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華脾胃病學》、《中醫内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還是和你分享,中醫前輩治療胃痛的經驗。
關于什麼呢?這就是脾胃虛寒,肝胃不和。
脾胃虛寒在前,肝胃不和在後。脾胃虛寒是因,肝胃不和是果。前後因果交叉錯結,最終形成了一團亂麻。
來吧,我給你聊一張真實的醫案故事。
話說有這麼一個男子,當時是35歲。初診時間,是2005年的12月6日。
他從五年前開始,就有間斷性的胃痛症狀出現了。原因很簡單,就是經常到外地出差,飲食不規律,還經常吃涼的,于是這個胃就漸漸不好了。
為了能改善胃痛症狀,此人輪換服用過多種胃藥,但是症狀時輕時重,不見徹底改善。
後來,此人就到醫院專門做了一次胃鏡檢查。結果,被診斷為十二指腸潰瘍。
後來,由于胃痛再次發作,此人不得已,慕名找到了李振華前輩求治。
李師,是我非常推崇的中醫前輩,我國首屆國醫大師稱号獲得者,在中醫脾胃病治療領域,有崇高的聲望。
刻診,見患者脈象弦弱,舌苔薄白而膩,舌質淡,舌體胖大,整個人精神不振,面色不好。
細問得知,現在患者是食欲很差,胃内嘈雜反酸,總嗳氣,空腹胃痛嚴重,吃東西後會緩解,喜溫喜按。一旦痛起來,痛勢連及兩側脅肋部位。
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後,李師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黨參15克,白術10克,茯苓12克,吳茱萸6克,幹姜8克,桂枝5克,陳皮10克,砂仁6克,半夏10克,香附12克,厚樸10克,烏藥10克,木香10克,甘草3克,一共是7劑。
所有這些,水煎服。
結果如何?患者7劑以後,感覺到胃疼基本消失,脅肋疼痛也幾乎不見了,嗳氣減輕,食欲增加,不再反酸。這時候,原方去掉幹姜、肉桂、吳茱萸,繼續投用7劑善後。患者最終諸症悉平,生活恢複正常。
李師囑咐,日後常用香砂六君子丸來鞏固。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我給你複述完了。它最初刊載于2009年的《遼甯中醫》雜志。
這裡頭的道理,說起來,很好理解。
首先,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點,這就是,患者有很明顯的脾胃虛寒症候。
不是嗎?此人最初發病,是因為過嗜生冷、吃飯不及時。這本身就是傷脾胃陽氣的事兒。後來,此人患處喜溫喜按,這更提示陽氣虛弱。因為進食能夠溫助陽氣生發,所以患者胃痛在飯後減輕,空腹時加重。舌質淡、苔薄白稍膩,脈象弱,這都是脾胃虛寒的表現。
脾胃虛寒,帶來另一個結果,就是肝木乘脾土。
啥意思?脾胃,本來屬土。肝,本來屬木。正常情況下,木克土。可是,當你的脾胃特别虛弱的時候,木克土,就變成了木乘土。所謂“乘”,指的是“倍克”,也就是加倍地欺負你。這帶來的表現,就是患者疼痛的加劇,以及痛勢連及肝經所及的胸脅部位。中醫也把這個狀态,稱為肝胃不和。
肝胃失和,胃本來應該發揮的作用,發揮不出來。胃氣不降,故而反酸嗳氣。胃納受損,所以患者食欲不佳。
那你看吧:患者最初是脾胃虛寒,接着又來了肝木乘土,兩者配合,你說患者這個胃痛還能輕易好轉嗎?肯定不能了。肝和胃,在他肚子裡,扭打成一團,如亂麻一般,這不是輕易就能解得開的。
好了,我們看李師當時是怎麼用方,化解這一團亂麻的——
黨參15克,白術10克,茯苓12克,吳茱萸6克,幹姜8克,桂枝5克,陳皮10克,砂仁6克,半夏10克,香附12克,厚樸10克,烏藥10克,木香10克,甘草3克。
這裡頭,黨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改善脾胃之虛。幹姜、桂枝、吳茱萸,用于溫脾胃之陽,散中焦寒邪。
陳皮、砂仁、半夏、厚樸,用于理氣消脹,活絡中焦之氣,恢複脾胃氣機。
烏藥、木香和香附,用于疏肝、理氣、止痛。
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思路。
總之,通過用藥,患者脾胃虛寒得補,肝氣得疏,肝胃不再“打架”,中焦之氣升降如常,他的胃痛,自然可以改善了。
這就是李振華老前輩,治療消化道潰瘍病的案例。用到的,是溫中散寒,疏肝和胃之法。我建議有這方面困擾的朋友,能将其牢牢記住,抄錄下去,日後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鑒、加減。我個人感覺,他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因為我們現代人,很容易出現脾胃虛寒,肝胃不和的局面。不信,你看看,有多少人由于工作繁忙,吃飯草草了事、無法按時按量進餐?
這頓沒吃不要緊,下頓補上。這次吃得少不要緊,下頓多吃點。這類的心态和做法,嚴重違背了脾胃的運化工作規律。再加上嗜好冷飲涼食,日子久了,脾胃之氣必然受損。脾胃氣虛,再發展一步,就是陽氣虛弱。到這時候,肝木之氣來乘,那你的疼痛就顯得難以緩解、愈發嚴重了。因此,上文醫案裡這個患者,他的患病經曆和症候特點,是很有代表性的,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說這麼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