又都跑了。
現在的管理理論,在怎麼用人留人上,存在本末倒置的缺陷。什麼都講錢,認為錢能解決一切問題。實際上,賞是排第四位的。沒立功就給高工資,這是無功而賞。既然活還沒幹,錢都拿到了,無才能的人混日子,有才能的人,會懈怠。沒立功之前,先許諾賞功,這會鼓勵人争相立功。等立了功,錢再給得足夠多,這才能鼓勵人立更大的功。
如果管理隻是靠錢就能解決的簡單問題,那麼銀行根本不會貸款給企業,而是會自己開辦企業。
德足以蓄,權足以遊,官足以栖,賞足以居。這便是用人之四維,用人留人之道。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第十五步:定蓄賢之序
流俗的注解,認為這兩句經文是講,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向反面轉化。真實的含義根本不是這樣。
山峭者崩,是說賢人能力太強,如果君主無法駕馭他,權力會往賢人手中集中,成為權臣,以至于發展成為和君主相抗衡的權力中心,最後導緻君主失權。這說明,君主要任用有能力的賢人,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手中的權力,重得足以配得上他的才能,無論他的才能怎麼強大,都得運行在自己所掌控的權力體系中。否則就會形成權臣專政的局面。
澤滿者溢,是說君主之德,要足夠深厚,不管賢人的能力有多強,都足以容蓄他。這要求君主要能虛己待物,像天德那樣無所不容。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如果上下都是有,那必然的會産生碰撞,就如同隻能把一個螺釘和一個螺帽擰在一起,而不能把兩個螺釘結合在一起一樣。
領導者的權不重,德不足,都會成為限制賢人發揮自己才能的瓶頸。所以,一定要把天花闆給他們定得高高的,他們才會更如魚得水一樣地專心工作。如果他們感受到了天花闆太低的話,一方面他們會想着取而代之,一方面會想着跳槽換個平台。

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辱。
第十六步:定守賢之序
有的領導者會說,我們的天花闆就這麼高,你想做更大的事業,撐破這個天花闆,是不可以的。于是,這個領導者,為了守護自己的小窩棚,放走了一匹千裡馬。當自己平台的空間有限,不足以支撐賢人的能力施展,和人才的能力之間發生沖突時,正确的做法,應該要擴容平台,而不是把有能力的人趕走,或者放棄他。
棄玉,放棄人才。取石,保留舊秩序。腳長大了要換雙更大的鞋,賢人的能力變得更加強大了,要給他提供一個更大的空間。削足适履,是愚者之舉。同樣,棄玉取石,也是和削足适履一樣愚蠢的做法,無知得就像個瞎子。
有的領導者,嘴上說的好,要做多大的事,自己有多麼的愛才。而真到現實中,當賢人的能力,超乎他的理解力和掌控力之後,馬上做出棄玉取石的選擇。領導者實際上的容人之德非常小,這叫羊質。嘴上說的好,這叫虎皮。這樣言過其實的守賢之舉,隻會遭緻賢人的背棄,和事業的衰落。還會自取其辱。

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颠。
第十七步:定親民之序
君主是領導層,賢人是管理層。君主能夠識人善任,還能夠留住賢人,用好賢人,說明把領導層和管理層之間的組織倫理建設好了。主明臣賢之後,還要調動執行層的積極性,把執行層的組織倫理建設好。 執行層是誰呢?他們是人民群衆,也就是老百姓。領導層的君主,和執行層的人民,他們之間組織倫理關系是什麼呢?
第一、君主治理國家,是為了安民富民,是為人民服務的。
第二、國家的建設和富強,在領導層取決于君主的英明領導,在管理層取決于賢人們的管理有方,在執行層取決于廣大勞動者的辛勤勞動。三者是統一的,缺一不可。說國家建設的成就,是獨屬于哪一個人的,獨屬于哪一層的,都是片面的。
第三、如果領導層和管理層脫離了執行層,脫離了群衆,即便之前取得過成績,後面也會走向衰敗。所以,君主必須得依靠群衆,才能長久地保持國家的繁榮富強。 這三條,是君主定親民之序的出發點。衣不舉領,說明脫離群衆。衣不舉領者倒,說明脫離群衆的領導者,一定也會被群衆所抛棄。
走不視地,說明領導層和管理層,他們的領導和管理工作,在上層空轉,脫離群衆,脫離現實,脫離社會。走不視地者颠,領導層和管理層的工作,都脫離了群衆,那麼這個國家的治理,一定是無效的。人民得不到有效的領導和管理,更沒有建立起來全民組織倫理,社會秩序,和生活生産,也一定會非常混亂。這叫走不視地者颠。
所以,作為一個組織的領導者,一定不能脫離群衆,一定要立親民之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永遠都不能變。

