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從事汽修20年的老師傅說:在國内拆開日本發動機,組裝回去壽命減一半;就算把日本的設備、流程、技術人員都請到國内,讓他們組裝也恢複不到原有的水平,但回到日本,就是一個簡單的“搭積木遊戲”。
很多人說:我們缺少日本的匠人精神,實際上國内的老工匠也不少。真正原因:在于發動機産業的上下遊布局,這麼說吧:一個日本發動機,背後有成千上萬的小螺帽企業在支撐,關鍵這些小企業在國内很難找到。
老師傅說:遇到一台老款雷克薩斯,發動機有異響,就是檢測不出來,最後幾個師傅跟車主一合計準備拆開發動機,因為大家都沒經驗,每一步都謹小慎微,拍照、錄像、記筆記等,生怕拆了不好還原,最後打開發現是一個小齒輪磨損異常,于是聯系了海外原裝齒輪廠發貨,準備逆向組裝回去。
可問題來了,有一個鉚件就是裝不進去,上潤滑油也不行,師傅準備用大錘來強行複位,被車主叫停了,最後将發動機整機寄回日本,老師傅也跟着過去。收到發動機後,廠商直接将它轉運到專用溫控車間,隻用1天時間發動機就修好了,測試後性能跟新的一樣。
老師傅不得不佩服,但就是搞不清楚是怎麼裝上去的,因為這是核心機密。
不得不說,日本的發動機,技術牛,師傅更牛。
日本發動機十分先進,卻敢向任何一國出售,為何不怕技術洩露?日本的發動機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技術壁壘,它們有專門的設備、流程、體系、技術人員、材料配方和上下遊配套産業鍊,就是一個完善的閉環鍊,哪怕是國内财大氣粗的企業,買設備、學流程、建體系、挖人員、弄材料配方等,但發動機的上下遊産業鍊怎麼複制?
日本發動機之所以有恃無恐,不怕技術洩露,主要有4個因素:曆史底蘊、加工精度、材料科學和核心保密。
一、日本發動機另辟蹊徑,鑄就術業有專攻的絕活,才有如今的曆史底蘊!日本曾經也是靠模仿起家的,想想我們盛唐時期的唐刀,就被日本偷師學藝演變成武士刀。他們的文化是崇拜強者,然後學習、模仿、改進最後打敗強者,在模仿的過程中會精益求精,用最小的代價達到最大的效果,這點在發動機上尤為明顯。
曾經他們學習歐美的先進發動機技術,發現大功率的确好用,放在車上如虎添翼,可随着石油危機爆發,加上自身國土資源有限,如果再研究大功率發動機就是自掘墳墓,于是他們開始另辟蹊徑,轉向節油增效的方面發展。
評判發動機好壞就兩個點:穩定性和經濟性。
因為老百姓不懂發動機,一輛日系車開到報廢,都不用修發動機,關鍵還省油,這就是好車;而歐美發動機,剛開始動力杠杠滴,可幾年後小問題不斷,耗油、漏機油、燒機油等,你是老百姓怎麼選?
因此日本把發動機的穩定性放在首位,而發動機本質就是金屬間的相互咬合,縫隙越緊,各部件運作起來内耗就少,自然能将更多的熱能更多轉換成動能。日本發動機的各部件經過上百年的磨合、調教、升級,再由一代代工人精密裝配,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自成一派,就算給你發動機的尺寸、圖紙,你也做不來。
短時間内是無法超越的,這個可不像武俠小說中,男主人公掉落懸崖,學得一本絕頂武學,立馬鳥槍換炮成為獨孤求敗那麼簡單。
二、精益求精的加工精度,讓模仿者無所适從!就拿故宮的地闆磚來說,按現在的工藝生産一模一樣的磚塊,用精密的紅外線定位儀,來安裝到原來的位置,會發現就算裝進去縫隙也會很大,盡管磚塊一樣,但安裝的先後順序不一樣,咬合的精密度就不一樣。
任何零部件都會有公差,哪怕是精密機床,也不可能生産完全一樣的零部件,±0.001毫米也是差異,而一台發動機有大大小小上千個的零部件,如果都是正公差或者負公差,那麼零部件組合在一起就會比标準尺寸大或者小。
日本的發動機之所以牛,是讓零部件之間相互咬合,正負公差相互抵消,在公差允許範圍内,達到最佳“公差配合”。說簡單一點,哪個零件先裝,哪個零件後裝,都有要求,這就是正向研發,如果颠倒或者插隊安裝,緊密效果就不能達到最佳。
把日本的發動機買回來拆開研究,可以把每一個零部件的尺寸都記錄下來,照着模子生産,可惜沒有這麼精密的機床生産,就算生産出來,組裝順序怎麼排?
就像汽修的老師傅,還是按着拍照錄像進行逆向安裝,結果有一個鉚件就裝不上去,說明逆向研發本身就有缺陷。
例如A零件,标準是40毫米,允許誤差是±0.002毫米,可以生産39.998毫米~40.002毫米,實際生産39.999毫米就是有章可循,因為有正向研發的标準。
如果逆向測量,真實尺寸也是39.999毫米,在沒标準的前提下,到底是正偏差還是負偏差?就算蒙對了,上千個零配件都能蒙對嗎?這種組合很多,可隻有一種天衣無縫的組合尺寸,但是人家不會告訴你,難道靠一個個去試?
