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JT叔叔的中醫基礎講座 第二講(3) 天人合一的養生觀

  • JT叔叔的中醫基礎講座第二講(3)天人合一的養生觀
  • 那我們來看我們講義的第二段,「陰陽與養生」。

    其實「陰陽與養生」也不是全在講陰陽。像《素問》的第二篇的〈四氣調神大論〉,其實是在講人體跟天地之間,有一些同進退的相通關系。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節錄)》: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變為寒,奉長則少。

    夏三月,此之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咳瘧,奉收則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之謂容平。天地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甯,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氣秋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變為飧洩,奉藏則少。?

    冬三月,此之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天地俱生,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蹶,奉生則少。

    這裡我有在講義上面框起來,春天的氣叫作「發陳」,夏天的氣叫作「蕃秀」,秋天的氣叫作「容平」,冬天的氣叫作「閉藏」。這些東西,各位都要有個印象,有一天我們教到五行跟五髒的時候,這些字都有大用。因為你要從這些字去慢慢找出五行的能量是怎麼運作的。中國人用字,其實是非常精準的,每個字都有它的意義存在。

    它說春天的氣叫作「發陳」,「發陳」是什麼呢?就是一個老樹幹,到了春天,發出新芽了,不就是從「陳」舊裡面又「發」出新的生命力了嗎?這個時候,天地之氣就像從沒有到有,萬物的活力都開始漸漸恢複。當天地之氣是這樣子的時候,它就說,我們人應該怎麼樣啊?我們應該晚一點睡、早一點起來。然後早上起來在院子裡散步,慢慢地走,而且要把頭發披散。這叫什麼?扮貞子吓人嗎?不是哦,因為氣開始流暢的時候,你身體需要有一種慢慢把它疏導的準備動作;從不動到開始動,要有點準備動作,就像有些人下水遊泳前也要拉半天。

    然後,在我劃線的地方,它講的是這個季節,你的「個性」該如何調理──它不講調你的身體哦,身體就是早睡早起,晚睡晚起,符合一個最基本的周期而已。它說你要「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對人要盡量寬厚,要盡量大方,因為春天是生機綻放出來的時候,你的心、你的行為,要合乎這個環境的動向,肝氣才不會郁結住。它認為,人應該要随着天地之氣起心動念。

    那到了夏天呢,不得了哦,累死人了,要「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這什麼意思呢?「無厭于日」就是說你一整天在那做什麼活兒啊也不要讨厭,因為這個時候天地之間陽氣特别旺,所以天地會頂住你,當它們會挺你的時候,你就可以讓氣盡量發洩,所以呢,「所愛在外」,所以你夏天可以去追求外在的事物,比如說公司努力沖業績賺錢啦,下班追女生啦,就要用夏天,因為這樣子的話,比較合乎天地之氣。

    那到了秋天的時候呢,氣已經開始收斂了,這個時候如果你不曉得收斂的話,你的氣就會耗損,因為天地之間的氣已經沒有那麼多了,秋氣叫「容平」,那「容平」是什麼意思呢?後面到了講五行的時候再一起講。我們就要「使志安甯,以緩秋刑」,因為秋天氣越來越少了,如果你還不讓自己靜下來的話,你就會耗散太多的氣了。「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如果你那個時候還一天到晚在想東想西,追求外在的事情,那你肺裡面氣就不夠調和了,身體就會變得比較不好,所以你要開始收斂你的種種作為了。

    到了冬天的三個月,那更好笑了,「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是講什麼呢?就是:如果你有個東西想要去買,你就當作你已經買到了。如果今天早上起來,肚子餓,想要吃個燒餅,那就當作你已經吃了,翻個身繼續睡罷。想一想就自我滿足了,像「白頭宮女話當年」,精彩的人生不能再活一次,跟兒孫說點陳年老故事來炫耀,也就爽到了。

