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财經 > 正文

《道德經》第75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道德經》第七十五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轉載——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此三句是說,人民之所以餓肚子,饑寒交迫,是因為官府的苛捐雜稅太多,才使百姓窮困潦倒,民不聊生。

上古聖君治天下,以百姓之心為心,以強國富民為心,處處為百姓着想,一切為了人民的利益。百姓耕田而食,鑿井而飲,造屋而居,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悠然自在。聖君明王治天下,國昌民富,人民道德高尚,生活幸福。百姓納糧供養于上,在上官宦食稅于民,各安其常,上無匮乏,下有餘糧,國泰民安。後世為君者,漸漸遠離道德,恣耳目之欲,貪榮華之享,奢侈不節。隻求君王享受,宮廷豪華,揮霍無度,橫征暴斂,搜刮民脂。隻知揮霍之用,不恥食稅之多,不恤人民困苦。故民之饑寒,皆是在為君者之過也。故曰“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

當今之世,儉德已失,以奢侈豪華為榮,人們的物欲極度膨脹。于是便滋生貪污腐敗,以權謀私,搜刮民财,金錢至上等等不良之風,喪失了本性中固有的廉潔美德。

“廉”字有二義,物價便宜曰“廉價”;心不貪求,非義不取曰“廉潔”。廉為崇儉之本,儉可以養德。不廉則奢,有奢則貪,而儉德自貪而失。廉為立節之本,不廉思貪,而節操之德自此而喪。廉乃正心之由,不廉心即亂,心德自此壞。廉為公德之根,不廉則私,私心一起,公德從此即破。

古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說。天眼昭昭,冥司察察,作了欺天虧心之事,拿了不義之财,不要心存僥幸,總有人遲早要算賬讨債的。隻待時機來到之時,貪一罰十,加倍償還,這是真實不虛的自然定律。但世人多是自欺,不信因果,難明其理,故而心存僥幸,膽大妄為,自讨苦吃而不覺,實是可歎!

廉乃人性本善之操守。人之存心,不可不以廉為本;人之做事,不可不以廉為慎。古人以不廉為恥,知恥才能廉,不知恥者必貪。今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守廉尚公者希。

修真之士,在此濁流中滾爬,廉德面臨着嚴峻的考驗。不僅應當不貪不占,廉潔自律;而且應當妄念不起,心無貪着,修身養廉。以貪奢為恥,以儉樸為德,以廉潔養心。并能推行天下,使社會皆以廉為本,則人人精神文明也。先輩雲:“學一分退讓,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空淨師尊曰:“福莫享!享福損德。”這都是對以廉養心的至理。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這三句話的意思是說,百姓為什麼難治呢?因為君王多欲,雜稅沉重,政令繁苛,任意妄為,出爾反爾,所以百姓對執政者失去信心,民心渙散,不服政令。不是百姓難治,而是在上統治者的有欲有為所造成的。治國者若能以德自養,天下為公,以無為行道于天下,以德化民,以禮待民,以心換心,上下心心相印,民豈有難治之理?

上古之時,聖王治民有方,化民有法。上以正示于下,下必以正應于上,各盡其宜,上下一體,相融于一片祥和融洽的氣氛中。後世之君,僅以機智巧詐愚弄百姓,以法令治民;而且朝令夕改,朝三暮四,人民很難适從。為君者隻知逞其治民之才,不知以道德教化民心;隻知施有為之治,不知有為之治愈盛,而民心愈偏,治國愈難。這是在上君王缺乏道德的表現。

本節是承上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引申而言。國之亂,其原因在上不在下,下從上,民從君,天之理也。上無事而民自富,上無欲而民自樸,上無為而民自化,上好靜而民自立,此乃不朽之理。民富國強,這是上君下民的共同心願,上下同心,國又有何難治的呢?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此三句是論述生死的辯證之理。天賜人以性命,生以行天理,死以終天理。能明天理,遵行道德,方不枉來人世一趟,無愧做人一生。

為何言“民之輕死”?因為世人皆是“求生之厚”。所謂“求生之厚”,是指世人多是貪欲過甚,追求厚享,過度地享受生活。飲食不講科學,狂食暴飲,葷腥油膩。天上飛的,地上走的,蟲蟻蛇蠍,無所不食。在呑食那些該食與不該食的東西下肚的同時,也将大量動物攜帶的種種病菌毒素攝入體内,替它們背上沉重的業債包袱。