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第十八步:定本民之序
《尚書》雲:“民惟邦本,本固邦甯。”
不以民為親,是脫離群衆。不以民為本,是傷害人民的利益。這樣就會導緻,人民越來越積貧積弱。
組織倫理管理,一定要以民為本。否則,就失去了組織存續的根基,動搖了組織存續的根本。社稷是一棟房子的話,人民便是這座房子的柱子。如果百姓貧弱,柱子不結實,這個屋子就會很容易毀壞。
如果百姓不擁戴自己的君主,不認同自己的國家,組織的領導和管理,都不得民心,這個國家很快就會傾覆。

足寒傷心,人怨傷國。
第十九步:定愛民之序
人和人之間,總是相益相親,相損相怨。人民的利益被傷害了,他們就會怨聲載道。認為國家損害了他們,他們也要損害這個國家。是以人怨傷國。傷了民心,一定會最終傷及這個國家的君主。就跟腳寒會傷心一樣。腳是百姓,心是君主。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不能傷害了别人,還希望别人愛自己。所以,根本上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先定愛民之序。君主愛民,百姓受到了益處,受到了關懷,自然也就會愛國。之前所傷的民心,也要給他們暖回來。

山将崩者下先隳,國将衰者民先弊。
第二十步:定用民之序
任何組織的事業,都離不開群衆,也必須得依靠群衆。天生時,地生财,民生力。如果不依靠民力,即便天時再和順,地利再豐饒,也沒法直接轉化成可利用的财富。所以,民力是國家走向富強的根本。
如果不依靠人民,不合理地調動和利用民力,這個國家就沒有産出,沒有财富。大家都不幹活了,這個國家也就要崩潰了。
一個國家的衰敗,是從無法利用民力開始的。為什麼那麼多的人,民力沒利用好呢?因為沒有先定親民本民愛民之序。大家都一肚子怨氣呢,有力氣也不想幹。雖有其民,而難使其力,沒有把民力組織好,發動好,利用好,這就是民力先弊。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要定用民之序。任何事業,要依靠人民,才能長久地成功。而要依靠人民,就需要對人民有益,為他們服務,這樣大家才能迸發出無限的熱情和力量。隻要把人民的力量組織好,發動好,利用好,改天換地也輕而易舉。

根枯枝朽,人困國殘。
第二十一步:定取民之序
取民,一則取民力,二者取民賦。
人民有力量,國家才能進行建設。但是,如果勞民過度,民力透支嚴重,以後國家的建設就會後繼乏力。
人民有錢了,繳納稅賦,國家财政才能有錢。如果隻想着橫征暴斂,把人民的錢都收刮上來,這樣人民的财富都枯竭了,以後的稅收也就成了無源之水。
所以,君主要定取民之序,要節用民力,節用民财,這樣才可以長久。人民是根,如果根枯了,枝就會腐朽。人民的力氣和财富都空乏了,國家也會殘破。

