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作者:
《》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讨論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頤竭力尊崇,南宋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并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的必,對中國古代教育産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緻性。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内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于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大學·第一章》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學·第一章》翻譯及注釋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注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入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禦書數”等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裡,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裡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獲。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
(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8)緻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對于本而言,指枝末、枝節。
(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大學·第二章》翻譯及注釋譯文
《康诰》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禀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注釋
(1)康诰:《·》中的一篇。《尚書》是上古曆史文獻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的彙編,是”五經”之一,稱為“書經”。全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
(2)克:能夠。
(3)大甲:即《太甲》,《尚書·商書》中的一篇。
(4)顧:。是:此。明命:光明的禀性。
(5)帝典:即《堯典》,《尚書·虞書》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堯典》原句為“克明俊德”。俊:與“峻”相通,意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幾句話。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無所不用其極。
《大學·第三章》翻譯及注釋譯文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康诰》說:“激勵人棄舊圖新。”《》說,“周朝雖然是舊的,但卻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
注釋
(1)湯:即成湯,商朝的開國君主。盤銘:刻在器皿上用來警戒自己的箴言。這裡的器皿是指商湯的洗澡盆。
(2)苟:如果。新:這裡的本義是指洗澡除去身體上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引申義則是指行精神上的棄舊圖新。
(3)作:振作,激勵。新民:即“經”裡面說的“親民”,實應為“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詩曰》”句:這裡的《詩》指《.大雅.文王》。周,周朝。舊邦,舊國。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維:語助詞,無意義。
(5)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時候指貴族,有時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據上下文不同的語言環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邦畿千裡,維民所止。”《詩》:“缗蠻黃,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乎?”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詩》雲:“瞻彼淇澳,菉猗猗。有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大學·第四章》翻譯及注釋譯文
《》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又說:“'綿蠻’叫着的黃鳥,栖息在岡上。”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栖息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隻鳥兒嗎?”
《》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郁郁蔥蔥。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複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裡所說的“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态度;這裡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複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内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
《詩經》說:“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以,雖然前代君王已經去世,但人們還是永遠不會他們。
注釋
(1)邦畿千裡,惟民所止:引自〈詩經·商頌·玄鳥》。邦畿(ji),都城及其周圍的地區。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種含義,随上下文而有所區别。在這句裡是居住的意思。
(2)缗蠻黃鳥,止于丘隅:引自〈詩經·小雅·綿蠻〉。缗蠻,即綿蠻,鳥叫聲。隅,角落。止,栖息。
(3)“穆穆”句:引自《詩經·大雅·文玉》。穆穆,儀表美好端莊的樣子。於(wu),歎詞。緝,繼續。熙,光明。止,語助詞,無意義。
(4)《詩》雲:這幾句詩引自《詩經·衛·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u)水邊。斐,文采。瑟兮(亻閑)(xian)兮,莊重而胸襟開闊的樣子。赫兮喧兮,顯耀盛大的樣子。(讠宣),《詩經》原文作“(讠爰)”,遺忘。
(5)道:說、言的意思。
(6)恂栗,恐懼,戒懼。
(7)於戲!前王不忘:引自《詩經·周頌·烈文》。於戲(wuhu):歎詞。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8)此以:因此。沒世:去世。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大學·第五章》翻譯及注釋譯文
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樣,目的在于使訴訟不再發生。”使隐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言巧語,使畏服,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這就稱為知道了根本,這就稱為理解到了極至。
注釋
(1)“子曰”句:引自《·顔淵》。聽訟,聽訴訟,即審案子。猶人,與别人一樣。
(2)無情者不得盡其辭:使隐瞞真實情況的人不能夠言巧語。
(3)民志:民心,人心。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