    這種話哦,你們聽起來會覺得非常的可笑:「這種逃避現實的人生,就是中醫的養生法嗎?」那是因為我們生長在台灣,我們沒有太明顯的春夏秋冬,才覺得離譜。如果你去看那種「大陸尋奇」之類的節目,那些住在西北高原上開旅店的,冬天遇到我們那些台灣去采訪的節目主持人就會開始破口大罵……也不是破口大罵,就是講得很大聲,說:「我們的旅館,可是你們台灣人來,我們才開的喔!如果你們不來的話,我們每天睡到下午一兩點才起來,吃一頓飯,翻個身繼續睡,一天就過完了。」真的是這樣子在過的。

    四季比較分明的地方,他們的生活就會有這樣的周期出現。我覺得,我們現在雖然是在台灣,可是其實還是不夠人道,什麼叫不人道呢?就是大家都沒有中醫的基本觀念,不然可以一個公司以一年當作一個業績的周期,夏天早上可以八點就上班,然後七點再下班;冬天呢?最好大家都睡到十點,再慢慢起床──這樣子不是就不殘忍很多嗎?你不覺得嗎?冬天的時候,你七早八早爬起來去搭車,情何以堪?人人上班前就開始在怨公司了,公司怎麼好起來?非常的不人道。這種不人道,其實是不合乎天道,我們人要跟天共進退才對。

    我曾經在思考一個關于道家的問題。就是:很多對道家有興趣的外行人,都覺得說道家就是自由自在、愛怎樣就怎樣、放浪形骸。可能他們會認為說《老子》裡頭講什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後回歸到「自然」嘛,所以就覺得人要「自然」,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可是,我會覺得:這些人可能有搞錯吧?你不覺得「自然」其實是很嚴厲的嗎?今天這地方兔子多繁殖一點,然後就開始什麼動物的生态系不平衡,然後就開始有大屠殺,開始有大死亡。你活在這麼嚴苛的世界裡面你敢說「道法自然」,然後你活得愛怎樣就怎樣?

    道跟自然都是非常嚴厲的東西,我們這一輩子已經拼命活好了,都還有很多事情會活得不快樂,什麼小事都會有報應,你不覺得嗎?你今天跟人家多口講一句什麼話,然後那個人聽成什麼,然後去跟誰講,然後接下來就有人跟你翻臉了。所以,當我們要「道法自然」的時候,你就要知道:在每個片刻,你的律己都要做得很小心。

    看到這種《黃帝内經》的論述,就會覺得:我們現在生活,很不健康耶。如果冬天起得太早,你就要知道:「我今天又沒有養生了。」然後要想辦法去補救。

    然後,從這段文字,你會發現另外一件事:它認為春天要怎麼樣調理才能保護肝髒,夏天要怎麼樣調理才能保護心髒,秋天要怎麼樣調理才能保護肺髒,冬天要怎麼樣調理才能保護腎髒……有沒有注意到?它沒有講「脾髒」耶。五行木火土金水對應五髒肝心脾肺腎,怎麼少了脾髒?那是因為,脾髒之氣是所謂的「土」氣,土氣是金木水火四氣交融之氣,所以土氣是出現在季節與季節之間的交替地帶,所以就沒有單獨一個季節算是脾髒了。

    《素問.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節錄)》: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脾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土氣的運作要詳細解釋,我們也等教五行的時候再講,大家先有一個印象就好。

    另外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四季保養,它雖然有告訴你一些生活起居要注意到的事情,可是它更花力氣在教你如何運作自己的情緒,也就是《内經》這一篇開始在強調:

    你如果不知道怎麼調理你的心情,你的身體大概很難好起來。當我們遇到一件事,心裡頭不能放開,執着于它的時候,我們往往就會為了它拼死拼活,在那個過程裡面,我們的氣也就動亂了,身體也就受傷了。

    除此之外,它又用四季來重申一次「天人合一」的概念。這天人合一的概念,你看這段文字,或許沒有那麼真實的感覺,「我們人真的是跟自然周期是那樣地同進退嗎?」其實真實的感覺一定有嘛,冬天比較不愛爬起床嘛,夏天早早就熱醒了,對不對?這個還是有感覺的。

