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十四五規劃如何影響普通老百姓?這五件大事你需要知道

本文由“蘇甯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為蘇甯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付一夫、陶金。

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簡稱《規劃》)正式發布。我們從全面而豐富的《規劃》内容中,選取經濟增長、消費、民生等大衆關心的話題進行解讀,并在此基礎上揭示《規劃》對投資和家庭資産配置的指導意義。

本文結構如下:

一、經濟目标:“質量”逐步取代“數量”;

二、戰略導向:高質量發展的三條跑道;

三、消費升級:四大亮點閃耀全篇;

四、民生保障:戶籍、收入、生育皆迎變局;

五、投資主線:低配房産,高配股權。

下面進入正文部分。



經濟目标:“質量”逐步取代“數量”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過去五年平穩合理的發展節奏為“十四五”規劃的落地奠定了良好基礎,例如: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國内生産總值突破100萬億元;決戰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糧食年産量連續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1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目标順利實現。

如今進入“十四五”、步入新發展階段,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迎來了新的課題。

1、内外部發展環境變化

總結《規劃》的表述,中國面臨的外部新環境主要是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國際經濟政治格局複雜多變,不穩定性不确定性明顯增加,内部突出問題則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外部問題,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IMF預測未來5年全球經濟平均增速将比上一個5年下滑超過1個百分點,可能拖累中國經濟未來平均增速超過0.4個百分點;二是“國際環境日趨複雜”,尤其是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政治、經濟和技術領域的矛盾還會持續,未來中國引進科技創新的環境仍将有所惡化。

内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我們認為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資源配置還不夠高效、要素流動還不夠自由、經濟結構還不夠平衡。後文我們将分析,《規劃》提出的發展戰略是如何來解決這些不平衡和不充分的。

2、量化指标

首先我們來看“十四五”時期的發展主要目标,透過目标,我們能感受到背後的戰略意圖和總體思路。

“十四五”時期與“十三五”的經濟發展目标中,一個重要變化是不設具體的GDP增速目标。背後有何深意?

首先,十四五規劃中的“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并非是完全不設增長目标,一方面,十四五期間各年度視情況提出增長預期目标,另一方面,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内,保證就業,就是經濟實現潛在增速的底線。事實上,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是一定水平的持續增長,增速放緩過快,有可能壓縮改革空間、削弱防範經濟風險的能力、減緩人均收入的增長,因此每年的經濟增速仍然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其次,“十四五”期間相對于GDP增速目标,更加注重提升發展質量效益,今後生産率提升和低碳經濟等相關指标的重要性将明顯上升:全員勞動生産率增速高于GDP增速,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預計也明顯高于GDP增速目标,同時《規劃》還提出了單位GDP能耗、碳排放等關于綠色生态剛性很強的約束性指标,也是旨在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3、政策取向

高質量發展不允許經濟運行大幅波動,同時更注重結構。因此《規劃》強調财政和貨币政策要更加注重平衡和結構:将跨周期和逆周期結合,促進經濟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内外均衡。未來貨币政策更關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針對性加強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财政政策更關注梳理關系(中央和地方、直接稅與間接稅等)和結構化減稅。



戰略導向:高質量發展的三條跑道


高質量發展将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内經濟發展的主題,也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由之路。其中,《規劃》着重闡述了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國内國際雙循環、區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等戰略導向,這些都是高質量發展的手段。

1、科技創新驅動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

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為了提高總體經濟的發展質量。《規劃》明确了科技創新在未來五年發展過程中的第一地位。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腦科學、基因與生物技術、臨床醫學、深空深地深海和極地探測是其中的關鍵攻關領域。《規劃》提出,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激勵和支持。實施更大力度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鼓勵金融機構發展知識産權質押融資、科技保險等科技金融産品。

在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思路下,制造業和數字經濟發展被着重強調。

首先,制造業的發展,是國家綜合競争力提升、産業鍊安全自主的基礎。因此《規劃》特别明确了要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規劃》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推進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信用貸款規模,增加技改貸款,推動股權投資、債券融資等向制造業傾斜。

