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日下午,正值國慶中秋雙節彙聚,由樂匋先生原著,鐘海明和馬若愚先生編著的《樂傳太極與行功》在北京的武醫書院舉行了小規模而别開生面的首發式,以此來緬懷樂匋先生逝世十周年。
此次新書首發式由該書的作者鐘海明先生主持(見上圖)
出席此次活動的近四十位嘉賓,其中有樂匋生前的拳琴好友和學生,以及再傳弟子等,樂匋的兩個兒子樂莊樂正專程由上海趕來北京出席,并緻辭講話。此次活動初始,到場的所有人起立面向樂匋先生的遺像三鞠躬,以此來表達對樂匋先生的緻敬和懷念之情。
活動中,樂匋先生的生前好友、學生林瑞平、于文瑞、等人分别代表拳琴各界發言講述了樂匋先生生前的為人處事,以及他精湛的武藝和琴藝。鐘海明介紹了新書《樂傳太極與行功》的編輯出版過程和背景,分發至各位嘉賓。
拳琴合一的現場交流階段,把整個活動帶到了一個高潮。首先由樂匋先生的再傳弟子們進行了樂傳太極行功八勢及行功三個階段的演練,随後樂匋先生生前的琴友學生操琴獻唱。首先由餘叔岩先生的琴師王瑞芝之子王世澄先行操琴,與京城名票拳友陶榮生合作。随即各拳友、琴友交替上場,精彩紛呈,席間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和喝彩聲。真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高潮叠起,拳中有琴,琴中有拳,精彩紛呈。
展開剩餘 81 %在此次活動中,由于到場的都是樂匋先生生前很親密的老友、學生等,大家談論起樂公的為人處事時,都興緻高漲,使得此次活動氣氛十分活躍,加之拳友和琴友們的太極拳表演和京胡、二胡琴的演奏、獻唱,使得此次活動更加充實和豐富,也是對樂匋先生“琴拳合一”理念傳承和發揚的最真實體現,就如同以往每年今天在樂公家聚會一樣。活動結束後,到場的所有嘉賓一起共赴了晚宴。
此次活動,不僅是新書《樂傳太極與行功》的首發式,更是以此來緬懷樂匋先生逝世十周年,以寄托大家對樂匋先生的懷念和崇敬之情。樂匋先生著述頗多,卻均未見于揚表,此次圖書發布,亦是秉承先師恩濟衆生之願。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樂匋先生更是将儒釋道精神融入太極拳拳法中的集大成者,此次活動也是很好的弘揚了太極拳這一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更是立志将此太極拳很好地傳承下去。
樂傳太極拳始于樂奂之(1899─1960),字幻智,先生系河南固始人,上海複旦大學畢業後曾在浙江大學教授英文兩年,然後定居上海,在震旦大學與震旦附中(現稱光明中學)教授國文十餘年。上世紀四十年代,榮德生先生(榮毅仁先生之父)創辦江南大學,曾邀請樂先生為常務副校長。
樂幻智先生鄉俗尚武,自幼于儒學詩文之外,更習武藝。三十年代初在廬山遇楊澄甫(1883-1936)弟子董英傑(1897~1961)先生,當時董先生尚無籍名,樂先生崇真術、慕其技,不尚虛聲,遂拜師求藝,專心從董英傑先生學習楊式太極和李氏(指當年李香遠先生所傳授武禹襄的武式太極拳)太極拳。返滬後又由董英傑先生帶領經楊澄甫老先生親自指點。後董先生遷移南洋,未複歸國。樂先生則習練益精、終身不辍。在上海形成經由樂幻智、董世祚、樂匋和樂亶等傳習的楊式和李傳太極拳(武式太極拳)一脈。
樂匋先生自五十年代起在北京工作,一生從事科研與管理工作,系中國廣播電視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自幼因愛好音律,故公父賜号“鐘呂”,黃鐘大呂,契合正大莊嚴之意。樂匋曾跟随京劇名家餘叔岩的琴師王瑞芝先生學習京胡多年,在拳學上則從師統承其父及其師弟董世祚先生兩脈之嫡傳(注:董自幼家傳習武,練有金鐘罩鐵布衫之功,曾随董英傑練習太極拳,董英傑離滬後,即跟随師兄樂幻智習拳)。故而于拳藝之外又精于京胡,并賦道于拳琴之中。其拳禅合一,禅琴如一,由術藝而入道的修行,看似毫不搭界的拳與琴,科技與文化,其實都可視作是一種修行的門徑,均可由術而藝,由藝而感悟其“道”。
