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補陽還五湯治驗四則

補陽還五湯出自清代醫家王清任所著《醫林改錯》,方由黃芪、當歸(尾)、赤芍、川芎、紅花、桃仁、地龍組成,主治中風氣虛血瘀證。臨床用于治療腦血管意外後遺症、冠心病、小兒麻痹後遺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癱、截癱等。

中醫認為腦梗死等由腦血栓引起的疾病屬于“中風(中經絡)”範疇,風痰入絡而緻瘀血阻滞,如辨證為氣虛血瘀證,可用補陽還五湯治療。方中大劑量黃芪,力專而行走全身,大補元氣而起痿廢,與少量活血藥相伍,使氣足血行、絡通瘀消。黃芪可從小劑量(30g~60g)開始,逐漸加量至100g~120g。半身不遂、以上肢為主者,加桂枝、桑枝以溫經通絡;半身不遂、以下肢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補益肝腎;日久效果不顯者,加土鼈蟲、水蛭以破瘀通絡;語言謇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遠志以化痰開竅;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黃以化痰;體寒者,加幹姜、熟附子以溫陽散寒;脾虛者,加黨參、白術以益氣健脾;兼面癱者,加全蠍、蜈蚣、白附子;兼痙攣者,加白芍、鈎藤。總之,随證加減,靈活用藥,藥證吻合,效果即顯。但若證屬陰虛陽亢而緻痰瘀阻滞,症見舌紅苔黃、脈洪大有力者,本方則不适宜。《醫學衷中參西錄》雲“然王氏書中未言脈象如何,若遇脈之虛而無力者,用其方原可見效。若其脈象實而有力,其人腦中多患充血,而複用黃芪之溫而升補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兇危立見,此固不可不慎也”。藥效顯現後還需繼服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防止複發。王清任謂:“服此方愈後,藥不可斷,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服),或七八日吃一付(服)。”

補陽還五湯加味治驗

案一

孟某,男,70歲,2013年1月7日初診。患者1個月前中風(腦出血),在醫院搶救脫險後,變為半身不遂。刻下:左半身不能動,手足不能主動擡舉,需借外力搬動,下半身發酸,口齒尚清,口流涎,失眠,面色紅,納可,大小便正常。舌淡苔薄,脈浮緩少力。

辨證:氣虛血瘀、經絡阻滞。

治法:益氣化瘀,溫經通絡。

處方:生黃芪100g,桃仁10g,紅花6g,當歸10g,赤芍12g,豨莶草30g,地龍15g,雞血藤30g,桑枝30g,桑寄生15g,夜交藤30g,三七粉4g(分沖)。5劑,水煎服。

1月11日二診:患者家屬訴服用1劑藥後,患者夜間身上出汗,自覺非常舒服,次日左半身手足已能屈伸,5劑後即可拄杖行走,但自覺心煩,睡眠不好。守原方加酸棗仁20g。10劑,水煎服。

1月24日三診:家屬訴患者已能棄杖行走且能登樓,但偶感腿部抽筋。守二診方加生白芍30g。10劑,水煎服。

2月1日四診:患者行走自如,左臂伸舉亦自如,唯覺左腿有麻木酸痛。舌淡,苔薄,脈弦緩。血壓130/。守三診方去酸棗仁,加木瓜12g。10劑,水煎服。

按本案辨證要點為“脈浮緩少力,舌淡苔薄”這兩個氣虛之症。隻要辨證準确,便可放膽使用補陽還五湯,越早使用效果越好,不可猶豫而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期。即使有高血壓病史,隻要不屬肝陽上亢者,黃芪用之無礙。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對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增加毛細血管抵抗力有顯著作用,大劑量使用可使血壓下降。

案二

陳某,男,76歲,2019年4月25日初診。患者中風後半身不遂,經治療後好轉。現病史:頭昏、頭暈,全身乏力,行走不便,經常跌倒,聽力差,需人靠耳邊大聲說話才能聽見,大便幹結。據家屬訴CT檢查結果為腦梗死(具體情況不詳)。舌淡,苔薄,脈弦緩。

辨證:氣虛,腦絡瘀阻,經脈不利。

治法:益氣活血,通利經脈。

處方:黃芪100g,桂枝12g,赤芍15g,當歸15g,川芎10g,桃仁10g,水蛭5g,土鼈蟲10g,葛根50g,丹參30g,紅花7g,甘草6g,全蠍7g,蜈蚣2條,天麻15g。10劑,水煎服。