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
第二十二步:定興替之序
曆史上的那些殘害人民的王朝都滅亡了,因為他們統治天下的政治倫理有問題,不以愛民為本。而那些以民為本的朝代,國祚都很長久。所以,君主治理國家,要以民為本,否則就會重蹈覆轍,像曆史上的那些失敗的國家一樣,因為殘害人民而滅亡。
軌這裡是指組織倫理。事是君主所施政的政事。如果曆史上其他的一些國君,因為政治倫理沒有建設好,實施了錯誤的政事,以此施政理政,導緻了亡國。國君效仿他這樣的政治倫理和施政方針,也一定會讓國家滅亡。
所以,作為國家領導者的君主,一定要以民為本。建立正确的組織倫理。

見已失者慎将失,惡其迹者須避之。
第二十三步:定明鑒之序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知得失。
上一句經文,是以史為鑒,吸取那些做的不好的失敗國家失敗的教訓。本句經文是以人為鑒,學習借鑒那些英明君主的做法,吸取那些昏庸君主的錯誤教訓。這樣就可以在自己執政的過程中,更明确地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了解領導工作的得失,進而可以趨福避禍。
反面教材,先看失敗國家。然後再看失敗的君主,因為一個國家之所以失敗,領導者是要負最大的責任的。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第二十四步:定永固之序
我們現在都講可持續發展,都講基業長青,講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可是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并沒有統一的解答。答案是,以民為本,為人民服務,緊密聯系人民,依靠人民,建立合乎公理的組織倫理。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主要時刻保持畏民意識,時刻以民為本,以民為先,這樣才能讓天下安甯太平。
還要時刻保持警覺,千萬不能脫離群衆,忘記群衆,時刻緊密聯系群衆,依靠群衆,為人民謀福利,這樣國家才能讓江山永固。
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鐘。
以上二十四條組織倫理管理法則,便是一個國家正确的組織倫理管理體系。對其他各種級别的組織,也都适用。在任何組織中,作為領導者,如果遵循了這一套組織倫理,就是吉事。如果違背了這套組織倫理,就是兇事。行吉事,會帶來接連不斷的福利。行兇事,則會帶來接連不斷的災禍。
是這套組織倫理本身很神聖導緻的嗎?并不是。而是這套組織倫理所定的人倫之序,是合乎自然公理的,是天定的,它颠撲不破,放之四海而皆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遇到事情,參照一下安禮章的道術,以公理為準則,就能做出正确的選擇,做事情也就不會出現偏差和失敗。故務善策者無惡事。
如果君主行事,沒有長遠的打算,不去建立組織倫理體系。隻是任性私為,以私理為準則,他做出的抉擇肯定是錯的,他做的事也一定難以成功,就會被挫折和失敗所困擾,雖百憂而不得解。
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軌,同巧相勝。
前面講的是二十四條組織倫理法則,來闡述公理。這段經文,講的是在一個已經建設好的,穩定的組織倫理管理體系中,在更深入地構建人倫之序時的具體工作中,所應該遵循的十六條定理。
同志相得。志同道合的人,想的事情一樣,追求的目标也一樣,這樣的人才能相親,進而才能緊密團結在一起。
同仁相憂。仁者愛人,大家所關心的對象是一緻的,所愛的都是天下蒼生,這樣的人才能一起憂國憂民,攜手奮鬥。
同惡相黨。有共同的反對對象的人,他們會因為共同的敵人,而結成黨友。
同愛相求。有共同喜好和興趣的人,他們會因為共同的愛好,而互相親近。比如愛好養蘭花的,喜歡和養蘭花的人一起做朋友。愛好讀書的人,喜歡和愛閱讀的人做朋友。
同美相妒。這句并不隻是說,兩個長得很漂亮的人,互相妒忌對方的美貌。而是指,大家專長的東西是一樣的,就會彼此相妒。都喜歡說自己更好,别人不好。
