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學習王樂亭教授“十二透穴” 針法治療中風半身不遂的體會

【導讀】十二透穴針法是北京名老中醫“金針王樂亭”教授在治療偏癱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方法。作者有幸跟随王老弟子鈕韻铎老師學習這一針法,現将臨證體會叙述如下,供同道參考。

所謂十二透穴,指在人體偏癱一側的上下肢,選取二十四個穴位,其中十二個為進針穴,另十二個為透針穴,進行透刺。

其組成是:肩髃透極泉,腋縫透胛縫,曲池透少海,外關透内關,陽池透大陵,合谷透勞宮,環跳透風市,陽關透曲泉,陽陵透陰陵,絕骨透三陰交,昆侖透太溪,太沖透湧泉。

中風半身不遂證,古人又稱之為偏枯、風癢。《靈樞·刺節真邪篇》雲:“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責其主因在于:患者平素氣血虧虛,心、肝、腎三髒陰陽失調,加以憂思惱怒,飲酒暴食,房室勞累,外邪侵襲等誘因,以緻腠理不密,衛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經絡,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于濡養,或肝腎陰虛,精血不足,肝陽上亢,陽化風動,蒙蔽清竅;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聚濕生痰,且肝火橫逆,亦可灼液成痰,痰火橫竄經絡,凝滞絡竅,此即“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

在治療上,葉天士于《臨證指南醫案·中風》中提出了“後遺證者,治宜益氣血,清痰火,通經絡”三條治療原則。王老的十二透穴針法,即是運用毫針透穴,針對内風、氣虛、痰火之中風病因,通過調理經絡氣血、濡養筋肉以達到益氣血、清痰火、通經絡的治療目的。

肩髃透極泉:前者為大腸經、小腸經及陽跷脈三經會穴,極泉為心經之穴,透之可使三陽之脈與心經相通,心陽鼓動諸經行氣活血,且肩髃還可理氣化痰,善治痰蒙清竅、橫竄經絡的中風病本。

腋縫透胛縫:二者均為經外奇穴,刺後可疏筋利節,活血通絡,促進上肢功能恢複。

曲池透少海:此二穴的經絡所屬,與肩髃、極泉一樣,不同的是,曲池乃大腸經合穴,少海為心經合穴,二合穴相透,使得陰陽經脈所彙合的經氣相互貫通,經氣通則血流暢,皮毛、筋骨、經脈得以濡養,促進肢體功能的恢複。

外關透内關:三焦經絡穴外關,别走手厥陰心包絡;心包經絡穴内關,亦别走三焦經,心包與三焦相表裡,二穴為表裡經的聯絡點,況二者又都是八脈交會穴,外關通陽維脈,内關通陰維脈,透後既可加強表裡二經的聯系,又能疏通陰陽維脈的經氣。偏癱多由肝風内動,外關可鎮驚熄風;内關可甯心安神、疏肝降逆,刺之肝風平熄、内風自滅。

陽池透大陵:前者為三焦經原穴,是調理三焦氣機的重要穴位。有宣肺解表,滋陰除煩,清熱利濕之功;大陵為手厥陰原穴,功同内關,但偏于安神定志、疏通心絡,二者在治療許多慢性疾病中必不可少。

合谷透勞宮:合谷穴治療相當廣泛,其配太沖,叫四關穴,《席弘賦》雲:“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要太沖”。它有開竅醒神之功,勞宮善清熱散邪,二穴相透,可驅邪氣以外出,升清竅以通暢。

環跳透風市:環跳為膽經和膀胱經會穴,為治療下肢及腰背疾患的常用穴。《楊氏醫案》記載:“辛酉夏中貴患癱瘓、不能動履,久治未愈,予視曰:此疾一針可愈。遂針環跳穴,果即能履。”可見此穴治療偏癱之功效。

陽關透曲泉:孫思邀的《千金方》記載:二穴均“主筋攣,膝不得以屈伸,不可以行。”