其次,數字經濟發展空間巨大,也有十分堅實的基礎,新冠疫情下數字經濟爆發式增長的背後是近20年中國互聯網經濟的厚積薄發。《規劃》提出,通過加強數字技術應用、推動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轉型等手段,将數字經濟貫穿到經濟社會各個角落。

2、高質量供給匹配内需擴大

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國内國際雙循環,是為了提高産業和市場發展的質量。外部環境的惡化,強化了中國建設強大國内市場的決心。國内國際雙循環,是通過供給側改革來實現的。我們意識到,隻有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才能将更多需求留在國内。同時,内需的不斷擴大,也需要國内供給的獨立性和韌性。

因此《規劃》提出,依托強大國内市場,貫通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态平衡,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3、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區域協調發展以及鄉村振興戰略,重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是為了提高經濟結構的質量。上文提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不夠”:

一是資源配置效率不夠高效。例如,國企占據着壟斷行業和地位,經營績效卻相對較差,不具備競争力;金融資源流向實體經濟的程度依然不足;中西部地區投資浪費現象仍存,導緻地方債務高企等。

針對這一問題,必須在安全發展的前提下,回歸市場,充分發揮市場競争對經濟的主導作用。因此《規劃》提出,強化競争政策基礎地位,堅持鼓勵競争、反對壟斷。推動國有經濟進一步聚焦戰略安全、産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集中。對充分競争領域的國有經濟,強化資本收益目标和财務硬約束。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健全實體經濟中長期資金供給制度安排,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金融産品和服務,增強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

二是要素流動不夠自由。例如,戶籍制度依然對人口流動産生限制,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遲緩;農業發展中各種要素組合被鎖定,城市資本很難進入農村發揮規模經濟。

針對這一問題,必須消除要素流動和循環的制度障礙。因此《規劃》提出,推動生産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體系,加快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完善農村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農民更多分享産業增值收益。

三是經濟結構不夠平衡。例如,在城鄉之間、不同産業領域之間和不同人群之間,資源和收入分配的差距依然比較大。

針對這一問題,需要綜合協調經濟發展中的各類利益群體。一方面要推進城市化,讓城市成為解決貧困、收入分配不均等問題的主戰場。另一方面要通過擴大轉移支付等手段縮小收入差距。因此《規劃》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通過讓農村發展起來的方式來縮小城鄉差距。創新結構性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進一步縮小不同領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



消費升級:四大亮點閃耀全篇


與此前衆多政策文件一樣,《規劃》再度重申了消費的重要性,強調要“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考慮到我國擁有14億人口和4億中産人群,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内需市場,而現階段國内消費市場整體上的供需還不能完全匹配,低線城市和地區的消費需求尚未得到很好的滿足,這意味着國人的消費還有極大的潛力可挖掘,這也是未來促進“國内大循環”的關鍵抓手。

在全面促進消費方面,《規劃》給出了諸多明确方向,包括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發展服務消費、擴大節假日消費、完善城鄉消費融合網絡等等。我們認為,最大的亮點來自以下四個方面:

1、培育新型消費,發展信息消費、數字消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以信息消費、數字消費為核心的新型消費業态展現出了強大的增長動能,諸如直播帶貨、線上拼團、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新業态在穩定消費市場繁榮、帶動複工複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極大地推動了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成為了消費市場的“壓艙石”。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我們仍需要進一步推動新型消費的壯大,以促進消費市場的壯大與産業的轉型升級。可以預見的是,伴随着數字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疊加線上線下融合進程的全面提速,以及國人新的消費習慣日益養成,未來新型消費将繼續為消費市場注入源源不斷的增長動力。

2、完善市内免稅店政策。

當前海外疫情依然嚴峻,出國旅遊人次急劇下滑,很多曾經外流的消費(尤其是奢侈品消費)都轉移至國内。如此一來,國内免稅政策的放開可謂正當其時,以海南離島為代表的免稅購物區熱度持續不減,這對于引導海外消費回流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利好:通過繼續積極布局國内免稅行業的發展,采取增加免稅店數量及免稅商品種類、提升免稅購物限額等措施,能夠精準鎖定特定的消費人群并為之提供更為豐富的消費選擇,而且不會對全國零售體系及生态造成較大規模的沖擊,這種消費“轉移”要比一味地“挖掘”本土消費容易得多。