同智相謀。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更進一步的說,智不同也不可相謀。聰明人和聰明人,可以一起謀事。傻子和傻子,可以一起謀事。而一個聰明人和一個傻子,就沒法一起謀事。
同貴相害。貴,認為什麼東西更重要的意思。認為更重要的東西,如果是一樣的,他們就會互相争搶,好讓自己得到,讓對方得不到。比如搶房子,搶股票等等。
同利相忌。存在同質性的競争關系,就會彼此相忌,希望自己做得好多賺錢,希望對方做得不好多虧錢。同行是冤家就是這個道理。
同聲相應。觀點一緻的人,就會互相呼應,互相贊同和支持對方。
同氣相感。一個人看另一個人,莫名地覺得怎麼看怎麼順眼,這就是同氣相感。越是相似的人,越容易互相吸引。
同類相依。相似到了很高的程度,就成了同類。隻有同類才會相依,不是一類人,很難長久地共同生活在一起。平時我們生活中看到,貓和貓玩,狗和狗玩,同理,人也一樣,隻和與自己同類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
同義相親。義,人之所宜。大家都覺得這樣舒服,就會覺得親切,并互相親近。
同難相濟。人遇到了共同的困難,就會互相幫扶對方,一起克服困難,走出困難。
同道相成。有共同的道德,共同的理念和使命,有共同的目的,共同的事業,和共同的利益,這樣的人,會互相地幫助對方,一起完成事情,抵達目标。
同藝相軌。本句講君主應該怎麼分民,也就是怎麼組織建立生産隊,要把同樣技能的人編到同一個生産隊。需要注意,本句經文并不是說手藝相同的人會互相偷學對方的技巧。有的版本用的是同藝相規,有的版本用的是同藝相窺,實際上應該是同藝相軌,因為古代編戶分民,是按照五家為一軌來劃分的。軌是古代最小的事業單位。
同巧相勝。君主樹德,大臣樹智,百姓樹藝。德者王,智者官,藝者事。使同樣技藝的人編制和居住在一起,一起生産和生活,這樣他們就會情不自禁的互相學習,互相提高自己的技巧。而且他們的孩子,長期地耳濡目染,根本不用國家開辦專業的職業技術學校,他們自然而然地就能學會長輩的技藝和手藝。
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管子說:“治衆有數,勝敵有理。察數而知理,審器而識勝,明理而勝敵。”
管理百姓,是有确定的最優方法和正理的。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和什麼樣的人編在一起,才能效率最高,秩序最良好。這套最好的方法,是可以學習,可以掌握的,都是确定的,有具體數量化方案的,這些确定的最優的數量化分民方案,就是正理。
不管國家再大,人民再多,隻要遵循正理來分民,都可以把整個國家的人民,組織得井然有序,對民力生産力和秩序,進行最大程度的優化。
并且,這個設計好的高度組織化高度有序化的國家機器,還可以自我驅動,自我強化和自我實現。把整個國家,變成了一個有生命的人一樣,君主端坐在這個大号的人的心中,操縱一個國家,如同一個有生命的人在走路一樣。這才是組織管理的極緻。
韓信帶兵,多多益善,也是同樣的道理。在于遵循正理,對兵力進行戰鬥力最大化的優化。把軍隊變成一個有生命的戰争機器。
如果違背了這些正理,設計出來的國家機器,一定是紊亂的,低效的,低能的。一定是運行不良的。組織管理體系設計不好,國家也自然治理不好。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
聖王以公理教化百姓,以正理分民。這樣才能建立起來,一套合道合理的組織倫理管理體系。這樣天下才能有規範,也就是禮。有了禮,才有了秩序,有了秩序,才能天下安甯。
如果君主自己行私為,而讓百姓守公理。這樣會導緻,百姓廢理不從。這是釋己而化人者逆。所以,君主建立起來一套組織倫理管理體系之後,必須得以身作則地捍衛公法,不得逾越倫理,不得逾規。這樣的話,百姓才能遵守公理。這是正己化人者順。
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如果臣民逆禮,就很難領導他們,政令就會通行不暢。如果他們順禮,則非常好領導他們。大家都不服從領導,不聽從指揮,這樣國家就亂了。大家都服從領導,聽從指揮,這樣國家就能治理得非常好了。
以公理建立一套組織倫理管理體系,以此安禮,讓組織成員順從公理,來進行治理。不僅可以治理自身,還可以治理家庭,治理國家,都是可以治理好的。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