陽陵泉透陰陵泉:陽陵泉是膽經合穴,又為筋之會穴,可疏肝膽,清濕熱、疏筋利節,經病統治之;陰陵泉是脾經合穴,主治脾腎二經症候。二穴透之,一可強筋健步,二可溫陽健脾,三可調補肝腎。

絕骨透三陰交:足三陽經之大絡穴絕骨,又系髓會穴,刺之可補腦益髓,強筋壯骨;三陰交乃足三陰經交會穴,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二穴相透,陰陽之氣交通,可起到調和營衛,滋陰補陽的效果。

昆侖透太溪:前者可疏通經絡,後者可調治三焦.滋陰補腎。

太沖透湧泉:肝經原穴太沖透腎經井穴湧泉,乃取其肝腎同源之意。肝火為中風之因,腎虧為中風之本,瀉肝火、補腎源,則标本兼治之也。

在臨床實踐中,我們對單穴和透穴的治療效果作了比較,總結透穴有以下優點:

1.從針刺感應上看,可以擴大刺激面.增強刺激量,使針刺感應易于擴散、傳導,結合針刺手法,有鎮靜、鎮痛和洩瘀滞、破癥結的功效。

2.從取穴上看,可以精簡用穴,避免多針用穴。特别是在人體前後兩面用穴帶來的不便。另外,由于某些穴位具有特殊治療作用,透穴又可使其産生協同作用,治療作用和範圍亦随之擴大。

3.從調理經脈氣血上看,一針連貫兩條經脈,可起疏通經脈、調整氣血運行的作用。

4.從治療效果上看,為治療頑固性疾病的有效方法,由于偏癱病位較深、沉疴痼疾,病非一日可愈,采用深透(過梁透)刺的方法,可使針感直達病所。療效較單穴獨刺來得快,收效高。

典型病例介紹

楊xx,男,42歲,病例号848。1982年4月14日初診:三個月前由高血壓緻中風後半身不遂(西醫診斷為腦溢血),現病情穩定。檢查:右側肢體偏癱,肌張力增強。右上肢不能擡舉,僅能沿水平方向輕微移動,手腕及前臂僵硬,肌力Ⅱ級。右下肢依靠骶髂關節和髋關節的上提方可活動,右足下垂内翻,肌力低于Ⅱ級。左額紋變淺,右眼不能緊閉。發音不清,伸舌左偏,右半身感覺減弱。眠納均可,但急操易怒,溲黃便秘。舌紅黯苔少、邊有齒痕,脈弦細而滑。

辨證:陰虛陽亢,肝風内動,發為風痱。治宜育陰潛陽,疏通經絡,強筋健步。取穴:百會、風府、廉泉加右側肢十二透穴。

第一療程(三個月):遵上法每周針治三次,三個月後患者已可扶手杖緩行。右臂可擡至前胸,握力增強,右下肢可緩慢彎曲伸直,髌腱試驗弱陽性,發音口齒較清晰,舌淡苔白,脈沉弦。

第二療程:仍拟上法針治三個月。患者右上肢可擡至鼻部,握力基本正常,各關節功能活動明顯好轉,右下肢功能恢複較好,可自己步行(扶手杖)10分鐘,伸舌居中,額紋正常,口齒清楚。舌苔白,脈沉緩,血壓平穩。

第三療程:前穴中去百會、風府、廉泉,主以于十二透穴治之。時間一個月。

1982年11月17日複查:右上肢屈伸自如,可擡高至頭頂、手腕靈活,伸肌力仍稍差、肌力Ⅳ級。行走穩健,擡腿自如,足下垂内翻明顯好轉,肌力Ⅳ級,舌淡苔白,脈沉緩。建議病人回家自行功能鍛煉。1983年初追訪已痊愈上班。

本文選自北京中醫雜志1985年第2期,由中醫集結号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和原作者。

=========聯系我們=========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