特别是在市内免稅店方面,大有文章可做。無論是購物體驗還是運營成本,市内免稅店都要優于口岸或離島免稅店。參考占據全球免稅市場20%份額的韓國,市内免稅店的交易規模占全國免稅經濟的比重高達80%;而我國雖然市内免稅店尚處于起步階段,但也意味着進步空間巨大。而今随着免稅政策的放寬,我國市内免稅市場将有望在購買限額、經營品類、購買資格等多個方面迎來質的提升,前景可期。

3、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既包括個人消費,也包括對于安保、教育等公共服務消費,還具有較強的全球消費資源配置能力和消費創新引領能力。當前,除了從細分領域發力,我們迫切需要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為新的平台和載體,加快消費升級及新動能培育,這不僅有助于形成強大的國内市場,輻射帶動周圍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還能提升城市在國際上的綜合競争力。

目前,上海、北京、成都、廣州、武漢、重慶等多地發布支持舉措,從優化商品服務供給,到以科技支撐加快業态模式創新、升級消費體驗,全方位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加快推動消費提檔升級,可以預見的是,随着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進入快車道,消費市場提質擴容可期,将為我國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凝聚創新型人才、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和培育全球競争新優勢提供有力支撐。

4、提振農村消費。

我國有近6億農村居民,人口規模龐大,能否充分釋放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對于形成強大的國内市場、暢通國内大循環而言,意義重大。

雖然近些年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正日益釋放,農村居民對于服務消費、耐用品消費以及線上消費等多方面需求都在不斷提高,但當前農村地區互聯網與物流基礎設施較為落後,緻使優質供給難以充分觸達農村市場。《規劃》中提到的“完善城鄉融合消費網絡,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推動農村消費梯次升級”直擊痛點,也為接下來進一步提振農村消費市場指明了方向。



民生保障:戶籍、收入、生育迎變局


“疫情之後,民生為要”。民生,往小裡說關乎到一個家庭的吃穿用住,往大裡說則事關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既是個體的生存問題,又是全局的發展問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因如此,《規劃》中與民生相關的内容自然篇幅不小,涉及領域亦是頗為廣闊,涵蓋戶籍、收入分配、生育、教育、醫療、養老等多個方面,我們不妨對戶籍、收入分配和生育三個闆塊做個簡單解讀。

1、先說戶籍。

《規劃》提到:

“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确保外地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标準一視同仁。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I型大城市落戶條件。完善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精簡積分項目,确保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占主要比例,鼓勵取消年度落戶名額限制。”

按照我們此前的統計,我國城區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城市共有27個,其中超大城市4個,特大城市10個,I型大城市13個。這便意味着在“十四五”期間,這27個城市的戶籍制度将會分别采取“全面放寬”、“完善積分落戶、精簡積分項目、确保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占主要比例”的态度來加以完善;而其他所有城市都将“全面取消落戶限制”——這當中,不乏烏魯木齊、貴陽、石家莊、福州等省會城市,以及無錫、佛山等“萬億俱樂部”成員。

此外,“零門檻”落戶還有兩層積極意義:一則,能夠進一步促進市場化改革,使得各地區人口能夠自由流動,繼而實現全國勞動力資源的更合理配置,尤其是大量處于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有望轉出;二則,有助于廣大農民進城務工後,真正實現身份的轉變,從而能夠在收入增加的同時,享受城市更加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

2、再說收入分配。

雖然我國内需市場潛力巨大,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還需要克服一系列障礙和挑戰,而首當其沖的便是居民收入差距較大。

從基尼系數上看,自2000年首次超過警戒線0.4開始,便幾乎沒有停下升高的步伐, 2018年達到0.468,反映出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而絕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仍屬于偏低狀況,總理所說的“6億人月收入隻有1000元”就是佐證。按照經濟學理論,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并且高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低于中低收入者,收入差距擴大将不可避免地制約消費擴張與升級,進而掣肘“國内大循環”的深入推進。

此次《規劃》中特别提到,“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續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富裕。”并在此基礎之上,詳細給出了具體方案。預計“十四五”期間,國人的收入水平有望更上一層樓,而收入差距也可能進一步縮小。