常人往往貪色不節,起居失時,操勞過度,身陷邪徑。心為七情六欲所困,身為名利所纏擾,損福減壽,耗性害命,以緻氣血枯竭,疾病纏身,燈滅油幹,終而性命分離而亡。本意是為了厚生,反而卻得薄生;本來是想享受人生,反而落入苦生。這正是世人對生命辯證之理的無知而造成的悲哀所在。

真正的厚生、愛生,唯有修養道德,積善為福,體内自能産生良性變化,自會得到天地萬物的呵護,自然能得生命之長生。

“求生之厚,是以輕死”,貪生者不能長生,此乃一定之理。人生來世,生命固可貴,道德貴更高。人有兩個生命,一陰一陽,一隐一顯,一虛一實,一主一次。世人多以肉身之生為生,而輕視了靈性之生;追求物質享受,以厚肉身之生,輕視道德而損害精神之生。形體之生以五谷蔬菜為養,靈性之生以道德為養,兩者互為依存,相輔相承。常人多是抱着有形身軀為生,故厚而待之,而對無形生命卻不識不知,任意踐踏虧待。這種認客不認主的本末倒置,必然導緻性與命的傾倒,最終兩損俱傷。

貪生之人,私心重重,為了自己的厚生,不惜犧牲其它生命之生。為厚一己之生,不擇手段,不講道德,無所不用其極。貪錢财以富其生,求厚祿以貴其生,貪美色聲味以快其生。興豪華宮室,着華麗時裝,貪口福世味等等,皆是為了厚養其生,以此求得長壽,享受人生。豈不知此類貪生愈厚,喪生愈多;逆理愈甚,喪德愈多。不僅精神毀喪,形體壽命也難長久。為厚生反而輕生,為貪生反而不得長生,這其中含有甚深的辯證之理,涉及到顯隐、宏觀、微觀等多維科學領域,貫穿着自然大道生死順逆的普遍規律。

求生太厚,适得其反,偏重于命,反害德性。重物質,輕道德,這是人類對自己生命極大的不負責任,無疑是一條死路。這就是生命的辯證。故經言“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此兩句是總結上文之義。
“唯無以生為者”,是說隻有以無為自然之法養生,才是真正的厚生、貴生、長生之計。此句是與上句過分貪求享受的“求生之厚”作比較。“求生之厚”,是有心有欲的後天貪心。過分貪生,最終隻能是事與願違,越求越不能得。

“是賢以貴生”,隻有遵循自然法則,無心無欲,先天用事,不貪求世味厚重,恬淡人生,這才是“貴生”的根本所在。“賢”是有道德、有智慧的意思。“賢于貴生”,就是有德之人,不貪世味之生,而是以道德為生命之本,以自然無為之法勤于養生。清靜無欲,性命雙修,這才是長生久視之道。
欲修長生,須識所生之本;欲求不死,須明不死之理。生死皆可改,唯憑性命修。人之所以托生人身,是自然界給靈體的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就看各人能否能把握住這種機緣,通過修德、修心、修性、修命這“四修”,去改造自己的生命去向。能否把握住這種機緣,運用“為道日損”而逆修,積功累行,改造命運,再造性命,改變人生為道生,這才是人生的真谛。

人隻知求生,但不明貴生之理,不信自然大道,故難長生。理不明則命不牢,德不足則性不穩,故塵生塵滅,萬生萬死,苦海沉淪,輪回不絕,無終無始,不知何日能真正覺悟而貴生?

大道須憑覺後參,未覺悟時則難參,永遭沉溺之苦,乃是必然。前人雲:“千年鐵樹開花易,一失人身再複難”。“萬劫千生得個人,須知前世種來因;速覺悟,出迷津,莫使輪回受苦辛”。存命不必貪生,唯有存心養性,修養道德,恬淡世情,不為厚生之物而遷其志,不苛求厚生之物而累其心。放下貪心欲念,清靜身心,無欲無念,以自然無為之法養生。不貪生,不怕死,坦蕩面對人生,真誠奉獻人生。做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一個無私奉獻社會的人,這才是人生的真正價值,也才是真正的貴生。然而那些自尊自貴者,養尊處優,貪求享樂,看似為厚生、惜生、養生,實在是自殘其生,自損其命。

“賢于養生”者,能明天理,逆世俗之厚生,以道德滋養性命,不以物欲為養;以自然無為養生,不奢求豪華人生。清靜無欲,必能益生。修道之人,樂不可極,苦不可悲,欲不可縱,物不可貪,凡事有節,執兩用中。若能緊閉六門,不以七情六欲敗殘道身,不以聲色貨利鑿喪性命。抱元守真,谷神自然不死,性命自然圓成,何有輕生之畏?


