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有一博士“虎爸”竟然逼着上一年級的兒子和還在讀幼兒園的女兒學習高等數學和文言文,動辄學到深夜,孩子不願意的時候,經常使用侮辱性字眼對一雙兒女進行謾罵,甚至毆打。孩子的媽媽實在是受不了,便求助法院申請未成年人安全保護令,禁止這位瘋狂的爸爸傷害孩子。
此事一經曝光,衆多網友紛紛譴責爸爸的書都白讀了。都博士了,卻一點也不了解兒童的發展規律,拔苗助長是要把孩子“卷死”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人之常情,但方法要恰當,别把孩子的童年毀掉。焦慮背後,其實是成人對未來的深深恐懼。
想要培養出一個自帶光芒的孩子,首先我們要成為更好的父母。當發現孩子出現問題時,根源一定在家長身上。資深兒童心理咨詢師劉颋颋博士在10餘年的心理咨詢中,接觸到了很多“問題孩子”,她發現很多父母陷入了誤區,隻會不停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而不會反思自己。于是,她總結了一套“空間育兒法”,教會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并将心得寫進自己的新書《這樣和孩子相處:給孩子足夠好的原生家庭》裡。
空間與容納
劉颋颋為了讓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兒童發展及親子關系,在書中引入一個比喻:空間和容納。簡單來說,就是在個體的内部世界有一個“容器”,它容納或拒絕個體的情感體驗和内心活動,在親子關系中,也存在一個“容器”。愛的模式存在于媽媽和嬰兒的關系中,他們都能通過容納和被容納的體驗共同成長。
通常養育孩子時我們要準備好一個外在空間,也就是房子。孩子在裡面吃喝拉撒睡,感受到最原始的愛。其次還需要一個内在空間,也就是說父母的内心要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容納孩子的一切。如果我們自己内心裡有一大堆垃圾沒有處理,根本沒有平靜的心情去養育和面對孩子。所以,做好父母的前提是,先要做一個“足夠好”的自己。
所謂“足夠好”的自己,内心要是笃定的、自信的。尤其是媽媽們。不少女人在生了孩子後,做起全職媽媽,而後與社會脫節,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媽媽的控制,稍不如意,孩子便成了媽媽負面情緒的發洩對象,親子關系緊張。這是一種深深的悲哀。媽媽沒意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需要在被尊重的前提下才能與他人産生聯結。
劉颋颋在談到心理空間的兩個維度時是這樣說的:
心理空間的第一個維度:開放與界限
心理空間的第二個維度:符合他人要求和保持獨立個性
也就是說,孩子除了有時從成人那裡獲取信息、獲得支持與反饋外,他也需要保持獨立的空間界限。父母要允許孩子“與衆不同”,放下内心的期待與評價,真實地面對其個性。把孩子當成一個大人來看待,放下面子和架子,親子關系才能更融洽。
期待與落差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合格的父母,最初我們成為父母隻是源于一種生物本能,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成年人時時刻刻在面臨挑戰。孩子從天使到魔鬼,隻在一瞬間。尤其是輔導作業,上秒母慈子孝,下秒雞飛狗跳,情緒崩潰的父母,嚎啕大哭的孩子,彼此都深受折磨。這一切皆因為我們對孩子傾注了太多的期待,我們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安排孩子的未來,而孩子卻隻想成為他自己。
當孩子的狀态和父母的期待差異較大,而父母又不願意調整這種不切實際的期望時,就會發生不可調和的親子矛盾。
劉颋颋列舉了3種比較常見的情況:
第一種:無法放棄的家族期待
第二種:不可能滿足的成就期待
第三種:無法承載的創傷
比如說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滿心期待一個男孩的降生,結果卻生下來一個女孩。那麼這個女孩一出生就背負原罪,整個家庭在對待她的态度上,就會讓女孩感受到嫌棄與敵意,進而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再者,家長從小就希望孩子出類拔萃,教他很多東西,像南京那位博士虎爸一樣,他們對孩子的期待過于強烈時,就看不見孩子本身的真實狀态,發自本心的理解和共情能力也為零。
最後一種比較特殊,如果家庭中前一個孩子因為意外而死亡,那麼後一個孩子則會被迫承擔不屬于他的重壓,電視劇《不惑之旅》中的叛逆女孩沐嘉從小就被媽媽王憶如當成姐姐的替身,王憶如動不動就往沐嘉的傷口撒鹽,指責她事事不如姐姐,母女之間見面就吵,沐嘉内心傷痕累累。
養孩子,沒有不期望孩子好的家長。但這種期待要合理,不與孩子的真實狀态相悖才是正确的。如何發現自己的期待是否過頭呢?劉颋颋建議大家觀察以下生活細節:
給孩子買衣服。買衣服你是依據自己的審美還是尊重孩子的個性?
給孩子的禮物。你買的禮物是孩子期待中的嗎?你了解孩子的喜好嗎?
給孩子購買的書。這些書符合孩子的年齡段嗎?是不是過分強調成績而忽略情感和興趣?
你給孩子買的東西能夠反映出你對孩子的内心期待,現在可以思考一下:這些期待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嗎?如果沒有,請反思。
足夠好的父母
和諧的親子關系,是要求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彼此獨立的、相互陪伴的。父母要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有事業、有愛好,内心充盈情緒平穩。這樣才能做“足夠好”的父母。生活中“足夠好”的父母會給孩子創立5大空間:
共情空間
分享空間
規則清晰的空間
引領的空間
發展的空間
這裡分享一下共情空間的内容。劉颋颋認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隻有關系良好,規則才能得到執行。想要和孩子關系良好,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夠共情孩子。
共情的要點有3個:
理解孩子的情緒與需要
認識孩子獨特的氣質
選擇與孩子年齡适配的方式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性情平穩,有的則比較敏感,父母需要接受孩子先天的氣質,并選擇更适合他們的方式去養育。再則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去共情,比如通過看到年幼的孩子哭泣,抱過來哄哄,大孩子不開心,一言不發,就坐到他身邊問問:“你今天看上去不開心啊,發生什麼事情了?”從情緒方面共情孩子。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則需要思維層面的共情。如何共情,并沒有定規,隻要你足夠用心。
共情背後,有一個“容器”和“鏡映”的概念。
當我們試圖共情孩子的時候,我們首先會像一個容器,将孩子的情緒容納到我們内心,然後嘗試理解它、體驗它,然後我們就像一面鏡子,将我們體驗到的内容反饋給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慢慢學會容納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的情緒,這樣的能力會讓他們終身受益。
劉颋颋受過極為專業的系統訓練,咨詢經驗非常豐富,書中還是很多育兒方面的幹貨,非常有啟發性。這本《這樣和孩子相處》受到了武志紅的大力推薦。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跟孩子相處的秘訣,不妨一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