3、最後說生育。

作為世界頭号人口大國,中國好像最不缺的就是人。然而最近幾年,很多人開始為我國人口前景擔心了,原因在于這屆年輕人越來越不愛生娃,導緻我國少子老齡化程度越來越嚴重。盡管很多專家學者一再呼籲“放開三胎”或是“放開生育”,但歸根結底,年輕人不愛生娃的核心原因并非政策的放開與否,而是養育孩子的高成本、住房和育兒方面的福利不健全、父母工作和家庭時間安排存在沖突等一系列因素。

生育問題,從來都不僅僅是生育問題,它既是家事,也是國事。要想真正讓年輕人放下思想包袱去生育,進而走出少子老齡化的泥濘,勢必要針對人們的切實困難采取措施,如此方能對症下藥、治本達标。而這正是《規劃》強調的重點:

“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推動生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釋放生育政策潛力。完善幼兒養育、青少年發展、老人贍養、病殘照料等政策和産假制度,探索實施父母育兒假。改善優生優育全程服務,加強孕前孕産期健康服務,提高出生人口質量。建立健全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全方位幫扶保障制度。”

“十四五”期間,國人的生育問題會得到改善嗎?我們拭目以待。



投資主線:低配房産,高配股權


《規劃》對投資有何指導意義呢?

大邏輯更加清晰:低配房産、高配股權。

對于住房,《規劃》再次重申了“房住不炒”的定位,強調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資投機性需求,并拟綜合擴大住房供給、完善長租房、穩定地價、金融調控、稅收調控等措施,确保目标達成。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房産是名副其實的投資利器,十四五期間,真的不必抱有希望了。邏輯很簡單,暫且不談人口老齡化、城鎮化放緩、人均住房面積處于合理水平等因素,隻看金融調控一條就夠了。

十三五期間,百城平均住宅價格從10980元/平米增長至15795元/平米,年均增長7.54%,大幅跑赢通脹和存款利率。同期,銀行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從13.1萬億增至34.5萬億,年均增長21.37%。某種意義上,房價上漲是銀行房貸堆出來的,隻要嚴格進行金融調控(經過十三五期間的強力整頓,金融調控能力已大幅增強),控住水龍頭,十四五期間的房價自然在掌控之中。

說完房産,再看看股權的投資機會。

“十四五”時期,股票市場改革繼續深化,如全面實行注冊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機制、發展機構投資者、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深化境内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等。全面注冊制下,優質公司加速上市、經營不善的公司快速淘汰,股票市場持續淨化,投資價值凸顯,對資金的吸引力持續提升,反過來會推動股價上漲和股市繁榮。

對投資者而言,盡管這幾日遭受市場暴擊,但着眼于長期,下跌恰是更好的布局機會。隻要經濟在發展、收入在提高,流入股市的資金必然越來越多,反過來會推動優質股票的上漲。

回看十三五期間,經過2015年股災沖擊,股市投資并不招人待見,市場情緒低迷;同期,P2P、互聯網理财、房地産等領域還持續分流資金,即便如此,十三五期間,股票市場的年均成交額也高達133萬億元,同比十二五期間增長47%。展望十四五,P2P清零了、互聯網固收理财消失了、房住不炒了、互聯網存款下架了,資金無處可去,自然會首選股票市場,為慢牛、長牛奠定基礎。

從闆塊邏輯上看,《規劃》着重強調的科技、消費、醫療等領域仍是投資主線,過去幾年基金重倉的抱團股、賽道股多集中于這幾個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近期被基金下跌所傷的基民,隻要堅定持有,十四五期間大概率能獲得滿意的收益水平。

此外,十四五期間居民收入仍将保持快速增長,“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為健康、養老、托育、文化、旅遊、體育、物業、保險等領域打開了發展空間。這些領域的優質龍頭企業,也具備很大的長期投資價值。

投資是着眼于長期的事。當前,十四五的畫卷已經展開,長期投資者可以布局了。

好了,解讀就到這裡,最後建議大家去讀一讀《規劃》原文,可以多讀幾遍,每一遍都會有新收獲。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