《發動機制造精度與性能關系研究》指出:零件差異每下降±0.06毫米,發動機就能提升機0.7%的動力,降低0.5%的油耗,而日本發動機就是用上百年的試錯,不斷提升最佳零配件組合。
試問一句:作為模仿者,誰有耐心去試錯呢?等試出來,恐怕發動機又改款升級了。
三、大國重器,材料科學是硬傷!很多人會說:我們都研究出來空間站、北鬥、氫彈等全球頂尖科技,難道還搞不定一個小小的發動機嗎?
還真搞不定!
這些高科技是連實物都沒法買回來的逆向研究,技術被封鎖,隻能靠科學家用算盤敲出來,最大的原因來源于國家的支持,隻要被國家列為重點項目的,假以時日都會被攻克,但是不要忘了,這可是舉國之力做的事,所有相關企業都會為之貢獻。
另外我們的材料跟不上,很多高科技,圖紙都設計出來了,但一直沒有合适的材料與之匹配。比如說航空發動機,不是我們造不出來,而是目前沒有更好的材料,性能就不能發揮到最佳。越尖端的科技裝備,對材料的依賴性越大,可有個怪現象,我們在哪方面發力,國外就在這個領域上漲價。
發動機看似是一塊金屬,實際上金屬的組成、配比,應力處理、耐溫處理等工藝複雜着呢,噴塗塗層的材質和固化工藝,這些東西就算能模仿,材料跟不上也是白搭。
四、專利保護期,核心秘密你是無法企及的!日本之所以把發動機賣給别的國家,不是怕你模仿,反而讓你模仿交專利錢,等你發現發動機的好,又模仿不出來,最後隻能老實地買,也算明明白白的打廣告,讓你買得物超所值。
發動機産業發展上百年,已經形成工業壁壘,日本發動機和歐美發動機各自成為一個流派,而中國作為學生,學哪一個都要從頭開始,問題是等你學成歸來,人家不跟你玩了,發動機再一次升級,之前的都是浪費。
反倒是新能源汽車跟國外處在同一起跑線,大家也是半斤八兩,所以才看到比亞迪、小鵬等地迅速崛起,因為大家都是閉卷考試,隻能拼内功。而發動機是開卷考試,你再怎麼抄襲,也隻是模仿人家的臉,裡子模仿不來。
比如材料标準、原始參數、公差範圍、制造工藝、裝配工藝等哪一項都是技術專利,哪怕合資建廠,核心機密也不會讓國人參與,國内最多幹一些基礎的組裝、生産,而發動機作為汽車的心髒,想滲入日本發動機内部,基本沒可能。
綜上所述,日本的發動機壓根不怕别的國家模仿,隻要中國沒有模仿能力,全球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做到,就不存在技術洩露一說了。
不過日本發動機最牛的一點:還是他們的資源整合優勢,上下遊産業群是不怕技術洩露和模仿的!
為什麼說:日本的發動機,像蘋果、特斯拉一樣,有資源整合優勢?市值30000億美元的蘋果,相當于第5大經濟體,這麼牛X的企業,自主獨特創新的技術很少,你信嗎?
蘋果背後實際是整個國家尖端創新科研成果的載體,本質是無數中小企業成就了蘋果,甚至國内企業也有助力,它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公司,反而是一種高端的資源整合效應。
國内很多手機企業靠模仿起家,蘋果剛火的時候,市面就出了“山寨蘋果”,從外形看完全以假亂真,但昙花一現,後來很多手機企業相繼模仿,鮮有活得好的。
手機做不到1:1等比例還原,哪怕拆開,每個零部件用3D測繪逆向研發,也做不到原版的性能。
因為手機是由無數小組件組成,而小組件又是分散到不同的公司,每個公司在“專而精”的生産,默默得支持蘋果,這種發展是自下而上的,底層規模決定上層建築的高度和質量。
特斯拉的發展也是這樣,主要靠全球資源整合,目前市值10000億美元,成就了馬斯克3042億美元的身價,但作為新能源車的領頭羊,特斯拉的很多核心零部件都不是自主生産的,除了自動駕駛、超級快充,BMS電池管理系統自主研發外。
新能源車核心三大件的電機,電池,電控,核心零部件都不能自産,全靠供應鍊提供。
永磁同步電機由中科三環等企業提供零部件
電池由甯德時代/lg能源/松下化學提供
電控芯片由意法半導體提供IGBT芯片,松下提供主電控吸收電容器等零部件後自産。
另外動力總成系統、電驅系統、充電、底盤、車身、其他構件、中控系統、内飾和外飾等。涉及直接、間接供應商130多家,而中國企業占據半壁江山。
豪華如特斯拉,不過是一個尖端品牌的組裝廠,說無數的企業成就了特斯拉不為過,但特斯拉的品牌資源整合能力,别的企業模仿不來,一方面是影響力不夠,另一方面是背後支持的力量達不到。
支撐蘋果、特斯拉背後的力量是資本,而日本發動機獨領風騷數百年,也離不開資本和國家的支持,别小看一個發動機,它背後是整個材料科學、制造工藝、組裝工藝、噴塗工藝等整個上下遊産業鍊在支撐,加上日本的匠人精神,成就了經久不衰的發動機。
寫到最後一句話!汽車發動機目前隻是商業行為,在國家不介入的前提下,依靠國内企業自主研發或者模仿,再給100年也趕不上日本的發動機水平,這個不是崇洋媚外,因為曆史底蘊擺在面前。
日本的發動機,壓根不怕别人模仿,因為強大如中國的模仿巨獸,都拿它沒辦法,何況别的國家。發動機之路任重道遠,車企還需努力!
反觀新能源汽車才是車企要抓住的,别到下個世紀,後人說:同樣起步的電動機、電控、電池,又被日本甩一條街。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