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病機與臨床·上篇·第一章·病機十九條

中醫特别重視《素問·至真要大論》的病機十九條,把病機十九條作為臨床“辨症求機”的指南。病機十九條的理論價值,是作為一些例證,說明中醫臨床“辨症求機”思維的邏輯規範,為中醫臨床立規矩、樹典範,而不是定标準。

“帝曰:願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熱瞀瘈,皆屬于火。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諸厥固洩,皆屬于下。諸痿喘嘔,皆屬于上。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于火。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脹腹大,皆屬于熱。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諸病胕腫,痛酸驚駭,皆屬于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緻和平,此之謂也。”這段經文,具體闡述了如何“審察病機”和判斷臨床療效的問題。

病機十九條可分為客觀和主觀兩個基本内容。症狀是客觀,如“諸濕腫滿”、“諸痙項強”等,是病人反應出來的疾病現象;“皆屬于某”是主觀,如“皆屬于脾”的脾,“皆屬于濕”的濕,是醫生對“諸濕腫滿”、“諸痙項強”等“審察病機”之後,形成的主觀認識。病機十九條說明了“病機何如”,也就是什麼是病機的問題。什麼是病機呢?“皆屬于某”的“某”就是病機,有五藏之病位,有六淫之病邪,有虛實之病性。從邏輯意義上看,病機十九條是對“審察病機,無失氣宜”的具體說明,即如何“審察病機”,審察哪些病機,可以簡單表示為:症狀→病機要素(病位、病性和病邪)。

《素問·至真要大論》用“諸**皆屬于*”的邏輯格式,說明了病機的具體内容,确立了“審察病機”的邏輯規範,明确了症狀→病機的思維程序,病機十九條的意義就在于此。症狀→病機不是按圖索骥,而是“審察病機”症狀“皆屬于某”的具體性質,有了“皆屬于某” 的認識,論治決策才有對應,誠如朱丹溪所說,“别陰陽于疑似之間,辨标本于隐微之際,有無之殊者,求其有無之所以殊;虛實之異者,責其虛實之所以異,為汗、吐、下投其所當投,寒、熱、溫、涼用其所當用。”(《丹溪心法》)

《素問·至真要大論》的病機原則,不僅反對一成不變的墨守成規,也反對随心所欲的信馬由缰。從語境看,在病機十九條之前,有“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指出活生生的人因應“天地合氣”發生疾病形成病機,分析病機除了立足于臨床症狀群,還要結合與就診病人相關聯的天文、地理、人事等實際情況,遵循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原則;在病機十九條之後有“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強調了病機對臨床思維的規範,就在“各司其屬”,具體地求之、責之,不是對号入座。沒有“謹守病機”-從症狀到病機的邏輯規範,不能“審察病機”;沒有“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的具體分析,同樣不能“審察病機”。中醫臨床的思維活動,既有從症狀到病機的規範性,又有從臨床實際出發,客觀求實、求是的靈活性,把兩者結合起來,就叫“辨症求機”。隻有“辨症求機”,才能明确治療目标,治療才能獲得“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緻和平”之效。

臨床疾病不是醫學理論的複制品,症狀和病機的實際聯系多種多樣,不能把病機十九條機械化,更不能用标準化、規範化束縛“辨症求機”思維。

如“諸痙項強”在病機十九條中和“皆屬于濕”聯系起來,但并不等于“諸痙項強”的病機隻有“濕”。“濕”在病機理論之中,屬于病邪要素,很多症狀相關,不僅僅是“諸痙項強”。以經典理論為依據,“諸痙項強”的病邪,還有哪些呢?《金匮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12條:“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欲作剛痙”的病邪是風寒,不屬于“濕”;13條:“痙為病,胸滿口噤,卧不着席,腳攣,急,必介齒,可與大承氣湯。”“痙為病”由于陽明府實,也不是“濕”。就病機十九條和《金匮要略》,分析病邪要素,“痙”就有濕、風寒、陽明腑實的不同。再如,“諸濕腫滿”,病位也不一定隻是“屬于脾”,有的屬于肝、屬于肺、屬于腎。《金匮要略·水氣病病脈證治第十四》14條:“肝水者,其腹大”,15條:“肺水者,其身腫”,17條:“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

就臨床看,病機情況也很複雜,如大便幹燥,陰虛有之,熱結有之,風郁有之,陽虛有之,氣滞有之;腹瀉可能脾陽虛,可能腎陽虛,可能脾陰虛,可能脾濕,可能積滞,可能清陽不升,種種不同,離開就診病人根本無法确定。在理論上,病機要素的性質是清晰的,寒熱虛實、六淫七情、五藏表裡彼此區别,臨床中,病機要素與病機要素關系是不确定的,陰虛和濕邪并存,陽虛和熱邪同在,氣滞因為氣虛,血瘀因為血虛等等都可能發生,隻有根據活生生的人的臨床客觀“審察病機”,我們才能确定。學好了經典理論,在各家學說中豐富“辨症求機”思維,舉一反三,以不變之五藏陰陽,應萬變之生命氣化,辨各種不同的病機,就能确定就診病人的證候。

金元時期的醫家劉完素,在病機十九條基礎上增加了“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于燥”,對病機理論做出巨大貢獻。病機十九條沒有燥,不是《内經》作者的疏忽遺漏。在《素問·至真要大論》的病機十九條之前,無論風、寒、暑、濕、燥、火六氣,還是風、火、濕、燥、寒五運,燥都是極為重要的内容,病機十九條不應該沒有燥。那麼如何理解這個問題?《内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以天人相應的基本觀念、邏輯規則和概念體系為立學,而天地氣交是動态變化的,活生生的人是彼此差異的,因應調節和因應變化是多維聯系的,臨床之中的症狀與病機的關系,複雜多樣不可盡數,動态變化無法标準,病機十九條作為對醫生臨床思維的邏輯規範,不可能用“諸**皆屬于*”把臨床症狀和病機要素的内在聯系,無一遺漏地囊括進來,病機十九條中沒有“燥”的病機就很好理解了。

——病機與臨床·12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