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曆代治療中風,多宗散風活絡之法,常循陽明多氣多血之經取穴。而石教授獨辟蹊徑,根據中風“竅閉神匿”的總病機,結合前人肝腎陰虧的立論,确定以醒腦開竅為主,滋補肝腎、疏通經絡為輔的治療原則,臨床療效極佳。
選穴及刺法
1.處方
主穴:内關(手厥陰心包經)、人中(督脈)、三陰交(足太陰脾經)。
輔穴:極泉(手少陰心經)、尺澤(手太陰肺經)、委中(足太陽膀胱經)。
配穴:手指握固加合谷透二間;吞咽障礙加風池、完骨、翳風;語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2.部分穴位理論基礎
内關:内關為手厥陰絡穴,心包者,心之外圍,代君行令,代君受邪,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主神、明理思維,針刺内觀可以醒神開竅,調理氣機。
人中:督脈通于腦,督一身之陽氣。内經雲: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刺人中可醒腦調神。
三陰交:足之肝脾腎三陰之交,肝藏血,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腎藏精,五髒六腑之精皆藏于腎,中風患者多為肝腎陰虛之體,刺之可補益肝腎治療根本。
委中:膀胱經合穴。膀胱經主筋之發病,針刺委中,激發經氣,促進經筋恢複功能。
3.操作方法
先刺雙側内關,直刺0.5~1寸,采用撚轉提插瀉法,雙手同時操作效果佳,施手法1分鐘。
繼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再刺三陰交,沿胫骨内側緣與皮膚呈45°角斜刺,進針1~1.5寸,用提插補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改變了傳統針刺三陰交的方法。
刺極泉,原穴沿經下移1~1.5寸,避開腑毛,腋窩下汗腺豐富,為防止感染,本着甯失其穴,勿失其經的原則,直刺1~1.5寸,提插瀉法,以上肢抽動3次為度。
尺澤,屈肘呈120°,直刺1寸,用提插瀉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動3次為度,屈肘是關鍵,這樣易得到強烈針感;委中,仰卧直腿擡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瀉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
風池、完骨、翳風均針向喉結,進針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頻率撚轉補法,每穴施手法1min,嚴格按照此法,否則無效;合谷針向二間穴,針尖抵住食指掌指關節,采用提插瀉法,可使握固的手指伸開;上廉泉,針向舌根1.5~2寸,用提插瀉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出血1~2mL。丘墟透向照海穴約1.5~2寸,局部酸脹為度。
4.注意事項
醒腦開竅針法刺激強度大,按照以上次序針刺即可,可不用留針,也可留針以滿足患者心理需求;由于刺激強度大,血壓高于180/100mmHg患者慎用;中風後遺症病人表現為高肌張力者,對此法要選擇性應用或減小刺激量。
臨床案例
李某,男,56歲,1992年4月10日初診。右半身不遂4天。頭顱片示“左側基底節區腦梗塞”。就診時神清,語澀,表情呆闆,右側肢體肌力一級,需人攙扶始能行步,右手無力持物,舌淡苔薄,脈弦。診為中風(中經絡)。
治以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
穴取内關、人中、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按醒腦開竅手法施治一次,次日即持棍步行來針,訴右側肢體較前明顯有力,續治一周後行走基本正常。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