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張仲景“溫暖全身”的方子!暖手腳、治關節疼痛!



冬天很多人都怕冷。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或女性朋友。

今天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溫暖全身的方子。

先給大家講一個醫案故事來說明。

有一個30歲姓郝的女子。

十年前開始,天氣轉涼就會四肢關節疼痛。常常覺得頭暈,手腳發涼。每年的秋冬之交開始,手足就出現凍瘡。整個人到了秋冬季節就成了半死之體,毫無生機,活得一點都不開心。

最後決定投中醫治療。

刻診,脈象沉緊,舌質暗紅,舌苔白潤,口中不渴。

醫家經過一番思索,寫了一張方子。

配伍:當歸,桂枝,白芍,細辛各10克,炙甘草,通草各6克,大棗5枚。

水煎服。

結果患者服用3劑後,四肢逐漸溫熱,不适感和關節疼痛感有所減輕。

接下來繼續服用20多劑,四肢冷,關節痛等現象,幾乎完全消失,生活恢複正常。

首先請大家理解中醫裡頭的四個字:血虛寒凝。

血虛寒凝就是說,這個人本身有血虛的毛病,身體缺少氣血的濡養。同時還外受寒邪。寒邪趁血虛失養,大張旗鼓、大搖大擺地凝滞經脈,引起手足不溫,或腰部、屁股、腿部、足部、肩部疼痛。

這樣的人往往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緊,有的幹脆細微而欲絕,口中渴。

患者脈沉緊。脈沉是說明血虛,升舉鼓舞乏力。脈緊是說明有寒。脈沉緊,合起來是說明寒邪在裡。

患者苔白潤。苔白是說明體内有寒。苔潤是說明寒邪凝于内,津液失布,泛于舌面。

患者口渴而不多飲。口渴是說明津液因陰寒之氣而失布,機體缺少水分的滋養。不多飲是說明體内并非真正的缺少津液,沒有攝入水分的需求。

血虛寒凝,四肢失養,引起關節冷痛,手腳不溫。天氣隻要一涼,就立刻容易出現凍瘡。

患者的問題就在于血虛寒凝。

當時醫家用的配伍是當歸四逆湯的配伍。

當歸四逆湯是源于《傷寒論》,是中醫裡的溫經散寒劑。能溫經散寒,養血通脈,是解決血虛寒凝證的常用方。其中當歸、白芍、大棗,養陰血,解決血虛的問題。桂枝、細辛,溫陽通脈,散寒。通草輔助通利經脈來暢行血液。

這個方子可以說是仲景老先師,在将近2000年前,為我們後世子孫立下的“暖身”方。可以暖手、暖腳、暖關節,改善秋冬季節關節冷痛。前提必須是符合血虛寒凝證的辨證要點。冬季手腳怕冷,和血虛寒凝證根本不挨着,就不能用。冬天手腳涼,你涼我也涼,不見得都是病态。

這裡的細辛的用量。有的教科書主張用3克,有的主張僅僅用1.5克。上文醫案裡,細辛直接用了10克。細辛不過錢,是很多人的共識。但是也有的主張,細辛入煎劑用量不必拘泥。個人認為,為用藥安全起見,用量不超過3克。

本文理論依據:《傷寒論》、《中醫方劑學》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