5月7日二診:服藥後諸症大減。患者自覺身體有力,頭腦清爽,像換了一個人,能棄杖行走,做家務勞動。但因近日忙碌太過,偶然感覺輕度眩暈。舌紅偏淡,脈細緩。守前方加黃芪至120g。10劑,水煎服。囑患者定期複診。

随訪:患者服中藥30劑後痊愈,已如正常人一樣生活。

按 實驗研究結果顯示,補陽還五湯有擴張腦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腦部缺氧、抑制、溶解血栓和改善微循環等作用,但在此方基礎上加減藥物亦很重要,此案與案一相比,案一多加藤類藥,案二多加蟲類藥,案一有肢體痿軟證候,加藤類藥可舒筋,二診出現抽筋且腦出血剛愈不久,不宜以蟲類藥物破血。案二中風半身不遂後基本痊愈,但遺留腦梗死,需以蟲類藥通絡化瘀。其中水蛭為破血逐瘀常用藥。

補陽還五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治驗

案一

徐某,男,64歲,2016年6月1日初診。患者有腦梗死病史,曾服用多種西藥,效果不顯。近來感到頭昏、頭暈,項強,肩胛骨疼痛,尤感雙下肢麻木難受。舌淡,苔白稍膩,脈弦遲。

辨證:陽虛脈痹,氣虛血瘀。

治法:益氣活血,溫經通絡。

處方:生黃芪60g,桂枝12g,當歸15g,桃仁10g,雞血藤30g,土鼈蟲10g,赤芍15g,川芎10g,紅花6g,威靈仙12g,仙靈脾15g,補骨脂15g,懷牛膝15g,菟絲子15g,生姜3片,大棗5枚。5劑,水煎服。

6月15日二診:服藥後雙下肢已不麻木,頭暈、項強、肩痛諸症亦大有好轉。其間正值農忙,一直未閑,要求服藥鞏固。守前方加葛根30g,黃芪加至100g。5劑,水煎服。

按 本案除有氣虛血瘀之證外,尚有脾腎陽虛、營衛不和、寒凝血痹之證,故合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溫補腎陽藥而取效。黃芪桂枝五物湯為桂枝湯去甘草加黃芪組成,有益氣溫經、和血通脈的作用,可治四肢麻痹、肩背疼痛等風寒阻絡之症。加活血化瘀藥物,并重用黃芪,再加溫補腎陽的藥物,藥力更甚,則使陽振寒消,氣盛脈鼓,瘀化血行,5劑即見明顯療效。

案二

劉某,女,56歲,2020年6月25日初診。刻下:頭昏、頭暈,手足麻木,左手尤甚,夜間時因手足麻木而醒,項強,腰痛,大便時秘結。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緩。

辨證:腎督虧損,氣虛血瘀。

治法:益氣通脈,活血化瘀。

處方:黃芪60g,桃仁10g,紅花7g,赤芍15g,甘草6g,桂枝15g,葛根30g,雞血藤30g,當歸15g,黨參20g,炒白術10g,升麻6g,柴胡6g,淫羊藿10g,補骨脂10g,菟絲子10g,熟地黃15g,幹姜10g,大棗10枚。7劑,水煎服。

7月3日二診:藥後腿麻稍減,頭仍昏,手麻,左手尤甚。守前方去黨參、白術、升麻、柴胡、淫羊藿、補骨脂、莬絲子,将葛根加至40g,再加川芎10g、全蟲5g、地龍10g、陳皮10g。7劑,水煎服。

7月10日三診:患者家屬訴患者藥後頭已不昏,手也不麻,夜間也未發作,寐安,遂要求服藥鞏固。囑按二診方繼服7劑。

按 本案患者初診時被診斷為頸椎和腰椎病,因其經濟困難,未做MRI或CT檢查,筆者以益氣活血、補益脾腎之法治之而乏效。二診效果明顯,關鍵在于去掉了補脾腎之藥,加了川芎、全蟲、地龍這三味活血化瘀藥,配伍黃芪等,專于益氣活血化瘀,使藥力不受中、下焦脾腎藥之牽制而能暢行四肢。(吳永國 安徽省天長市中醫院)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