樂匋先生著述頗多,卻均未見于揚表,于拳道修習途徑有完整的記錄。其中署名“鐘呂”的《人體之陰陽相濟》一文可謂集大成者。承上啟下所做《太極每式八勢印合八卦演序表》,寓八卦爻象、五行、經脈、四季演化于拳術動作之中。所總結的太極拳“八勢”,每勢均明确拳式練法、練拳要點、拳形部位。此表的修成,以太極拳為載體,集中華文化核心體系的五行、八卦及中華醫學的十四經脈于一爐,使太極拳術理論趨于完美,實乃對當代太極拳傳播的一大貢獻。樂匋修學一生,合儒道佛理于拳術琴藝之中,統虛無心法于實際理地,以一生之實修積累,示後世學子—明确修習門徑,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樂傳太極在拳法拳理及形态上均嚴格遵循了楊式太極和李氏太極(指當年李香遠先生所傳授武禹襄的武式太極拳)的拳脈傳承,在傳統文化修養方面融通佛、道、儒三家,以禅宗為核心心法、以太極拳為修身手段、以儒學為處世準則。
樂傳太極拳不同于其他太極拳,不是單一從拳術套路,拳理去講述,而實際上是做為一種儒釋道文化的一個修行載體。而樂傳太極行功有别于其他太極拳,其他太極拳套路動作繁冗,少則幾十個動作,多則一百多個動作,而太極拳本身的每一個動作當中的陰陽虛實,蓄發的過程是貫穿在每一個動作之中的,是相通的,所以樂傳太極行功将其簡化,從太極拳裡挑選六個最普通的動作,對于習練者來說不僅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動作,也可以學到太極拳精神的精華,出功夫快。樂傳太極行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作為一種太極操,沒有身法也沒有蓄發,而是最基本的步法和動作。第二階段是要把陰陽虛實分開來,在傳統放松的基礎上,樂匋先生提出了太極拳的“八勢”就是擎,攏,黏,引,松,開,發,放,這八個字在每一個動作的周期當中都要體現出來,把太極拳單一動作的軌迹劃分。第三階段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強調的是“意氣君來骨肉臣”。
而樂傳太極行功的三階段從表面上看是習得拳術的三個階段過程,而其實内裡更是體悟人生真谛的三個階段,正像宋代禅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禅的三重境界:參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所謂第一階段,就是我們剛睜開眼去看這個世界的時候,一切都是懵懂和未知,新鮮和好奇,我們所習得的都還是些“動作”,而這些“動作”并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作用,最終我們在現實世界裡迷失,從而對現實和世界産生了諸多懷疑;所謂第二階段,我們的“動作”更加有力,更加複雜,能夠處事于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有人迷失,有人被淹沒,有人鋒芒畢露,我們多了一份對這個世界的理性和現實的思考,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而第三階段,則是當我們洞察了這世事之後不再執着其中,從而返璞歸真,無論是經曆了痛苦也好,得到了功名也好,最終都能放下,像個初生的孩童一樣,發現山還是那個山,水還是那個水。
我們每個人都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每個人都是難得的緣分,相信接觸樂傳太極拳的人都是幸運的人,在體悟拳術的同時更能去參悟人生的真谛,将中國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下去。
從今天開始
武
談
聲明:本微信部分内容為“武談”微信訂閱号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未知,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發布平台,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