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太溪穴的準确位置圖,太溪穴,太溪穴的作用與功效

太溪穴位位置

标準定位:太溪穴在足内側,内踝後方,當内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足少陰腎經的輸穴,原穴。

太溪穴位于内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的中點。

太溪穴的準确位置圖

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勢,太溪穴位于足内側,内踝後方,當内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内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穴位解剖

有胫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内側皮神經,當胫神經之經過處。

太溪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胫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與跟腱、跖肌腱之間、趾長屈肌。前方有胫後動、靜脈。皮下組織内的淺靜脈向前歸流大隐靜脈,向後歸流小隐靜脈。跟腱前方及兩側脂肪組織較發達。分布着小腿内側皮神經,當胫神經經過處。皮膚由隐神經的小腿内側支分布。胫神經和胫後動脈體表投影的下點則在内踝和跟腱之間,神經在動脈的後方。胫骨後肌、趾長屈肌肌腱均受胫神經支配。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胫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與跟腱、跖肌腱之間→踇長屈肌。

布有小腿内側皮神經及胫神經;前方有胫後動、靜脈通過。

太溪穴的作用

附注:腎經腧穴、原穴。

太溪穴意義: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其氣化之氣。

運行規律:經水循腎經而傳,氣化之氣吸熱後上行天部。

太溪穴的功效:清熱生氣,太溪穴有益腎、清熱、安神、健腰、滋陰益腎、壯陽強腰的作用。

主治疾病

太溪穴主治前陰、肺胸、五官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遺精、陽痿、遺溺、月經不調、經閉、疝瘕積聚、不眠、癫狂、咳喘、唾血、頭痛、牙痛、咽喉腫痛、鼻衄不止、耳鳴耳聾、熱病煩心、多汗、心痛、胸脅支滿、消渴、黃疸、痿症、腰痛、足跟腫痛、兩腿生瘡等。

現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療腎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經性耳聾、神經衰弱、乳腺炎、下肢癱瘓等。

太溪穴主治咽喉腫痛,齒痛龈腫,耳鳴,耳聾,視力減退,咳嗽,氣喘,咯血,消渴,不寐,遺精,陽痿,月經不調,小便頻數,腰背痛,足跟痛等。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腎炎,膀胱炎,遺精,遺尿;

呼吸系統疾病:肺氣腫,支氣管炎,哮喘;

五官科系統疾病: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鳴;

運動系統疾病:下肢癱瘓,足跟痛,腰肌勞損;

其它:心内膜炎,神經衰弱,乳腺炎,膈肌痙攣。

穴位配伍

太溪穴配然谷穴主治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

太溪穴配腎俞穴治腎脹;

太溪穴配支溝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錐刺。

太溪穴配少澤穴,有滋腎陰,清虛熱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齒痛。

太溪穴配飛揚穴,為原絡配穴法,有滋陰補腎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

太溪穴配腎俞穴、志室穴,有溫腎壯陽的作用,主治遺精。陽痿,腎虛腰痛。

刺灸法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瀉而多灸,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針刺方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

深刺透昆侖穴,局部酸脹,麻電感向足底擴散。

艾灸方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太溪穴解析

太溪為經穴名(Tàixī KI3)。出《黃帝内經靈樞·本輸》。别名呂細、内昆侖。屬足少陰腎經。太溪是足太陰腎經的輸穴和原穴,五行屬土。太意即甚大,溪即溝溪,此穴在内踝與跟腱的間隙中,如居溝溪,故名太溪。

此穴位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太溪穴意義

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本穴物質為然谷穴傳來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後,冷降水液形成了較為寬大的淺溪,故名。大溪名意與此穴同。

呂細。呂,古代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也,總稱六呂,此指穴内物質為純陰之液。細,弱也、小也。呂細一名意在形容穴内流行的地部經水水面寬大而流動緩慢,故名。

腎經俞。俞,輸也。本穴為腎經經水的傳輸之處,故為腎經俞穴。

腎經原。原,本源、根源也。本穴輸出的地部經水真正表現出腎經氣血的本源特性,故為腎經原穴。

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地部流行的經水,其變化為進一步的氣化散熱,表現出土的長養特征,故其屬土。

特異性:太溪穴為五輸穴之輸穴,五行屬土;足少陰經之原穴。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

《針灸大成》:主久瘧咳逆,心痛如錐刺,心脈沉,手足寒至節。

《醫宗金鑒》:消渴,房勞,婦人水蠱,胸脅脹滿。

研究進展

喉痹:以太溪為主,治療陰虛咽喉腫痛,效果良好。

腎絞痛:據報道刺雙側太溪,以患者有發麻發脹感向足跟部放射為度,治療23例,經針1~3次,疼痛基本消失18例。

對腎功能影響:據報道針刺太溪、列缺等穴,可使腎泌尿功能增強,酚紅排出量增高,尿蛋白減少,對高血壓患者有降壓作用,這種效應維持約2~3小時,個别可達數日,浮腫亦減輕,對腎炎患者有一定治療效果。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