    等到你學了把脈,你就會更有感覺,因為人的脈象,就會随着四季而換季,冬天是一種脈象,春天又是一種脈象,夏天又是一種脈象,秋天換成另一種脈象。脈象随着天地之氣的這種漲潮退潮的現象,如果你不相信的話,就會像我從前一樣鬧笑話了。有一個人,我夏天把他的脈,覺得脈還不錯,到了秋天我再把的時候,就說:「哎呀,你這個人太糟了,怎麼這麼不養生!才兩個月不見,脈弱了那麼多。」結果,再把别人,才發現每一個人的脈都弱了那麼多──原來是脈在換季。真的會這樣,《素問.脈要精微論篇》就說:「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将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讀了《黃帝内經》才會注意到這件事情。

    那麼,在冬天的這三個月裡面呢,還有一點要注意:「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這是講什麼呢?就是說,你在冬天的時候,要靠到溫暖的地方,但不要出大汗,因為冬天的汗,從人體裡面排到人體表面,是很耗體力的。如果你糊裡胡塗就讓自己出大汗的話,那你的身體就會受損。

    一年之中有這樣的周期,和人體的五髒相呼應,「一天」之中有沒有啊?當然有啊。清晨是氣剛發升的時候,剛好就跟人的肝的氣是相通的;到了中午太陽最大的時候,跟人的心的氣是共通的,然後傍晚是跟肺;半夜是跟腎。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個人他不舒服,他都是清晨會肚子痛,有很大的可能是他的肝不好,所以他在那個時間點,跟肝起共鳴的時候,他身體的不舒服最大。這是單就五髒講。如果是之前講過的,專門運作于六經的病,那就要看十二經脈的循行時間,和這裡說的又不一樣了。

    診病其實有分類的,要把五髒和六經分割開來看:哪一種病比較存在于六經?哪一種病比較存在于五髒?我們将來還要帶大家做分割的工作,但是我們要先把五髒學穩,再來講六經,不然的話,全部都會混成一團。如果心肝脾肺腎的那些生克都沒有搞清楚,我現在再把六經的系統扣進來,你們會混成一團……

    我們說肝膽相表裡屬木,肺跟大腸相表裡屬金,心跟小腸相表裡屬火,脾胃相表裡屬土,腎跟膀胱相表裡屬水。可是,在六經的世界,這些對應關系又會完全重新洗牌、重新安置:太陽寒水氣是膀胱和小腸經,陽明燥金氣是胃和大腸經,少陽相火氣是膽和三焦經;太陰濕土氣是脾和肺經,少陰君火氣是腎和心經,厥陰風木氣是肝和心包經。二者是不是都對呢?麻煩的就是:它們,都對!也因為它們都對,所以醫療的效果才會那麼好,因為就是有這兩個不同的系統,彼此呼應,人才能夠活,少掉任何一個系統,人體都會失去平衡。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我們接下來看下面一段:「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這話很有意思,他說其實天地的氣的浮沉其實就是人類之氣的根本,那既然春夏是陽這樣發出來,秋冬是這樣收進去,那你當然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來從其根。這樣子的生活規律跟周期,才能跟你生命賴以維持的這個大自然連結在一起。這樣才叫作溫馴的地球人──《聖經》說這種人很有福哦!會繼承大地哦;不養生的人都死光了,地球就是你的啦。所以,「與萬物浮沉于生長之門」,這樣子你才能夠跟地球同進退,像這樣子的養生,才是《黃帝内經》裡面最寶貴的。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也就是說,你一開始生活中種種該注意到的地方都要注意到,要相信我們是活在非常嚴苛而殘忍的宇宙、這個自然是從來也不可以讓我們掉以輕心的,相信這個事情,然後把自已好好地調理到不要生病。

    它說:如果你弄到已經病了的時候,才去治它的話,就好像,口渴才開始挖井,然後,要跟人家打架了才開始去鑄造扁鑽,那都已經來不及了。──其實它的譬喻用得很生動的,我覺得,我們到達一個大病之前,其實有好長一段時間是它的醞釀期,如果你能夠在那個醞釀期剛開始的時候,就把它調理好的話,你就一輩子不用吃那個苦了。

  •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