【本章說解】

此章經旨,是言在上者治世不善,而導緻了民之難治。為君者食民稅太多,緻使民饑餓;在上者貪求榮華享受,下民仿效而皆求厚生,反而誤入了輕生死地。這是治世者造成的惡果。

聖人治天下,用自然之道;君子養生,用自然之法。不偏一己私欲,不任一己機智,此乃治民之無為大法。大法立而民必富,民富必無饑,必無難治者。不縱不貪外物為厚生,内養笃厚道德以為生,這才是養生的正道。大道以德為貴,不以厚生為貴。有德之人,其生自厚。為民之上者,若能明會此義,則治國無難。求生者若能悟此理,則改性造命亦不難。此兩者事雖有異,而理則同。故太上在本章合而發之。

本章是承上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而申言之。民之所以愚昧,治之所以為難,其責在上不在下。聖人治世,無事而民自富,無欲而民自樸,無為而民自化,好靜而民自立,故而絕無“稅多民饑”、“有為難治”、“厚生輕死”之類事。在上者為政清廉,以德自守,不以多事擾民;在下者就會以德化心,清靜無欲,樂于其生。此便是“賢于貴生”之義。在上者若厚其生,下民皆效而仿之。為了厚生,便輕舉妄動,乃至觸犯刑律,輕棄其生。太上因當時世俗之弊,故而提出“賢于貴生”的期盼。這對當今社會,其意義尤為深遠。

人皆貴生,都期望長生。人為萬物之靈。在漫長的人類曆史長河中,先賢們窮其畢生精力,探索生命的奧秘,研究防治疾病和延長生命的方法,維持信息體與肉體這一對陰陽的動态平衡,延緩其分離的時間,形成了三千六百門,供後人因材施用,以達長生久視之目的。空淨師雲:“生死皆可改,唯憑性命修。”人能明此理,通過修心修德,修性修命,去改造自我性命,把握住非常道變化的機理進行實踐,運用積善修德、積功累行來改造命運,再造性命,改變人生為道生,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人活一口氣”。一口氣不來,就意味着死亡。欲修長生,必在氣與炁上下功夫。對于屋破藥枯、爻損命虧者而言,重在窮通氣與炁之理。空淨師曰:“通得此理,明得此法,屋破修也易,藥枯生不難,但知歸伏法,金寶積如山。”

欲得長生,須先久視。此久視就是返光内照,添油接命,調整心理、生理狀态,激活相關腺體,提高免疫力,産生預防、治療、養生、修真等作用。修可以改變性命之質,煉可以改變性命之形。唯有“修煉”二字終生持久,方不負來人生一遭的機緣。若不修不煉,一旦性與命分離,由于性體能量的損耗,将很難有資格再與新的人體結合,而隻能進入更低層次的其它物體軀殼之中。“人身難得今已得,此生不修待何時?”這是先輩們了悟生命真理的由衷之言,值得借鑒。

佛家道家對常道中人身軀體如何延緩哀老,減緩能量消耗,阻止器官組織的衰變及損壞,作了大量深入研究。人類锲而不舍地尋求長生之道,探索益生貴生的門徑,為後世留下了極為珍貴的寶典,就看各人是否願意去繼承。

凡欲長生者,須經道、經、師三寶指引,循法而修才能功成。以德、志、行、信尋求出世間的上乘大法,全方位去實踐,遵循無為、自然、無極、太極、陰陽演變順逆之理,性命雙修,德道雙修,性命合一,才能直趨自然大道。

人是一棵無根樹,全憑氣作為根須與天地連接。在生命諸多要素中,最貴“氣”、“炁”二字,關鍵在于歸伏固氣法。氣固,則身中之真炁便不會随呼而出,反而能吸聚天地之真炁入内。若根源不固,六門大開,精竭氣弱,所吸的天地正氣,不僅不能吸收貯存,即是原有的真炁反随呼氣而帶出體外,為天地所反奪。鑒于此,前輩們極其重視後天呼吸和先天真息。空氣中含有大量精華微觀物質,即古稱之“道性物質”。這種物質才是生命之源,可惜大部分被人呼出,不能分離利用。此類物質一旦與體内先天祖炁相連接,其吸收率即可成倍增加。“一刻功夫,可奪天地一年之氣數”。但必須以德為本,唯德與此類精華物質相親相合。用科學方法去運作,而非用肺部呼吸。莊子雲:“衆人之息以喉,真人吸之以踵。”便是其中的奧秘,亦是長生久視的必由之路。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